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為自己的弱點守好底線,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這一句話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意思就是說:天地萬物生成時,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制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範圍就不會有危險。
人生的一切禍患和問題都是因為不守限度而出現,一個人要知道規則,守住規則,是為人生避免禍患的根本。
人性之中的 「自私」也是如此,自私是人性的正常情感,不需要刻意去除,我們也無法去除,只要做到守好本位,讓自私符合適度的狀態,自然能避開因為自私而產生的危險。
而自私的底線就是 「損人利己」。
一個人可以滿足自己的利益,但是當他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別人的利益時,就已經錯了。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敗莫敗於多私。
敗壞事情,沒有比處處以權謀私的行為更敗事的了。
當你用不正當的方式得到不屬於你的東西時,這些東西也同樣會以不正當的方式失去,這是天道的規則。
就好像那些人因為貪戀錢財違背道義,詐騙公家,蔑視法律的人一樣,最後在喪失當下利益的時候,也連累了自己的一生。
孫臏和龐涓兩人,曾經都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兩人本來是師兄弟,後來共同輔佐魏王。
但是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就逼著孫臏寫出兵書,為了達到目的,他還在魏王面前造謠,說孫臏對魏王不忠,糊塗的魏王輕信了龐涓的話,就對孫臏施以重刑,剃去了膝蓋骨,臉上也刺了「私通外國」四個字。
龐涓假意悲傷痛哭,還用藥給孫臏敷傷口。
後來孫臏脫險之後,在馬陵之戰時,讓龐涓死於戰爭之中。
在這件事情中,龐涓的結局是因為他的咎由自取,因為最初孫臏是非常信任龐涓的,但是龐涓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狠心殘害孫臏,最後自己也遭到了報應。
當你跨過「損人利己」這條底線的時候,自私的性質就已經開始轉變,如果一直這樣執迷不悟,把損人利己當成習慣,終有一天自己會為這個底線付出代價,就算是聖人的智慧,也不能去除損人利己而留下的禍患,遭殃遇害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不要讓自己的自私凌駕在損害對方利益的基礎上,守好限度是保護自己的基礎。
作為當事人,不要讓自私超過底線,而作為旁觀者,也要看清那些被自私沖昏頭腦的人。
不要像魏王一樣,因為昏庸無能聽信了小人讒言,才錯失了真正的軍師孫臏,最後讓自己的國家走向滅亡。
不僅是魏王,從古至今有多少君王都敗壞了輕信小人讒言的事情上,不懂得分清君子與小人,最後給自己甚至國家都帶來了災禍。
比如齊桓公,齊桓公因為當初貪圖美色,寵信小人易牙、豎刁,最後讓自己的國家走向滅亡。
而在明朝時,君王朱厚照受到宦官劉瑾的迷惑,由小人獨攬朝政,讓朝廷一再走向腐敗昏庸的狀態。
所以,不僅要保證自己的自私不越過底線,更要懂得遠離那些因為自私而不守底線的人,因為當他不守底線觸犯利益的時候,你可能就是犧牲品,這同樣也會給自己帶來禍患。
《道德經》「天長地久」的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叫: 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一個人正是由於他的不自私,所以反而能夠保全自己,才能夠永久留存福澤。
真正的聖人不是能夠完全摒棄自己的弱點,而是能夠做到讓一切弱點適度的存在,從這種角度來看,自私也是為自己獲取利益,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但是前提是要守住限度,這是一切成就的基礎。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