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天才視頻被瘋轉
卻把我看出一身冷汗
這幾天網上有一支視頻非常火,是台灣一名被稱為「天才曦曦」的4歲小朋友舉辦了一場粉絲會。
「天才曦曦」坐在一塊白板前面,舉著話筒,依次回答底下大人提出的問題,儼然一副大師派頭。
然而,這位4歲小天才回答的都是些什麼問題呢?我們從視頻中舉出兩例,絕對令人上目瞪口呆:
粉絲問:外面競爭對手那麼多,我們該怎麼辦呢?
曦曦答:
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做大事業,你不能要求保護,受保護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這樣你懂嗎?
粉絲問:我每天工作,我都覺得好累啊,為什麼你這樣有活力?
曦曦答: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這樣你懂嗎?
視頻的結尾是曦曦父親以無比自豪的語氣問大家:「他現在4歲,請問哪一家幼稚園可以教成這樣?」
老實說,我毫不羨慕有人能把孩子教成這樣。甚至,我不知道各位看完這個所謂粉絲會的視頻後是什麼心情,是否和我一樣感到既驚悚,又悲哀。
因為從視頻以及我隨後搜索到的背景材料中,起碼能夠知道以下兩點信息:
第一,底下坐著的名曰「粉絲」的大人們,真的是希望從一個4歲孩童口中獲得什麼人生啟示嗎?並不見得。
知乎網友「難得糊塗」總結得好:「這哪裡是什麼粉絲見面會啊,這分明是耍猴會……」
你見過大師每回答一個問題、講出一句金句,都會引來底下聽眾哄堂大笑的嗎?而曦曦完美地答完每一個問題後,底下大人們都一陣大笑。就好像重要的並不是他的回答能夠帶給他們什麼啟發,而是一個4歲孩子能夠說出這樣老道世故的答案,這件事本身就足夠「有看頭」了。
仿佛一場獵奇大會,一群大人把一個孩子當成了獵奇的對象。
第二,曦曦所說的話,都是他自己的體悟與總結嗎?也不見得。
從其中的一個問題中,我們就能尋得些蛛絲馬跡:
有一位粉絲問:「如果我在工作上,面對挫折,不是那麼順利,那我怎麼來面對這樣一個逆境呢?」
可能是她說話的信息量和關鍵詞有點多,這時曦曦沒有像之前一樣立刻答上來,而是問:「爸爸,她說什麼?」
曦曦的父親又解釋了一遍:「她說工作上碰到挫折,面對逆境怎麼辦?」並又強調了一下:「逆境,她說做事沒有順境。」
短暫的沉默過後,曦曦才回答道:「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愈年輕愈好。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還有一個細節:每個回答結束,曦曦都會加上一句「這樣子你懂嗎?」
由此我們不難推測,曦曦的金句大約是提前背誦下來,就像機器人一樣,「粉絲」提到了哪些關鍵詞,他就背與之相對應的金句。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讓一個4歲孩子背大人世界的成功學雞湯,有什麼意義?!
然而在搜索了曦曦父親的背景後,我恍然大悟,這背後的「意義」不小。——曦曦父親名叫陳光,是台灣一家教育機構的創始人,機構主打就是「記憶體擴充」等大腦開發項目。
兒子曦曦其實早在不滿兩歲時就流傳出一段可以背出50位圓周率的影片,之後類似的採訪和視頻不斷,儼然已經是父親創立品牌的代言人。打造「天才曦曦」的背後推手是誰,答案不言自明,也不免讓人覺得悲哀。
2、
「中國家長的智商稅」,
歸根到底是焦慮稅
「天才曦曦」也讓我聯想起最近一系列被稱為「中國家長智商稅」的事件。
引發最多爭議的「量子波動速度法」,號稱讓孩子1-5分鐘讀完10萬字,「你翻得越快,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
於是我們看到成批成批被家長送進去的速讀小孩:
更有打著「全腦開發」、「超感力學習」幌子的培訓機構,號稱可以讓孩子蒙眼辨色,腦門吸鐵勺……大家是否覺得這些技能一個比一個荒誕?然而事實是,照樣有家長心甘情願往裡砸錢:
更難以置信的是,我無意中知道了身邊就有一位娃媽篤信這些兒童早期開發的培訓。她告訴我,她家孩子先從蒙眼辨物、蒙眼騎車這些基礎技能開始訓練,慢慢地便能進入「量子波動」階段——比方說她孩子的同學,爸媽已經不給他買書了,而是帶著他去書店裡「波動速讀」,一波一波掃書……
她信誓旦旦的描述,著實把我聽出一身冷汗:就算孩子真的早早讀完這麼多書,練就速讀神功,又有何用?
