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由於較大的規模和實現的複雜程度,很少只是片刻天馬行空的產物,藝術家們往往帶著一個信念、祈願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即使是公園裡、廣場上俗套的大型雕塑,也總有一些明確的紀念目的。當藝術家試圖呼籲和平,裝置藝術往往是很好的表現形式。而在相對和平的近幾十年里,也一直有藝術家在反思戰爭,以和平為主題創作藝術裝置。今天分享的這 10 個藝術裝置,放下了諷刺、誇張的衝突性表現手法,它們溫和而堅定地呼喚著和平。
01
基輔的水晶「哭牆」
Crystal Wall of Crying
1941 年,約 34000 名猶太人葬身於烏克蘭基輔發生的娘子谷大屠殺。被鮮血染紅的山地在戰後成為了一片紀念園區,去年距離這場大屠殺過去整整 70 周年,園區內新增了一座娘子谷猶太教堂和一件來自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永久性藝術裝置《Crystal Wall of Crying》。
這是一堵長 40 米、高 3 米的黑色炭牆,鑲嵌著 93 顆未經雕琢修飾的水晶石,等到夜晚,水晶石內部發出暖黃的光,給人冥想的氛圍。水晶石高低錯落分布,成年人和兒童都能找到對應自己的那塊石頭。
以色列總統在《Crystal Wall of Crying》前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把這堵牆形容為基輔的「哭牆」,她說「唯有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使用,這件作品才擁有生命」。藉助晶石的力量,藝術家希望每個人都能站在這裡反思戰爭,潛心冥想,在戰爭的巨大痛苦後獲得一些治癒。
02
列儂與洋子的燈塔再度點亮
Imagine Peace Tower
日本藝術家小野洋子這些年做過很多與和平相關的藝術裝置,在冰島Viðey島上,就有一座夢想和平塔(Imagine Peace Tower),在 2007 年 10 月 9 日,約翰·列儂第 67 個生日這天落成點亮。此後,每年到約翰·列儂生日,燈塔都會亮起,一直持續到他的遇難日 12 月 8 日。今年 2 月 25 日,燈塔破例點亮,呼籲和平。
夢想和平塔(Imagine Peace Tower)以約翰·列儂著名的歌曲《Imagine》命名,基座上還用 24 種語言刻著「IMAGINE PEACE」,周圍埋著 50 萬個來自全球的裝著和平心愿的膠囊。每當燈塔點亮,都會有一柱直射天空的「和平之光」。
生前,約翰·列儂曾和小野洋子討論過這個藝術想法,夢想和平塔是他的夙願,和平更是他的夙願,到什麼時候,「和平」才能不只是「想像」?
03
花束般的祈願
頭大仏と花
安藤忠雄曾在北海道札幌為一片墓地中的「頭大佛」設計了一座薰衣草覆蓋的墓地公園,在充滿悲傷的地方建築希望。最近,世界知名的花卉藝術家東信康仁(Azuma Makoto)創作了新作品《頭大仏と花(Atamadaibutsu to Hana)》,將巨大的花束放到頭大佛的懷抱里,許願世界和平。
去年春天,東信康仁就冒著大雪在北海道創作了冰凍的花束裝置。這一次他同樣在雪中背著鮮花,如同朝聖一般,走過 40 米的廊道,來到頭大佛腳下。
東信康仁將巨大的花卉裝置供奉給佛像,整個裝置高達 3.5 米,由 100 多種春季花卉組成,它們帶著春天的信號,寄託著人類的希望,向神明祈禱和平。
04
手擁有如此多的力量
BUILDING BRIDGES
義大利藝術家洛倫佐·奎因(Lorenzo Quinn)的雕塑往往與「手」相關,這種創作在技術上富有挑戰性,同時,他也認為「手擁有如此多的力量——愛、恨、創造、毀滅。」2019 年,參加第 58 屆威尼斯雙年展,洛倫佐·奎因就帶來了雙手合十的作品《BUILDING BRIDGES》。
Dave Benett
六雙 20 多米長的大手安裝在威尼斯軍械庫入口附近的船塢兩邊,向對岸伸展,手指觸碰或交織在一起。它們分別名為「友誼」、「信仰」、「幫助」、「愛」、「希望」和「智慧」,洛倫佐·奎因用這些手提醒全世界的人們放下差異,團結起來。這個位置曾經停泊過戰船,更有和平意義。
05
最好的武器是坐下來交談
The Best Weapon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有一句名言「最好的武器是坐下來交談(The Best Weapon is to sit down and talk)」,2019 年著名建築工作室 Snøhetta 為諾貝爾和平中心設計了一件藝術裝置《The Best Weapon》,就以這句名言命名。
《The Best Weapon》最初放置在紐約市聯合國總部廣場的入口處,與槍口打結的青銅雕塑《Non-Violence》並列在一起,後來則被轉移到挪威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中心附近。
