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還是以盈利為目的嗎?
還是以永續經營為目的嗎?
或者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的?
作為CFO,你是如何與你的業務夥伴相處的?如何認識的?如何取得TA的信任的?
這是財能下午茶首期線下沙龍上,智聯招聘集團副總裁、財能書院創始會員成進提出的尖銳問題。10月19日,財能書院長三角分院在美麗的杭州西湖之畔主辦了這次沙龍,成進的問題引發了激烈討論,最終達成的一致是:時代在變,商業模式在變,業務思考的問題在變,財務尋找的業財融合的方法也必須隨之變化。
嘉賓:成進,智聯招聘集團副總裁
帶入企業家視角,以經營的思路與業務對話
成進對業財融合理念的分析首先從時代變革導致的商業模式調整出發:「我們處在一個動盪不安、飄忽不定、雜亂不堪、模糊不清的世界,從網際網路產生,到移動網際網路產生,整個世界的節奏在加快。以前的生意都是本地化的,現在由於物流技術的發展,跨越地域的問題得到解決,很多企業的經營著眼點已經是整個國家、13億人的大市場。」
在這個基礎上,有兩個重要的改變需要被注意:
首先,至少在一定期間內,利潤不再是衡量企業價值的唯一標準,很多企業願意以短期利潤虧損為代價,追求中長期的價值。
其次,公司的永續經營和股東價值不直接關聯,部分企業股東不再以永續經營為目的,轉而追求個人的股東價值最大化。公司如果幹得好可以永續經營,股東可以不一直永續經營。
由於以上兩點改變,企業變成了一場「接力賽」,有很多人只在一段時間內和企業共同走過。如果會計還用傳統的方法來計量數據,已經不適應目前的時代,因為很多投資回報不以利潤來衡量,甚至不完全以收入來衡量,很多時候是以用戶數量、客戶體驗、市場份額來衡量,這些東西在財務報表上短時間體現不出。
成進因此指出:「如果財務想更好地配置資源,就不能簡單圍繞財務報表和業務對話,而要進一步看我們花出去的資源應該用什麼方法度量。傳統企業的投資回報率是很容易計量的,但在現代,很多業務需要深入去研究。」
杭州中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財能書院會員陳燕芳以自身所在企業為例強化了這個觀點。在開拓美國市場時期,中藝實業的產品從內銷轉向外銷,產生了「萬一銷路不對海外庫存積壓導致虧損」的風險,陳燕芳帶領的財務團隊並未以這一潛在風險為由片面組織,而是發揮專業特長,設計了新的模型,將材料採購的區間、生產周期、國內運輸、海外運輸、邊際庫存等重要變量都考慮進去。根據這套財務模型,一旦銷路不好,原材料採購可以馬上停掉,生產線可以馬上停掉,國內倉庫可以第一時間不發貨,迅速將外銷轉為內銷。這種財務團隊引導的業財融合模式使得公司成為電商行業為數不多的盈利企業,財務的話語權也在此過程中得到鞏固。
財務人如何成為「業財者」?通過數據分析給業務賦能
企業的商業模式發生變化後,PDCA(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的基本過程並沒有變化,但循環周期和經營節奏卻在不斷加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業財融合後的財務變成了「業財者」,他們不僅愛看數字,也更加具有勇氣,敢於冒險。
資源配置是財務的一個重要職能,如何把資源配置到更合理的地方?不能理解時代變化和技術變革的CFO做不好這一點。「我們要允許短期不盈利的發生,這個時候財務更需要通過資源配置為業務賦能,能否做到這一點可以看出財務人的格局。」成進說。
資源更合理的配置,就建立在CFO、財務總監的前瞻視野、技術理解力和對集團業務資源的熟悉程度上,這不僅僅是業財融合的過程,也是財務逐步掌握和鞏固話語權的過程。當整個公司的數據都掌握在財務部門,財務就擁有了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和解讀的權利。「整合數據」是時代的需求,而財務需要在整合過程中對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梳理,獲得更深入的洞察,確定根本原因,評估市場競爭,識別和管理風險,站在經營的角度分析整條價值鏈發生了什麼變化,需要做什麼決策,為管理層決策提出建議。在這個業財融合的過程中,財務也會真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成進引用CIMA(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的一張圖直觀地展示財務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實現業財融合,進而影響決策變化:
他說:「傳統意義上的財務只做左邊這半部分,但右邊才體現財務的價值,也是財務目前的轉型方向。真正好的財務不再只看左邊的結果,而是提出分析和建議,把決策按建議方向落地,這才算完成了從戰略到落地的全過程。」
成進由此總結出財務在業財融合中的三個重要作用:
一是通過定量的信息影響決策,使決策更合理;
二是通過ROI測算作用於資源調配,使其更合理;
三是作為第三方提供不同業務單元的KPI考核目標建議,使得組織架構「三權分離」,這是企業管理層實現民主決策的基礎。
成進總結說:「業財融合就是財務學習業務,建議、影響、作用於業務,創造業務價值直到完全成為經營者的過程。財就是業,業就是財。財務的終極目標就是做業務。」
業財融合中的自我認知
在熱烈的討論中,一個下午的時光悄悄過去,參加沙龍的咖友帶著收穫與感悟離開。財能007選取其中的一些思想花絮,和大家分享。
杭州中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財能書院會員 陳燕芳:
原本抱著學習的初衷來參與,聽了成老師的分享與茶友們的討論,特別是成老師對其自我成長的理性剖析與業財方向精準定位和選擇,給我的感觸很深。他沒有過多的分享業財融合的具體的術,而是從指導術的方向說開去,因此回來後我嘗試著理清自己的思維,跟上老師的思路。
我思考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界定財務人的業與術;二是尋找「財」與「業」相互的支撐點;三是思考「財」怎麼賦能自己與他人。
再次感謝財能書院三位組織老師,讓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開始思考如何理論化自己的經驗與失敗,思考如何分享經年的積累,也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生都在看書,看別人書櫃的書,為什麼不能讓自己成為別人書櫃里的書呢?
