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宋朝哲宗皇帝的女兒,一位天璜貴胄的公主。
在你們現代人的眼中,公主可能只是如同電視劇中表現出的那樣,是一個養尊處優、刁蠻任性的壞脾氣女子,既無才學,又不懂得體恤百姓;在婚姻生活中也是仗著自己尊貴的出身,對自己的丈夫作威作福,就像《打金枝》戲裡那樣,不把丈夫和公婆放在眼裡。如果你這樣想,那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如果說唐朝前期,是公主的美好歲月的話,那麼從中唐開始,我們公主的地位便開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唐朝睿宗神龍年間,太平公主與長寧、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七位公主「皆開府置官屬,視親王」,開創了公主「開府置官」的先河,她們的食實封數量也是歷朝公主之最。
從唐肅宗時開始,歷史上再無開府之公主,公主的食實封戶數量也漸漸穩定。到了我們宋代,不許公主置邑司、備官署,公主宅只置中使數人管理而已。直到我父皇仁宗登基後,我們宋代的公主才開始享有俸俸祿,「月棒百五十千「,其後增至二百千。就是這麼點俸祿,司馬光那些大臣還在認為過高,還上表希望削減公主的收入,你說我們可憐不?
我們宋代公主沒有食實封,只是在出嫁以後,皇帝會賜予公主一棟住宅作為陪嫁。不過,我們宋朝的公主的教育歷來為皇帝重視,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都要學習。比如太宗朝的荊國大長公主,「善筆札,喜圖史,尤善歌詩」;魏國長公主「好讀古文,喜筆札,碉恤族黨,中外稱賢」。我們宋代公主在少年時都能享受到較好的文化薰陶,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丈夫俗稱」駙馬「,這個稱呼是由漢代「附馬都尉」演化而來。漢武帝設該職位之後,歷代擔任者都是外戚與諸公子孫任之,都是皇帝信任、親密之人,所以到了隋唐時,」駙馬「已成為帝婿的獨有稱謂。
唐代皇帝喜歡在功臣子弟、開國重臣後代以及關隴貴族中為公主選擇夫婿,而我朝駙馬的出身,則出現了由武將之家轉向文士之家的趨勢。而且我朝駙馬很少出現多人均出自一姓之家的情形,打破了唐代多位駙馬來自同一家族的慣例。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我朝駙馬雖然各自有不同的出身,但是大多數人均擁有較高才學,進士及第的比例很高。
我們宋代的公主與之前的公主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在婚姻自由方面。唐朝之前的公主,一般貞節觀念較弱,再嫁者並不罕見,甚至還有三嫁、四嫁者;而我朝公主中,極少出現再嫁的。這是公主的貞節觀念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結果,由開始對貞節觀念的淡薄,到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教化約束之下,開始重視。因此,我們宋代公主的貞節觀念相較於唐代公主要強烈很多,甚至出現了荊國大長公主這樣肯為駙馬守節的公主。
唐代社會開放寬容的風氣到了我們宋代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公主的婚姻也由「不行婦禮」變成「從士人禮」,即使在駙馬家,也得講究封建禮節。
自古以來,女子嫁入夫家之後必須遵守一套嚴格的禮儀規範,表示正式歸屬於夫家,完成姓氏上歸屬權認可的儀式,從禮節上確立公婆對於媳婦的統治地位。當「新婦」是代表皇權尊嚴的公主時,禮節也變得有所不同。
唐朝的公主,婚後禮節問題集中於「公主婚後是否應當向舅姑行新婦禮」,而在我們宋代則是」駙馬是否應當升行」。這種禮節問題的內涵大致相同,討論的都是公主下嫁之後,是公主應該順從於駙馬家族的「夫權」,還是駙馬家族應該屈服於公主所代表的「皇權」。從唐到宋,公主婚後的禮節問題其實反映的正是「夫權」和「皇權」之間的鬥爭。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京劇《打金枝》。《打金枝》說的是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汾陽王郭子儀的兒子郭曖為妻後,在郭子儀壽辰時,其他的子媳紛紛前往拜壽,惟獨昇平公主不肯去。郭曖因此怒打公主。公主向皇帝哭訴,郭子儀綁子上殿請罪,皇帝勸婿責女,小夫妻這才消除前隙。這表明,公主代表的「皇權」是要壓過「夫權」一頭的。
