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復得的琺華彩,一種被延續的美麗

2019-11-19     文藏

11月17日下午,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內, 「傳承與創新——琺華技藝復興成果發布」如期舉辦。

一批富麗華美的琺華彩出現在國內外嘉賓的面前,標誌著失傳了近300多年的琺華釉燒制工藝成功復原。

「琺華」是琉璃的一個支系,誕生於元代山西陽城、高平和晉城一帶。它承接著唐宋三彩的餘韻,在「晉地琉璃遍天下」的輝煌中,讓琉璃從建築裝飾構件走進了大雅廳堂。

因為多用於宗教場所,也因其華美莊嚴,故以「琺華」、「法華」名之,以示尊貴。

琺華以陶為胎,然後像蛋糕裱花般,用特製的帶管泥漿袋,擠出泥條在瓷胎表面堆出裝飾。這是「立粉堆彩」技藝在陶瓷中的最早運用。裝飾做好後,先入窯高溫燒制,然後填入彩料後低溫燒成。

釉色是琺華最突出的特色,它突破了琉璃單調的黃、綠,呈現出藍、白、黃、綠、紫等豐富的色彩。書中曾描繪它的顏色,「其藍如深色寶石之藍,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黃質如金箔……孔雀綠一色尤為鮮艷……與綠水一般,其底里之綠與翠玉之菠菜綠同。」聽來就很讓人神往。

可惜如同它今天聽來已經有些陌生的名字,它的存世比較短暫,起於元,興於明,終於清雍正時期,斷燒已久。

2008年,帶著復原琺華工藝的心愿和使命,張勇勇從北京回到家鄉山西高平,和他的團隊一起開始四處搜集資料,籌備復燒琺華。

他們翻閱了大量書籍,走訪了一些老工匠,為了研究琺華器型,他們跑遍了國內外的博物館。

在準備工作差不多完成後,2016年,因為同樣的追求,十幾個年輕人的團隊正式成立,創建了晉城地區琉璃製品最高的窯爐——朝元窯。如同初生的太陽,他們從零開始,不斷成長著。

從形體設計、塑形、調配釉料、結構處理到燒窯,他們一步一步驗證,反反覆復的調試總結,2017年5月,琺華釉色基本調製成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到今天,他們已經發展出近50種不同的色系,葡萄紫,茄皮紫、紫羅蘭,孔雀綠、翠綠、蘋果綠,琥珀黃、金箔黃……

每一個釉色的背後都是上萬次的調試。

在」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的復興成果發布會上,他們帶來了8件致敬傳統的琺華作品。面對著國內外一眾嘉賓,自豪而又無限感慨地宣布,「中國琺華技藝復興取得了成功」。

這場復興成果發布會也是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龍子湖)交流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級別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在會議期間發布是組辦方的有心之舉。今天,這裡見證了一個傳統工藝的傳承,明天還會有更多的文化技藝在這裡得到展示、交流和創新性發展,這也是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交流中心成立的責任和意義。

沉寂了近300年後,一群年輕人重新點燃了琺華的窯火,一種美麗得以續寫。未來,他們將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出一些符合當代審美和需求的作品,讓琺華延續著往日的輝煌,繼續裝點人們的生活。

我們期待也相信,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交流中心的成立,會見證更多關於「傳承與創新」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M91gm4BMH2_cNUgJR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