我爸告訴我,天能塌、眼能瞎,父母的威信絕對不能垮

2019-09-25     李點點

前兩天,表姐發了條頗有畫面感的消息過來:"你看黃曉明,像不像你的爸爸、和他的好兄弟們?"

雖然這波"明學"熱點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確實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連一向消息滯後的表姐都開始"有所思考"。

黃曉明哪只是像我們的爸爸們,簡直是千萬家長的縮影

當孩子遇見困難,"明學"家長說,我不要你覺得難,我覺得你是再偷懶;
當與孩子意見不統一,"明學"家長說,聽我的,都聽我的,我經驗豐富;
當自己發了脾氣,"明學"家長說,都是我的錯,我不該生了你;
當自己犯了錯,"明學"家長說,是爸爸媽媽錯了,但是你也是……

黃曉明這一波不接受反駁、愛推卸責任、從不向下屬(孩子)認錯的"霸道總裁"操作,跟家長對孩子的態度簡直一模一樣。

土豆番茄媽

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中,似乎從來沒有父母對孩子認錯這一說,畢竟"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天能塌、眼能瞎,父母的威信不能垮

是父母真的不知道自己對錯並且毫無反思嗎?其實並不見得,在微博曾經有一個叫做"父母的道歉方式"的話題引起熱議:

土豆番茄媽

同一個世界同一雙父母,他們的道歉方式有很多種,委婉而含蓄,卻從來不會親口說出"對不起"

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做了什麼,最終的結果如何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懂得承認錯誤,敢於正面道歉。

還好湖南衛視新推出的一檔親子旅遊類綜藝《一路成年》,讓大家看到了懂得反思、願意道歉的父親有多受人尊敬。

土豆番茄媽

在《一路成年》里,影帝梁家輝帶著一對雙胞胎和其他父親們一起,來到了四川丹巴體驗生活。

入營的第一天,因為旅途勞累,又需要從頭整理居住環境,梁家輝一肚子的情緒被一張小小的塑料袋點燃,他順嘴就開始發脾氣,指責女兒亂扔垃圾,點火有問題。

但在隨後的單人採訪中,他面對著鏡頭主動承認,是自己的問題才讓他沒控制住情緒對女兒發火了。

土豆番茄媽

當孩子們去做任務,父親們留在營地玩遊戲時,梁家輝也因為自己對遊戲規則的誤解,認為節目組"欺騙"了他,而導致他與節目組和村長李銳較真,脾氣上來的他直接"撂挑子"說不玩了。

等晚上大家在一起聚餐時,這個小小的誤會早已經煙消雲散了,而梁家輝卻起身,向節目組和李銳道歉,並彎腰90度鞠躬以表歉意。

土豆番茄媽

其他的父親和孩子,都被他這一舉動感動,都說他是一個認真又能替他人著想的人。

他會在並沒有什麼生活技能的徐錦江問他需不需要幫助時,說"你可以幫忙撿些柴火";也會在其他爸爸都端上自己做的菜時,向女兒致歉"我做的湯慢了,讓你們沒東西吃"。

懂得反思的父母,並不會因為審視自己的錯誤而遭到孩子的輕視;反而懂得道歉的父母,更懂得教會孩子會換位思考

當節目中的孩子們一起上山趕豬時,信家的小丸子與大部隊走丟,當大家找到她時,梁家雙胞胎並沒有指責小丸子,而是將自己的外套脫下來給小丸子穿上,並且告訴她:"我剛一路跑,現在很熱,你穿上。"

她們知道,走丟被找到的小丸子,並不需要其他人的指責或提醒,來加深她的愧疚感。深山裡氣溫低,小丸子衣裳單薄一定很冷,才是她們關注到的重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孩子是父母言行的刻錄機,他們記錄者父母的樣子並切還原播放。

父母懂得換位思考,孩子也會為他人著想;父母只顧自己感受,孩子自然也只看得見自己。

土豆番茄媽

前段時間的《圓桌派》上聊了一個關於歸罪的話題,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了一個最典型的歸罪案例:當父母丟了錢時,通常會怪責到孩子身上,而不是自我反省和檢討。

土豆番茄媽

主持人竇文濤也提到了,這當中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一吵架時就習慣於遷怒於別人,而當孩子也成了父母后,也會延續自己從父母身上習得的做法。

父母不敢從自身尋找另事情不如人意的原因,於是作為孩子一旦出了錯誤,也都是自然而然的找外因,這種甩鍋技能就像是祖傳秘方。

把三個孩子都送進史丹福的陳美齡曾說:"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你也不要做"。如果你不想孩子沒擔當,那你也別再沉迷甩鍋了。

土豆番茄媽

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卡哈十二歲時已經擁有了非常強的動手能力,知識儲備也十分豐厚,於是他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自造了一枚"大炮"。大炮發射後打傷了鄰居不止,還被罰了款並且進了拘留所。