我們宋代公主下嫁之後,朝廷會改變駙馬的輩分,讓駙馬的輩分升一級,從輩分上變成與其父母相等的一代人,這就是「升行」制度。這看上去與唐代的公主下嫁後可以不行新婦禮的不同,但其實質都是一樣的,就是讓公主「避舅姑之尊」。
在我們封建社會,極其重視「孝悌之道」。女子嫁人以後,要向舅姑行大禮,表示自己已成為舅姑的子女輩,夫家的一分子。但是公主如果也行大禮的話,勢必會對皇帝的尊嚴產生損害。所以,才會將駙馬的輩分提升一級,避免公主出嫁之後向臣子行禮的尷尬。因此,我朝「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
柴宗慶是我朝太宗之女魯國長公主的駙馬,他的傳記中就寫道:「柴宗慶,字天裕,大名人。祖禹錫,鎮寧軍節度使。父宗亮,太子中舍。宗慶尚太宗女魯國長公主,升其行為禹錫子,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領恩州刺史。」
但是,駙馬升行畢竟是一種人為改變輩分的方式,在我朝這樣一個極其注重名分的時代,這種制度頗受爭議。所以到了神宗朝,這項制度被廢除。我們公主再也不能像唐代公主一樣,有凌駕於夫權之上的威嚴,開始如一般家族的士人之妻一樣,要對夫家的舅姑竭盡孝道。也就是說,公主雖然身為皇室血裔,但在出嫁為人婦後,仍然要向夫權低頭。這是你們沒想到的吧?
大家最關心的應該是,在「夫為妻綱」的社會裡,男性一直占據著家庭中的統治地位。但是當女主人變成天子之女的時候,還會不會是「夫為妻綱」呢?
在唐朝的時候,公主和駙馬的家庭地位是不對等的,公主明顯要高出一截。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後,發現「萬徹蠢甚,公主羞,不與同席者數月」,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自太平公主開始,唐代公主對於唐代政治的影響逐漸增大,公主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達到了巔峰。
太平公主在嫁與武枚暨之後,不僅與僧人私通,還為此僧人加官進爵,駙馬根本不敢過問;安樂公主「恃寵橫縱,權傾天下,自王侯宰相已下,除拜多出其門」,她的駙馬武崇訓由於常受公主壓制,鬱郁而死,駙馬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見。
但是到了我們宋代,公主的權力大大受限,公主變得也要守婦道。我朝太宗之女荊國公主下嫁李遵歇,「時遵歇父繼昌亡恙,主因繼昌生口以舅禮渴之。帝聞,密以兼衣、寶帶、器幣助其為壽。」仁宗的周國公主由於駙馬李瑋相貌醜陋而與駙馬不和,竟然引發朝臣非議,公主的隨侍內臣也遭到彈劾和貶滴。所以說,我朝駙馬在家庭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很少發生如唐代公主欺壓駙馬、驕橫無禮的事情。
我們宋代公主的貞烈觀念也有了明顯提高,如果駙馬去世,也開始為駙馬居喪,而且在駙馬去世之後,一般都不會再嫁。我朝公主中,「二嫁者」僅秦國大長公主與榮德帝姬兩人而已。與之相對的是,我朝出現了魏國長公主、荊國公主、徐國公主等眾多素有賢名的公主,使得勛貴之後和仕進的才子一改唐朝時不願娶公主的傳統,」駙馬「也不再是」受氣包「的代名詞。
當然,和唐朝公主相比,唐朝開放而活躍的社會風氣讓唐代公主有了更多參與政治的機會,湧現出了幾位如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具有高超政治能力的公主。但是這些公主並沒有給帝國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好處,反而導致國家陷入內亂之中,所以我朝開始對公主進行控制,限制公主的權力,讓公主們低調、安分,這對公主們來說雖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對政壇的安定還是有用的。
怎麼樣,通過我的現身說法,大家對宋朝的公主這個特殊群體,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