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故障讓我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些人乾脆直視這些混亂,主動上前,捕獲它們。
本文轉載自:NOWNESS現在(NOWNESS_OFFICIAL)
對於寄生網絡的我們而言,活在一個隨時被系統催著更新的時代下,修復重啟各種設備,或許早就和工作前一杯咖啡一樣順手。5G時代的提前到來,似乎有望早日實現人們在雲端「更快更清晰」的夢想,緩解不少日常掉線的焦慮。
photo credit:jodi.org
不過,技術的發展從未許諾過bug的減少,它像是一個無盡的打地鼠遊戲,你不知道它會從哪裡冒出來,可能是暫時的顯示錯誤,可能是網絡卡頓,可能是系統中毒,也可能直接進水……面對這類故障,通常情況下,我們第一反應是及時止損,除掉 bug。否則呢?坐視不管嗎?
ANT SCOTT
能讓例外變得不那麼例外,似乎也只有藝術了。當技術故障讓我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些人乾脆直視這些混亂,主動上前,捕獲它們。久而久之,這類行為成果被命名為 「故障藝術」(Glitch Art)。
技術的失誤,
還是藝術的發明?
技術故障的出現,就意味著「故障藝術」的誕生嗎?
如果要從媒介上追根溯源,「故障藝術」的形成可以到追溯1897年 陰極射線管的發明。這一技術被大量應用到影像顯示器上,人們在為生動的圖像歡欣鼓舞的同時,也開始看到機器異常時的詭異光影。
Max Capacity
荷蘭藝術理論家、故障藝術家 羅莎•門克曼(Rosa Menkman)在2011年的《故障研究宣言》(Glitch Studies Manifesto)中就認為,故障藝術最早與「陰極射線管的磁畸變」有關。1965年,藝術家 白南准在電視機上放了一塊巨大的磁鐵,讓人們看到受磁鐵干擾後的顯示屏,這一作品被認為是最早的「故障藝術」。
白南准,磁鐵電視(1965)
如果從單個藝術品的出現角度來看,「故障藝術」最初就是一種偶然性產物,它們來自各種視覺媒介技術出錯的瞬間,比如光碟上的劃痕、讀取文件失敗、投影儀故障、代碼被篡改等等。但當這些「例外」的圖像成為了一種目的時,藝術家們就不再只是故障的捕捉者,而是會主動製造故障,然後拭目以待。
ANT SCOTT
再往前追究一點,「故障」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從它背後的思想脈絡來看,或許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 達達主義。
芝加哥的新媒體藝術家、教育家 尼克•布里斯(Nick Briz)認為,故障藝術與達達主義一樣,都是在回應技術工業革命所製造的新秩序,故障圖像之所以引起藝術家的重視,是因為「這是系統中的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刻」, 就像故障總在挑戰人類規劃好的「系統穩定性」一樣,故障藝術則是刺激著我們重新感知所謂的「秩序」。
ANT SCOTT
但對於每個人而言,「故障藝術」的誕生時刻或許都是不同的,只要我們在作品中看到的不只是煩人的「故障」,而是另一些可感的東西的時候,那個藝術的世界就出現了。
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的高級講師、故障藝術理論家 伊曼·莫拉迪(Iman Moradi)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對於他而言,故障藝術出現於2001年的夏天:那時他發現了安特•司各特(Ant Scott,又名Beflix)的作品,正是這些作品,將他印象中那些東西合理化了,他開始稱它們為「故障藝術」。
ANT SCOTT
用故障搞搞藝術的藝術黑客們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故障藝術」的視覺形式,也隨著技術的更新而豐富起來:數字時代下,故障藝術家的操作更像是黑客,他們通常通過篡改或破壞數據、干擾讀取模式,扭曲原本的信息組合方式,然後記錄下呈現出的圖像。
只不過 ,對於藝術家來說,這波赫客操作並不是彰顯技術的手段,因為在故障藝術表面之下,並沒有更深的信息需要被破解。他們不意在追究數據篡改後能有什麼意義,而只是去期待圖像的魅力。前面提到的 羅莎•門克曼(Rosa Menkman)認為, 這是「一個奇妙的中斷,它使得一個物體從它通常的形式和話語,轉變為被摧毀了意義的廢墟。」
Rosa Menkman
有意思的是 ,一旦故障圖像獲得人們的青睞後,人們擁有的是一個新的視覺裝置:「故障」感會反過來,隨時捕獲著觀看者的眼球。
就如故障藝術家Gustavo Fajardo (g1ft3d)說的, 「當你意識到你周圍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用來創造藝術時,一個全新的世界就會向你展開。」於是,在科技理性立起大廈藍圖的一邊,藝術家循著自己對「故障」的感覺,也用技術去書寫「廢墟」的代碼、收集「廢墟」的氣味、測繪「廢墟」的地形……
Rosa Menkman,video 「The Collapse of PAL」( 2010)
Jodi,由瓊·海姆斯克(Joan Heemskerk)和德克·帕斯曼斯(Dirk Paesmans)組成的荷蘭藝術團體,是最早的一批網絡藝術(net.art)先鋒。他們建立多年的網站 jodi.org就是其代表作。
點開網站,首先出現的就是仿佛格式不兼容的介面排版、混雜的符號與文字、不知所謂的數字和圖案——不用擔心看不明白,它們就是如此:繼續隨意點開,你會看到更為精彩的大型「混亂」。
photo credit:jodi.org
