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人生的禍患,都藏在自己的得意之時。
01、
知足者富,自知者強。
一個人知道人生的限度,能滿足於自身德行所匹配的地位與財富,他的人生就不會有過多的禍患。
《道德經》中說 「禍莫大於不知足」,一個人的禍患就源於自己的不知滿足,而適可而止是避免禍患的根本。
而自知者強,就是具備自我察覺的意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了解別人並不算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正高深的智慧。
這兩點是最常態和最根本的修身智慧,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常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不能客觀審視自己,就好像許多有才華的人,他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驕傲自滿,認為自己的才能天下第一,無人不能及,最後因為自己的過度驕傲放縱了自己的人生。
三國的關羽就是如此,關羽秉性非常驕傲,喜歡別人對他溜須拍馬。
當初馬超來投降的時候,關羽特地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人品,諸葛亮也猜到了關羽心裏面的想法,於是在信中先是把馬超誇了一頓,最後再來一句說:「終不及你美髯公之超群絕倫。」
關羽讀了信之後非常滿意,還把這個信傳下去,讓手下的人傳閱,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才能。
後來孫權想要和關羽結為親家,關羽竟然對前來提親的諸葛瑾大怒著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意思就是說:我們虎家之女怎麼能給嫁給喪門家犬呢?
這一句話就丟掉了聯手東吳的大好機會,並因此與東吳結下了血海深仇,這件事情也為關羽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
在昏庸的界限里沒有比貪婪卑鄙更昏庸的了,在孤家寡人的世界裡沒有比自負自滿更大的孤家寡人了。
這都是人生悲劇的起源,貪財、貪酒、貪色,貪的結局都是讓自己神志昏昏,無法無天,違背常理去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後自己也要為這些事情付出代價。
而總容易驕傲自滿的人,在自己的世界裡洋洋得意,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看不到別人的才華,也不接受別人的建議,遇到事情就是一意孤行,最後定然招致殺身之禍。
《菜根潭》之中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粒漫,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鮮花在半開的時候欣賞最美,美酒要飲到微醉的時候最妙,這裡面有很深的趣味。如果等到鮮花盛開,酒喝得爛醉如泥時,那麼已經成了惡境了。就好像志得意滿的人,都要仔細考慮這個道理。
02、
即便面對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不要過於貪得,一切適可而止就好。
如同對待人生的富貴與名利,多了反而讓自己混亂沉迷,倒不如適可而止。
即便你有能力馳騁在燈紅酒綠之中,也不要讓自己紙醉金迷,因為從人生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夠讓你得意的風光的事情,往往都是你人生的墳墓,因為禍患就埋在人生的風光之中。
而且一個人在志滿得意的時候,很難收斂自己的內心,更缺乏了一個反省自身的意識,就如《素書》之中說「 孤莫孤於自恃」。
清朝首富胡雪岩被稱為「紅頂商人」,所謂「紅頂」就是官員的意思,官員經商,而且還當上了清朝首富,這是何等的威武和榮耀,但是胡雪岩人生的下坡路,就是從他最驕傲的時候開始的。
因為他過度驕傲,輕視了與人的關係,所以得罪了身邊的一些人,再加上他在人生得意之時,又拿曾經的成功經驗來賭現在的市場,結果一敗塗地,最後在多重打擊之下一病不起。
人生有一大悲劇,就是年少得志,很多人初聽這句話並不理解,因為年少得志正是人生的風光時刻,為什麼說是悲劇呢?
就是因為年少的瘋狂會讓一個人沉迷,一個人陷入紙醉金迷之中自然缺乏了反省自身的意識,而狂妄是讓一個人走向深淵的根本。
人生就是這樣,在你看似得意的時候,下一刻或許就是人間地獄。
如果不能察覺其中的玄機變化,就會被命運擺布,對於深陷其中的人來說,當他看到了這個臨界點時,或許還沒有意識到是怎麼一回事。
如《素書》之中所說,收斂自己驕傲自滿,過分貪婪的習氣,一切混同於塵世,用清醒和自知的狀態去生活,這才是擺脫禍患,塑造良性人生的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