這是一件功能性的藝術裝置,6.5 米長,微笑形狀的弧形長凳只有一個支點與地面相接,不僅邀請人們坐下來,也自然而然地邀請人們相近而坐,坐在一起。它向過去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致敬,讓最柔和的力量成為最好的「武器」。
06
88萬遇難者與88萬朵罌粟花
Blood Swept Lands and Seas of Red
2014 年 8 月 4 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00 周年的紀念日,從這天開始到 11 月 11 日(老兵紀念日),888246 朵陶瓷罌粟花將英國倫敦塔包圍起來,陶瓷藝術家 Paul Cummins 和舞台設計師 Tom Piper 共同創作了這件大型藝術裝置《Blood Swept Lands and Seas of Red(血洗陸地與海洋的紅色)》。
888246 朵陶瓷罌粟花象徵著 888246 名協約國遇難者,戰後在一連串紀念事件的推動下,罌粟花擁有了「犧牲、緬懷與尊重」的花語。Tom Piper 說:「你可以想像它們是眼淚,或是流過的鮮血,甚至也可以是正在不斷生長,想要越過圍牆的罌粟花。」
展出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將罌粟花「種植」到地面,最後一株的種植者是 13 歲的男孩 Harry Hayes,種植於最後一天。約 500 萬各國遊客參觀了這場盛大的藝術,「每一朵花都代表著一個逝去的生命」,這是一場最好的悼念。
07
遇難者姓名組成的風琴聲
Mirror Field
2020 年,巴比亞爾大屠殺紀念中心在烏克蘭基輔創作了視聽裝置《鏡域(Mirror Field)》,為了紀念 1941 年巴比亞爾大屠殺中遇難的 3 萬名猶太人。這些受難者幾乎沒有留下檔案記錄,但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應該被銘記。
根據設計師開發的算法,遇難者姓名中的希伯來語字母對應不同數字,形成不同音調,最後所有姓名組合成了一段音樂。在裝置基座里,有一座由 24 根管組成的電聲管風琴,循環演奏這首遇難者之聲。
鏡面之上的金屬柱體也有特殊意義,它們是 10 個 6 米高的「生命之樹」,樹枝都被摧毀了,就像戰爭中的生命一樣脆弱。柱體和鏡面圓盤上分布了若干「彈孔」,與巴比亞爾大屠殺中使用的子彈口徑一致。
08
教堂里放飛2500隻和平鴿
Les Colombes
以白鴿為題製作的象徵和平的藝術裝置不占少數,2018 年德國藝術家 Michael Pendry 就在英國索爾茲伯里大教堂的中庭懸掛了 2500 多隻紙折的白鴿,這是他的作品《Les Colombes(和平鴿)》。
2500 只紙鴿具有雕塑感,身為多媒體藝術家的 Michael Pendry 為它們帶來變幻的色彩和特製的音樂。
時至今日,「鴿子」已經完全成為了象徵和平的一種符號,藝術家的這次創作試圖把鴿子重新放歸三維中,讓虛無縹緲的精神符號能在空間中被人們沉浸式感知。
09
沙漠藝術節的三座巴士車站
PEACE IS THE ONLY SHELTER
2019 年的 Desert X 沙漠藝術節里展出過三座巴士車站,它們是藝術家 Mary Kelly 的作品《PEACE IS THE ONLY SHELTER(和平是唯一的庇護所)》。
三把雨傘上印著三條口號:和平是唯一的庇護所;我們不想讓世界處於戰火中;結束軍備競賽,而不是終結人類
1961 年,名為「Women Strike for Peace(簡稱 WSP)」的女權主義團體成立,成員們為爭取和平而罷工,反對核試驗。從 1945 到 1992 年間,美國在西南部的沙漠裡甚至進行過上千次核試驗。
這次參加沙漠中的藝術節,Mary Kelly 重拾 WSP 的精神,以黃色的巴士車站為載體,將 WSP 的口號、加利福尼亞沙漠的軍事擴張地圖、世界末日時鐘放到一起。在全球局勢緊張的現在,急切呼喚和平。
10
行李箱帶不走難民的人生
UNPACKED: Refugee Baggage
殘酷的戰爭讓國家公民成為失去家園的難民,他們找不到可以落腳的歸屬地,而曾經的家早已荒廢無人問津。但在敘利亞藝術家兼建築師 Mohamad Hafez 和伊拉克作家兼演說家 Ahmed Badr 看來,難民過去的家就是他們來不及打包帶走的人生。
《UNPACKED: Refugee Baggage》這系列裝置作品以模型復原了來自阿富汗、剛果、敘利亞、伊拉克、蘇丹等國家的難民的家,它們遭受戰爭破壞,已成為廢墟,但還殘留著很多記憶片段。
這些模擬的「家」被放進真實的行李箱中,打開行李箱就是打開一段人生。每個裝置都配有音頻,當事人在其中緩緩講述戰爭的經過與人生感懷。
兩位創作者都曾是難民,他們把「難民」這個標籤人性化,為社會邊緣的龐大群體發聲。創作者們如實呈現出事實,任憑「恐怖、痛苦和敬畏」的感受撲向每一個觀看的人。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關於烏克蘭,你還可以了解這些新鮮、迷幻、怪誕的視覺美學》
《5部擁有治癒力的紀錄片,即使劇透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