網站的建設過程也很有趣:Jodi 最初精心設計的網站曾經遭到過投訴,理由是「這簡直是在踩雷,萬一點開是病毒呢?」這並沒有打擊他們「搗蛋」的念頭,反倒受此啟發,乾脆將更多的網絡故障呈現出來。「為什麼我們不能展示錯誤呢?其實它們到處都是」,在這個念頭下,Jodi不斷「更新」網站bug,並把它玩了到今天。
photo credit:jodi.org
彼得•諾比(Peder Norrby),瑞典計算機圖形公司Trapdoor創始人,被IOS系統自帶的地圖所吸引(或許不少人也曾興奮地在衛星地圖上找自己的家)。不過二維的平面成像,如何轉變成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呢?Peder Norrby 試圖讓眼睛「看到」答案。
Peder Norrby
於是,他通過算法對圖像進行數字化扭曲,將二維的IOS地圖摺疊成詭異的三維版本。乍一看,這些地圖仿佛沒有刷新成功:凹陷的高速公路、糊成一條彩帶的汽車、破浪起伏的植被……這種強烈的「故障」感畫面,仿佛開啟另一個平行的魔幻世界。
Peder Norrby
迪米特里·莫洛佐夫(Dimitry Morozov),一位來自莫斯科的新媒體藝術家,實現了許多人或許也曾好奇過的問題:氣味是否有顏色?如果有,會是什麼樣?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Morozov發明了裝置Digioxide,這個敏銳的「鼻子」就是一個小型空氣檢測器,它能檢測出空氣里的灰塵和各種有害氣體,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和甲烷。為了將氣體可視化,Morozov用Arduino* 將傳感器感知的數據進行轉化,於是就有了這些故障圖像,圖像越亮,空氣越糟。
*Arduino是2005年一個歐洲技術團隊開發的開源電子原型平台,可運用於交互藝術設計。
Dimitry Morozov,digioxide
嚴格來說,這些圖像並不來自技術故障,但這些圖像本身就是故障,它們沒有監測空氣的數據意義、沒有樣本規律,Morozov也不在乎這些。「我收集到的污染氣體越多,呈現出的圖像就越漂亮,」他說,「這有點諷刺」。
Dimitry Morozov,digioxide
Giacomo Carmagnola,沉迷於故障之美的義大利設計師。不同於早期故障藝術風格,Giacomo不只是想要看到「故障」後的圖像,出身心理學的他,更想利用故障刺激觀看者的心理,製造直觀的張力。
Giacomo Carmagnola
Giacomo有意選取一些有象徵性的老照片、古典雕塑或者恐怖電影鏡頭,針對人物的面部,進行破壞或者替換。圖片中標誌性的線條柱像是一個深淵,人們無法知道人物的面部表情狀態,但這些「抹殺」似乎能喚起更多觀感,過去和現在在這道觸目的撕裂里混雜起來。Giacomo說,「我不是在談論哲學或更高的概念,而是簡單的視覺享受。」
Giacomo Carmagnola
當代「故障風」
是故障藝術嗎?
實際上,許多人即便不知道「故障藝術」這個詞,也早已熟悉了這樣的圖像風格。
當下最熱的短視頻app「抖音」的logo就是一種「故障」風格處理,甚至一些手機拍照app也置入了glitch風格的濾鏡,更不用說各種表情包、鬼畜視頻,或多或少都融入了glitch效果。 「故障藝術」被分解為各種故障 「元素」,被收編進了藝術風格庫。
故障風格的字體設計,via Christine Kim
於是「故障藝術」在當代,形成了「故障風」,它和許多現代藝術一樣,向著安迪·沃霍爾所說的「所有的藝術都是商業化的」方向發展。它可以被運用到服飾設計、地毯編織、字體海報設計,成為靠墊、挎包、水杯等等日用品上的一個又一個個性印花。
Chanel 2016 spring
對於一些從事藝術研究的理論家而言,這是個令人不悅的現象:似乎藝術又要有被資本吞噬的趨勢。
上面提到的那位故障藝術理論家伊曼·莫拉迪(Iman Moradi),他就曾經為此作出區分,將那些有意製造故障視覺效果,或者主動「設計」出故障的做法叫做 「類故障藝術」(glitch-alike),也有人稱為 「偽故障藝術」;相對的,那些偶然隨機捕獲的故障藝術,則被冠上「純粹」之名。
Gustavo Fajardo( 「g1ft3d」)
只不過,這一做法不僅遭致許多爭議,也並沒有阻止「故障」作為一種套路化風格的大肆流行,「故障風」很快與蒸汽波、8bits像素風打成一片,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但對於沉迷於「故障」的藝術家而言,這些或許並無妨礙。即便沒有商業化的泛濫運用,他們也會很快對自己的故障作品感到厭倦。一位沉迷於錄像帶故障的藝術家 Max Capacity表示,最初那種「偶然」的故障很快令他厭煩,他迫不及待地要自己主動創作,「對於我來說,電纜不小心插錯了地方,或者是故意插錯了地方,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是學術上的(而非作品層面的)。」
Max Capacity
或許,即便曾經的「故障藝術」被商業納入新的秩序之中,成為一種帶有反抗秩序意味的對抗性符號,也不意味著故障藝術就此失去了它的力量,故障藝術從來不是一個glitch可以概括的。當一波「故障風」正引人注目時,在某個角落,或許這種現實正刺激起另一波感覺的探索,而我們尚未看見。
來聊
你最喜歡哪位藝術家的作品?
撰文 / 無狸
編輯 / Svet
排版 / 無狸
NOWNESS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與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請聯繫
第一家線上新冠藝術博物館,每天都在展覽
藝術能對抗「遺忘」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0GPFXIBd4Bm1__YvL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