杭州宏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長 孫世蘭
以前在業務模塊工作時,我曾經開玩笑說,除了我的領導,我是業務部門裡最懂財務的,所以參與市場渠道政策、流程的制定討論,把政策和相關的數據反饋給財務部門,供核算使用;到了財務部門後,我是「財務部門裡最懂業務的人」,一直走差異化競爭。
首先,業財融合中,財務人員的能力很重要,其實就是德位匹配。今天成總講的,有權利和有能力行使權力要匹配。做過業務的財務人員跟一直做財務成長起來的人相比,思維習慣和溝通方式會有不同,做過業務的人相對而言思路開闊和活躍,願意與人打交道、與業務去討論;一直做財務的同事,有時會因財務的職業習慣謹慎性大於風險性,對灰度理解不夠好,看很多事情都有風險,業務部門需要給建議時又不願意承擔責任,有時拒絕提供解決方案,在某些點上可以給出建議,但在大的方向上不敢。還是因為對業務的把握能力不夠。
第二,業財融合和平台的性質及平台的不同發展階段發揮的作用也會不同。在平台發展的初期,活著大於管理,這時如果財務可以參與業務助力企業發展,一起戰鬥的革命友誼,會讓業財融合比較融洽;在平台比較強大,業務發展比較好時,財務的賦能效果相對比較弱,因為只要業務在增長,很多問題可以在發展中解決,不突出。在平台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出現生死問題,這時財務的專業和看指標的能力,有利於調整業務,如果業務緩過來,財務的作用會被放大,也會對財務人員提出新的能力要求。
第三,業財融合過程中,雙方都要更加職業化。職業化的溝通和工作,放下感情、撇下成見,用雙方聽得懂的語言以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溝通和解決問題,會讓問題簡單化。但是工作事情之外,能幫助別人時多給予幫助,建立和諧、輕鬆、簡單、有人情味的工作氛圍。這些轉變如果能輕鬆駕馭,對業財融合工作開展也會有較大幫助。
連連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財務副總裁、財能書院會員 林銀
非常有幸聽到了成進總關於業財融合的理念及方法論,充實了金秋的一下午,仍意猶未盡。
成進總分享的業財高度融合,對CFO個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是帶CEO屬性的CFO理想狀態。
高智商。財務要比業務更懂業務。必要條件有兩個:其一,財務是整個公司的數據中心,是業務財務數據的唯一出口;其二,財務掌握業務全流程的嚴密邏輯(業務同事可能掌握的只是片段業務的邏輯),並挖掘業務需要但不掌握的數據。
高情商。CFO是CEO最信任的夥伴,需要堅定的擁抱「豬」的身份,要認同「雞和鴨吵,豬受傷了」。「豬」受挫委屈,但仍需要保持積極心態,充分肯定自己在提高並保持公司士氣中的重要角色。
如此優秀,怎麼做到?因為高德商。財務要保持初心,純粹實在,始終為了「公司價值最大化」,把工作當事業。
在實際工作中,會因為主客觀等各種條件限制,難以達到理想狀態。比如,一直當「豬」,會不會影響話語權;比業務更懂業務,如何巧妙分配財務部資源;在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市場環境中,財總有沒有對業務決策拍板的能力和魄力,等等。
帶CEO屬性的CFO,是財務工作的標杆線。時常拿出來想一想,時機成熟即可前進一步,讓我們避免在日常高壓繁瑣事務中迷失方向。
杭州米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長、財能書院會員 周為利
業財融合話題的探討比較多,本次財能下午茶探討收穫非常大。成總不僅實操經驗豐富,還能夠提煉業財融合的方法論,並與大家分享財務分析方法、菱形溝通法等具體技巧,借鑑意義很大。同時,在座財務大咖大多為民企財務負責人,而成總出身於世界500強的外企,職業化程度更高,咖友與聽眾的互動過程中既有共識、又有分歧,不同背景帶來的思想碰撞、升華更引人思考。
財能書院會員 黃如群
財能下午茶,既有成進總深度思考的高能分享,又有咖友親身經歷的火花碰撞;業財融合的主題嚴謹卻充滿了哲理和詩意,真是一次營養和口味俱佳的美妙「下午茶」。
嘉賓:成進
撰文:財能007
編輯:李小白
來源:財大咖(ID:caidaka2019)
轉載請後台留言聯繫財大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jAPxG4BMH2_cNUgAI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