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靈魂的拷問:究竟如何預測慢B肝患者的肝癌發生風險?|臨床必備

2019-11-16     醫脈通腫瘤科

導讀

慢性B型肝炎感染是肝細胞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癌發生風險的準確預測對於決定抗病毒治療和肝癌監測十分重要。

但肝癌發生的危險因素眾多,與慢B肝患者罹患肝癌相關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HBV DNA載量、HBeAg、HBsAg、肝纖維化程度、血清轉氨酶水平、特異性的HBV進入受體(NCTP)基因型、HBV基因型、核心啟動子突變率、血清Mac-2結合蛋白糖基化異構體(M2BPGi)、以及是否與HCV、HDV和HIV共感染等。這些因素當中,既有「關係」密切的,又有「關係」沒那麼密切的,既有獨立風險因素,又有多因素相輔相成的。

因此,就產生了一個來自靈魂的拷問:如何準確又高效地預測慢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可能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也紛紛建立了多個模型。今天,小編就把這些模型進行匯總和評價,以供各位臨床工作者參考。

慢B肝自然病程中肝癌風險的預測模型

一些評分模型的研究對象是未接受治療的慢B肝患者,常見的有REACH-B、GAG-HCC、CUHCC和HSM-HCC評分。這些模型可用來幫助評估未經治療的慢B肝患者是否需啟動抗病毒治療,並對這些患者進行隨訪監測。

REACH-B模型

REACH-B模型由中國台灣、香港和韓國學者聯合開發,於2011年在線發表在Lancet Oncology 上。其評分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REACH-B模型評分標準

*HBV DNA≥10^6 拷貝/mL的風險評分低於100 000-999 999拷貝/mL的原因是,大多數≥10^6 拷貝/mL的患者HBeAg也呈陽性,即已有HBeAg得分的加權。

REACH-B模型的判讀:如表2所示,不同的得分可分別預判慢B肝患者3、5、10年肝癌發生率。

表2 REACH-B模型的判讀

點評

該模型的不足是並未納入一些已知的風險因素,如肝硬化、飲酒、HCC家族史等。此外,其數據主要來源於亞洲人群,尚未在白人或非洲人群中得到確認。對於臨床醫生,關鍵問題是風險評分能否指導臨床決策。目前看來,該評分系統可能更有助於確定HCC風險低、不需監測的患者,而不是引起評分高者監測策略的改變。

GAG-HCC模型(簡化版)

GAG-HCC模型由香港學者開發,於2009年發表在 Journal Of Hepatology 上。其簡化版評分公式為:

14×性別(男性=1;女性=0)+年齡(歲)+3×HBV DNA水平(log 10 拷貝/mL)+33×肝硬化(是=1;不是=0)

GAG-HCC模型的判讀:5年肝癌發生風險預測以100分為cut off值,>100分則提示5年內肝癌發生風險高;10年肝癌發生風險預測以85分為cut off值,>82分則提示10年內肝癌發生風險高。

點評

相較於REACH-B模型,該評分納入了肝硬化這一危險因素,可以幫助識別需要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高風險患者。不過這一簡化版公式並未納入研究發現的核心啟動子突變(core promoter mutations)這一危險因素,原因是其難以測得,不便於臨床應用。

CUHCC模型

CUHCC模型由香港學者開發,於2010年發表在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上。其評分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CUHCC模型評分標準

CUHCC模型的判讀:評分<5為低風險;評分5-19為中等風險;評分≥19為高風險。

點評

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受試者均為中國人,肝硬化的診斷大多是基於患者的超聲特徵等。不過,評分中使用的5個參數(年齡、白蛋白、膽紅素、HBV DNA、肝硬化)在臨床上常被測量,評分計算簡單可方便臨床常規使用。

LSM-HCC模型

LSM-HCC模型由香港學者開發,是基於CUHCC模型的優化版,該模型於2014年發表在 Journal of Hepatology 上。該模型的評分細則見表4。

表4 LSM-HCC模型評分標準

LSM-HCC模型的判讀:評分<11為低風險;評分≥11為高風險。

點評

新的LSM-HCC評分在預測3-5年HCC風險的準確性和敏感性方面具有優勢,其採用的肝臟硬度值(LSM)由無創技術獲得,且相較於CUHCC,該模型只有4個參數,在臨床上可更簡易地獲得。

抗病毒治療時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型

經口服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後,慢B肝患者的肝癌發生風險可降低,但並不是完全消除。一些學者也開發出了評估經治患者的肝癌發生風險模型,常用的有CAMD、PAGE-B和PAGE-B改良版。

PAGE-B模型

PAGE-B模型由歐洲學者研究開發,最早於2015年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其具體評分標準見表5。

表5 PAGE-B模型評分標準

PAGE-B模型的判讀:評分<10為低風險;評分10-17為中等風險;評分>17為高風險。注意,該模型主要預判的是肝癌5年發生風險。

PAGE-B改良版模型

為了讓PAGE-B模型更適用於亞洲患者,韓國學者將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加入到模型當中,建立了更具針對性的改良PAGE-B(mPAGE-B)評分。評分詳情見表6。

表6 mPAGE-B模型評分標準

mPAGE-B模型的判讀:評分≤8為低風險;評分9-12為中等風險;評分≥13為高風險。注意,該模型主要預判的是肝癌5年發生風險。

點評

如前所述,PAGE-B可用於預測高加索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後的5年內肝癌罹患風險,而且mPAGE-B評分可針對性地評價亞洲患者。

CAMD模型

該模型由台灣學者開發,於2018年發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評分細則如表7所示。

表7 CAMD模型評分標準

CAMD模型的判讀:評分<8為低風險;評分8-13為中等風險;評分>13為高風險。注意,該模型主要預判的是肝癌5年發生風險。

點評

該模型的研究對象來自香港和台灣地區,更適用於亞洲人群。能較準確預測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5年內肝癌風險,不過在治療5年後,該評分的價值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文小結

在臨床上,適當應用上述肝癌風險預測模型,可有助於對慢B肝患者的個性化管理。

參考文獻(向下滑動):

[1] Yang HI, Yuen MF, Chan HL, et al. Risk estim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REACH-B]: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edictive score. Lancet Oncol 2011;12:568-74.

[2] Yuen MF, Tanaka Y, Fong DY, et al: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ve sco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J Hepatol 50:80-88, 2009.

[3] Wong VW et al.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to predi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carriers.J Clin Oncol. 2010 Apr 1;28(10):1660-5.

[4] Wong GL, Chan HL, Wong CK, et al. Liver stiffness-based optim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isk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J Hepatol 2014;60:339-45.

[5] Papatheodoridis G, Dalekos G, Sypsa V, et al. PAGE-B predict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aucasia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on 5-year antiviral therapy. J Hepatol 2016;64:800-6.

[6] Kim JH, Kim YD, Lee M, et al. Modified PAGE-B score predicts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sia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on antiviral therapy. J Hepatol 2018;69:1066-1073.

[7] Hsu YC, Yip TC, Ho HJ, Wong VW, Huang YT, El-Serag HB, Lee TY, Wu MS, Lin JT, Wong GL, Wu CY. Development of a scoring system to predi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sians on antiviral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J Hepatol. 2018 Aug;69(2):278-28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7ivdW4BMH2_cNUgZ29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