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能公益大講堂 | 松果仁專場:普通本科生如何去大公司?

2019-07-30     財小小2018

7月10日,「6A小哥」一行人的「財能公益大講堂」之行來到南京。

財能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松果仁研習社導師團導師成艷華,在南京御容山莊為松果仁研習社的會員同學們做了一場分享,與來自多所大學的同學們探討《網際網路時代下的職業發展》。財能公益大講堂是財能科技組織、面向財會專業院校及學生的公益講堂,旨通過財大咖們分享的職業體會,為財小小助跑,持續推動中國財務人一代又一代不斷躍遷升級。

在此次大講堂中,同學們受益匪淺。因為篇幅有限,財小小選取部分精彩問答,分享給你。

原創:和斌斌

編輯:錢 昕

來源:財小小(ID:caixiaoxiao2019)

除了學功課和考證,還需要做些什麼?

財總菁英會發起人 屈哲鋒:

大學裡的講座,特別是校外嘉賓講的課,建議多聽。他們的經驗非常寶貴。

第一,學校里的專業學習很重要,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準備一些證書考試,會計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學科,需要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但是不要為了考證而考證,也不要貪多,要有合理的時間分配和時間規劃。第二,在大學學習期間,在保證學習的前提下,要儘量多做一些社會實踐,通過實踐可以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可能會對將來的發展有所幫助。第三,要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未來的目標越明確越好。研究生階段的同學對未來的認識可能更加清晰更加有想法一些,本科大一大二的同學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可能想得還不多。

就像成艷華老師講的,要找到自己能做、喜歡做、有價值的事情,並為此做相應準備,以此來決定今天需要做什麼。有一句話送給大家:此生理想、近期計劃,今日行動。

如何轉型過渡到另一個感興趣的領域?

財能科技副總裁 鄭敏:

總結來說,就是愛好+提前充分準備。

我大學讀的是西北師大音樂教育專業,原本的職業方向是成為音樂教師。去學校實習前考到電視台當主播,由於興趣而進入了傳媒行業。後來恰逢網際網路發展的階段,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網際網路公司攜程,之後到了百度。整個過程中的轉型是順其自然的,都是基於自己的愛好。

考研還是直接就業?

財能科技創始人 成艷華:

具體選擇考研還是就業,與你未來想做的事情有關,也與家人的建議有關。考證和考研最終是為求職服務,是否考研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

很多企業要求應聘者的學歷是研究生及以上,這是事實,但在職場上,最核心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比學歷更重要。另一方面大家知道,有的人讀研究生是為了緩衝就業壓力,為將來做更充分的準備,這也是事實。

不得不提一句,同學們也要考慮到年齡對職業規劃的影響,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考慮的。以我自己為例,我是工作幾年之後讀了MBA。這個問題沒有最好和唯一的答案,建議大家在學習、考試的過程中多思考,再做決定。

財能書院華東分院院長 呂濱:

20年前我也在考研和工作之間做過一個抉擇。

我的建議是,在本科階段,要靜下來問自己的內心,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沒有標杆?究竟想走什麼樣的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最適合你的路是什麼?也許在畢業前的面試過程中你就能遇到很好的工作機會。如果選擇了考研,也要好好去做。做選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無論考研與否,都要好好經歷。無論選擇什麼,都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非985、211的普通本科生如何去大公司?

財能科技副總裁、財能書院執行院長 朱偉強:

問題很難由產生這個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定式思維。

假如你現在就讀於不知名大學,就要反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沒有去更好的學校?這個原因可能會折射了你在思維底層作業系統中更深層的問題和不足,並且仍然在影響著你的後續長期發展,而人是不應該兩次踏進同一條河,犯同樣的錯誤的。

你現在開始考慮未來工作的事情這很好,但是你也許要問下自己,我想去什麼樣的行業和公司?這個行業和公司對員工的核心能力要求是什麼?如果不夠,該做哪些準備可以讓自己達到相應要求?要沿著這個問題更深入的不斷追問自己,在追問中去重建自己的思維認知和能力體系。正所謂「問題即答案」,所有的答案你一定能在自我追問中找到。然後再根據這個答案,以終為始,去規劃你大學四年的生活。

你現在是大一,能提出這個工作的問題是好事;但等你上大三了,如果還是停留在問這個同樣問題上,說明你自己做得還不夠。總的來說,不要焦慮,而要用思考和行動替代焦慮。

無法改變自己的學校,就改變自己,提高綜合能力。其實很多成功人士都不是來自知名大學,綜合實力最重要。

如何平衡考證和學習?如何分配時間?