當他從拘留所出來後,自然免不了父親的一頓棍棒教訓。父親還逼他退學,去做工接受社會的歷練。但幾天後,父親認識到了自己教育上的錯誤,便把卡哈接回家,誠懇地向卡哈道了歉。

父親的道歉並沒有損害自己的權威形象,反而更加深了自己的威嚴,因為這一次的道歉,卡哈明白了做錯了事情就要勇於承擔和認錯,哪怕是父親對兒子。

土豆番茄媽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過:"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父母的權威不容侵犯,所以哪怕自己做錯了也不願意拉下面子給孩子認錯,唯恐形象有損。

但認錯並不是低頭,勇於向孩子認錯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更像個英雄,而孩子也更願意成為這樣的英雄。

土豆番茄媽

朋友最近在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書包里翻到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希希,我很喜歡和你一起寫作業,你可以每天都來我家寫作業嗎,我叫我媽媽給你做好吃的。

朋友說看到紙條的瞬間,他有種老父親嫁女的心酸,這是情書嗎?他去問女兒時,得到的卻是女兒伶牙俐齒地反問:

爸爸,我已經上小學是大姑娘了,為什麼你不經過我同意就進我房間?

爸爸,為什麼你不尊重我的隱私翻我的東西?

爸爸,你對我的信任太薄弱了,我很失望。

朋友說,那一刻他覺得女兒長大了,小時候那種父母尊卑之分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適合了,他覺得應該學著和女兒以更平等的方式相處。

沉默了一陣之後,朋友選擇跟女兒道歉:"對不起,爸爸不該這樣做,但你願意跟我分享紙條里的秘密嗎?"他決定改變自己的態度,"自降身份"用朋友之間平等的模式,和女兒聊起了小女生交朋友的那些小秘密。

土豆番茄媽

演員陶虹在《@所有人》節目中也提到過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反思。

為了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陶虹在女兒一出生就開始學習各種育兒知識,特別信奉"哭聲免疫法",又一次在女兒哭個不停時,她躲在門縫後悄悄觀察,那一刻她看到了女兒的無助和害怕,於是她沖開房門就抱起了女兒,從那以後哭聲免疫法被她拋到腦後。

"對不起"說出口很簡單,但通過孩子需要的這句道歉而反思自身的教育問題,卻並不是那麼容易。

父母的認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看見,被尊重,父母的反思能讓孩子得到更適合他們年齡和身心的教育方式,更輕鬆地面對成長中兩代人之間的衝突。

土豆番茄媽

曾經有句話很火:有多少父母一輩子在等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卻在等父母的道歉

我想這也是親子關係之所以會彆扭的原因,為人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孩子考慮,在養育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卻忘記了回頭看看。

有多少父母其實內心也感受到過孩子的委屈和無奈,但礙於面子或者身份,道歉始終羞於開口。其實作為父母來說,道歉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當"對不起"三個字剛說出口時,孩子就已經選擇了原諒。

在《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被忽視的家中老二向父親哭訴了自己多年來的委屈,於是父親誠懇地說:爸爸媽媽對不住你,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請你稍微體諒一下。

土豆番茄媽

我們都是從委屈的小孩變成家長,記憶中那些期待父母認錯的時刻還歷歷在目,而我們的傷痛更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別讓我們自己所期待的落到孩子身上依然是失望。

我們也都在摸索中學習做父母,常有做錯的時候,正面而不含糊的道歉,既是承擔了錯誤也撫平了孩子因錯而受傷的心,更能讓孩子看到一個有擔當的榜樣。

孩子對不起,往日有錯我先道歉,往後還期待我們能繼續牽著手一起成長,一路成年。

土豆番茄媽

每次看到這句話,我就會非常有感觸:有多少父母一輩子在等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卻在等父母的道歉。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氛圍中,我們追崇的是"感恩教育",追崇"孝道",這些教育的背後,一般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壓迫感,就是,身為家長(或者領導層),我的付出,作為孩子(或者下屬)的你,必須要看到,而且要充滿感激,如果你不感激,那你就是忘恩負義(不孝)......有的時候,真覺得這是一種赤果果的綁架。如果付出就一定要被感激的話,那撫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也給家長帶來了歡樂和成就感,下屬也為領導創造了相應的價值,為什麼就得不到感激呢?

當然,道歉也是同理,如果家長或者領導,在面對問題時,能懂得道歉的智慧,即時反思的話,也許孩子或者下屬,都能擁有更好的狀態,反而會做的越來越好,超越期待呢?

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命題,不是嗎?

— END —


土豆番茄媽-最懂媽媽的傾聽者

專注養娃資訊、夫妻關係、婆媳相處、好物分享。是傾聽者,是朋友,是育兒道路上的同行者,是最懂媽媽們的人。育兒路上有我,你不孤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hLjbG0BJleJMoPMfc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