然而,對於網上的批判與嘲諷,這些深陷騙局的孩子父母並不認同。若問起來,他們也會引用從培訓機構那裡洗腦過來的「科學理論「進行一番論證。論證的落腳點通常都驚人一致:中國神童那麼多,憑什麼就不能是我家娃?培訓培訓,沒準他真能走上一條天才之路!
就像之前聽人說的:「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為人父母后覺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於是,和這位娃媽聊到最後我也漸漸理解了,不論是量子速讀,還是全腦開發,說到底都是培訓機構向中國父母們精準販賣的一種「神童夢」,把夢剖開,依然是中國家長深深的焦慮感。
再者,翻翻歷史,就知道這些「智商稅」能有市場,其實不足為奇。中國家長的神童崇拜,已有四十年的環境與土壤。——1978年,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其中最小的11歲,最大的16歲,這就是中國第一個「少年班」,培養的是中國第一批被定義為「神童」的孩子。
「少年班」篩選出的孩子確確實實擁有過人天賦,但由此為開端,一些培訓機構開始拉低神童的門檻,以讓孩子比同齡人多背幾百首唐詩、多認幾千個字來作為營銷賣點。總之,沒有神童,也給你開發一個神童出來。
發展到如今,也不過就是在名稱上蹭了一波量子力學、腦科學的熱度,但本質上換湯不換藥的典型騙術。
但你要說這屆中國家長人傻錢多,似乎也過於殘忍。因為不可否認的是,教育就是幾乎所有家長的軟肋。當教育焦慮遇上這種急功近利的」偽科學「,立馬就擊碎了一部分家長的智商防線,讓他們輕信了這種旁人看來極其脆弱的騙術。
於是我們只能說,焦慮是一種旋渦,沒被卷進去以前,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置身事外,絕對清醒。這些所謂的「中國家長智商稅」,乍一看圖個樂子,細一想著實無奈。
3、
高期待,換不來天才小孩
焦慮歸焦慮,在中國家長拼了命的投入之下,我們更無法忽視的是孩子們的現實狀態。
真正的神童畢竟是少數,在那些超前培訓班中、父母懷有「神童夢」的,大都是普通正常的孩子。他們被父母的期待捧得越高,摔得越痛。在這樣的期待下成長起來的正常孩子,往往走向平庸,更有甚者面臨一系列心理問題,變為需要一生來治癒的傷口。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報道,講述的是上海一家幼兒園國際班的5歲孩子,從小父母就對他寄託了非常大的希望,願他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天才小孩。
於是在幼兒園以外,父母還給他報名了一家早教中心的兩年制幼兒EMBA班,以及了國畫、圍棋、英語等興趣班。總之一周七天,天天被學習占滿。
後來這個孩子如何了呢?很遺憾,他並未如父母所願,反而在初中時顯露了厭學情緒,甚至小小年紀就被確診為焦慮。
類似的例子根本不鮮見。此前採訪上海市著名的心理諮詢師陳默老師,她就提到,如今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是,焦慮症的患病年齡普遍低了。從前她治療的起碼都是高中生、大學生,現在是小學生的病例數量驟增。
觀察這些患焦慮症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是對他們高期待、嚴要求的」虎爸虎媽「們。教育競爭的壓力使得父母們被迫成為」完美主義者」,只看得到競爭與標準,卻看不到孩子的優點與個性。
剝奪孩子正常的童年,試圖揠苗助長,說到底是對「贏在起跑線」的一種誤讀。我們常說」靜待花開「,這並不是雞湯,而是多數家長都不具備的教育智慧。花開自有時,無視他們的自然生長規律,結果就是摧毀了一朵花無懼風雨、盡情盛放的生命力。
4、
無法接受平庸的孩子,還是自己?