財能科技創始人 成艷華:

會計專業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能考的證書很多,恨的是能考的證書太多。

關於考證,要結合自己的未來職業目標梳理規劃。可以參考兩條線,一條是時間線,有的證書畢業就能考,有的有工作經驗才能考。第二條線是國內和國外之分。如果不做金融,就不需要考CFA,如果未來你不去外資企業,就不需要考國外證書。現在市場上的培訓機構很多,他們用各種方式強調各種證書的重要性,先製造焦慮再解決焦慮,這種市場化的宣傳會干擾大家的選擇。只顧考證會耽誤很多時間,比如有的同學大一就開始考ACCA,甚至把考試放在比專業課更重要的位置。

大學時間寶貴,我不建議在校期間考太多證書,長遠來看,證書只是職業生涯中很小的一個點,是錦上添花。我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更應該梳理好學校的專業知識體系,因為紮實的專業基礎對未來的職業一定會有影響。除了要多把學校的知識學透,也多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證書之外,你更要關心的是自己進入一家企業之後,能不能很快成為團隊中合格而重要的角色,是否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比起證書,你的思維方式更重要。

回過頭來,既然你考證,就要分配好時間,想分配好時間就必須做減法,專注而充分的完成考前準備。

審計專業,研究生階段要不要學會計?

財總菁英會發起人 屈哲鋒:

審計和會計工作的關聯性很大,如果對會計不了解,很難做好審計工作。本科階段學審計,研究生階段可以考慮學會計,這樣能幫助拓展知識體系。關於這個選擇,你也要了解會計和審計職業的差異,想一想自己未來更加喜歡做什麼工作。如果你非常喜歡審計,並且未來認定了從事審計方向的工作,比如從事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那麼研究生階段也可以再繼續深造審計。如果你以後想去企業發展,建議在審計專業之外,再做一些相關學科的拓展。

財能書院華東分院院長 呂濱:

審計建立在知道別人在做什麼的基礎上。

未來從事會計和審計,工作性質很不同,不同的選擇意味著不同的職業導向和工作方式。審計需要經常出差,涉及到年報和半年報,經常有各種加班,會計工作基本上是固定在一家公司或一個城市,要看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生活。

「流量」是什麼樣的存在?

財能科技創始人 成艷華:

用戶把時間花在哪裡,流量就在哪裡。

流量是移動網際網路企業和新媒體常用的一個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流量,微信、今日頭條、抖音……都是承載流量的地方,用戶把時間花在哪裡,流量就在哪裡。比如抖音,日活超過3個億,人均停留時長超過2小時。

如今的新媒體領域,微信公眾號總量達3千萬,公眾號為什麼要發布內容?是為了吸引用戶關注,吸引流量。知名公眾號十點讀書擁有3千萬用戶。咪蒙被封之前擁有1千多萬用戶,頭條廣告80萬,一年廣告收入將近1億,這就是流量帶來的商業價值。

2012年公眾號初興到現在,流量越來越貴,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公眾號太多,而流量的增長速度在下降。移動網際網路下的商業模式與過去不同,過去誰有大賣場誰是老大,現在誰有電商誰厲害。流量多不是最重要的,用戶一定要精準。90%以上的用戶在移動端,未來僅僅通過內容吸引流量是不夠的,如何以內容為基礎,吸引更大流量,是現在很多新媒體要做的。另外,今天的企業普遍在做流量博弈,線下流量也會越來越值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rkRGwB8g2yegNDD0Y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