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人翁方綱操辦蘇軾生日雅集,供奉蘇軾,以此賞畫賦詩會友

2020-03-08     文藏

翁方綱(一七三三—一八一八),字正三,號覃溪,北京人。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曾任江西、廣東、山東學政,官至內閣學士,是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一生著作等身。

清代翁方綱畫像

蘇軾是中國文人的標杆,是後代文人崇拜的對象。翁方綱也十分崇拜蘇軾,他常年舉辦蘇軾生日雅集。翁方綱乾隆四十五年翁方綱舉行的這次蘇軾生日雅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人詩酒之會,而更像是一場頗具儀式性的紀念活動。

在這個紀念活動中,張掛蘇軾的畫像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畫像人們可以直面蘇軾的容貌風神,從而更好地追憶他。這一傳統由來已久。

清代翁方綱畫像

《東坡笠屐像》被認為是最能體現蘇軾精神的一張畫作,如果我們說《東坡笠屐像》是蘇軾的一張標準像也並不為過。這張畫作的原跡,據翁方綱考證出自宋代著名畫家李龍眠之手,趙孟曾摹畫過,後世文人摹畫的很多,這其中也包括翁方綱。

翁方綱將其摹畫在他一直珍視的《施顧注蘇詩》後,並題寫了贊語。觀賞和摹畫東坡先生像是雅集活動的一部分,它是人們緬懷蘇軾的重要手段,這有時候無關繪畫技巧的高低,而是一種精神寄託與那個時代文人們的集體追憶。

清 翁同龢 「蘇齋」手札 上海圖書館藏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奉薦筍脯」。「筍脯」即經過風乾和腌制的竹筍,作為供品的「筍脯」頻繁地出現在這一活動中。「筍脯」成為祭品見於南朝梁武帝時,據《文苑英華》載:「梁武帝起為梁國者,以筍脯面牲為薦祀之禮。」當時受佛教「戒殺」思想的影響,梁武帝以「筍脯」替代牛羊等用於祭祀的活物。但這在後世並不多見。那麼,以筍脯供奉蘇軾是否有特殊的原因?

翁方綱 宋拓王允本蘭亭序跋 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從蘇軾的文集中找到了這樣一條記載:「今日齋素,食麥飯筍脯有餘味,意謂不減芻豢,念非吾亨之,莫識此味,故餉一合,並建茶兩片,食已,可與道媼對啜也。」這段文字表明「筍脯」曾出現在蘇軾的日常生活中,並且獲得了他的傾心,認為味道「不減芻豢」(芻豢即牲畜,指肉食)。以蘇軾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來作為雅集的供品,其內涵仍是對蘇軾生活和存在的一種追憶。

翁方綱 書唐寅詩 上海博物館藏

此外,在宋人的詩集中(不限於北宋),經常可以發現有關「筍脯」的詩歌,這佐證了在那個時代此物是文人生活中的日常飲食,並且是相互饋贈的佳品。如南宋張孝祥《於湖集》卷五有《張欽夫筍脯甚佳秘其方不以示人戲遣此詩》《張欽夫送筍脯與方俱來復作》;朱熹有《筍脯》詩;張栻則有「更包筍脯贈行李,定應笑殺長安兒」之句。

至於「借黃庭堅、王守仁、沈周及毛奇齡、朱彝尊二先生像以配東坡先生之筵」的做法並非常態,這種做法也許來自於古代祭祀中「配饗」的傳統。

翁方綱 斜街行詩軸 天津博物館藏

雅集中的其他活動還有賞畫、賦詩等,如他們曾經在這一天觀賞過羅聘的《鬼趣圖》和黃易的《崇洛訪碑圖冊》。在雅集中,翁方綱還熱衷於向人們展示他收藏的宋槧《施顧注蘇詩》殘本。

在他晚年聲譽日隆時,朝鮮書家金正喜來訪,也獲觀了此書。關於翁方綱在雅集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自己亦有定位,在為金正喜的題跋中他寫道:「箬笠焉能效寫真,瓣香未敢許知津。只應月照松窗影,蘇像筵前執役人。或欲仿坡公,作戴笠像,予謝不敢也。第作科頭服役者耳。」翁方綱謙卑地將自己視作雅集活動的服務者,這種服務不僅針對參加雅集的人,實際上也是為蘇軾所盡的某種義務,而且恐怕後者更為他所看重。

​內容整編自:席樂、盧玉珊《嗜古之癖 淳厚雅逸——清翁方綱的生活、社交與書法》《榮寶齋》2019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hIawXABgx9BqZZIm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