被剝奪了童年的普通孩子尚且如此,那麼那些真正的天才兒童會幸福一些嗎?
英國曾只做過一檔競技類綜藝《天才兒童》,主角就是那些「別人家的孩子」、讓人自嘆弗如的神童。節目讓這群孩子在各種環節中相互比拼,角逐一個冠軍。
乍一聽下很積極正面的節目,最終卻暴露了所謂「天才培養」的陰暗面。
一對天才華裔姐妹,在通常比拼中,姐姐以一分之差被妹妹淘汰,便崩潰大哭,無法接受現實。
姐妹倆的背後,是一位我們常說的「虎媽」,從小給她們嚴格的高要求、高期待,將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兩個女兒的身上。
還有一位黑人男孩,明明在如此激烈的賽場上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卻因為答錯了一題就受到父母的冷眼對待,甚至對他說:「你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天才。」
所以,回到之前說的:那些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天才兒童,真的如願一路超車到成年了嗎?
恐怕事實是,在他們還來不及長大的時候,那些屬於大人世界的壓力、懷疑、競爭、成功,就統統湧入了他們幼小的心靈,最終成為摧毀他們的工具。
但使得這些孩子背負如此童年的根源,卻都是站在他們背後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的可怕的虛榮心。
孩子的高成就是他們優秀教育的成績單,成功人生的砝碼。
更悲哀者如開頭所說的「天才曦曦」,他的成就是父親賺錢的營銷工具,沒有人過問他的金句從何而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真正想要什麼。
4歲就被父母操控的人生,如何能在未來找到真正的自我?從小就被完美與標準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又如何能在今後的人生中接納自己的軟弱與短板?
無論是普通孩子的揠苗助長,還是對天才孩子的嚴苛教育,說白了,我們到底是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還是無法接受交不出完美答卷的我們自己的平庸,答案還是十分微妙的。
5、
尊重孩子的個體,
只是父母的及格線
超前培養、神童製造,50年前的德國就已對此祛魅。
當時,德國研究者選取了總共100所幼兒園,一般採用順應孩子天性的遊戲教育,另一半推崇學科式的超前教育。跟蹤至這些孩子上小學後,他們發現那些早早學習了更多知識的孩子最多「笑」到四年級。
在四年級之後,孩子們普遍出現成績下滑、社交障礙等一系列問題。
縱觀世界,那些先進的教育從來都沒有所謂的標準與完美。那麼我們需要關注的到底是什麼?
PISA成績穩居全球第一的芬蘭,早就拋卻了對於成績和分數的執念,小學甚至不設立考試,提倡的是在田野中探索興趣,沒有競爭,鼓勵每個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發展個性。
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民族,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究精神,孩子與父母、老師之間都是平等相處。以色列的教育中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發現並發揚他們的閃光點。
這些世界先進教育中的「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商,不是能夠背多少知識,而是他們的父母與老師對其作為獨立個體的保護與尊重。
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應該承認他們人生的獨立性,觀察他們真正與生俱來的優點,也擁抱他們的笨拙與缺陷,明白他們的言行性格來自我們的言傳身教,而非刻意為之的塑造。
這甚至不是父母的成功線,而是及格線。
如同時盧梭也在其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中寫的: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極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而我只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快樂的童年,哪怕不完美。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