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站在青石拱門下,躲著一場雨。看著這被浸潤的灰瓦屋脊,和冒著綠芽的鵝卵石街道,不知297年以來,多少人也曾經在這裡躲雨下榻過。
這裡是德化三班鎮大興堡,一座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大興土樓」。若是從上往下俯瞰,這是一座長方形的土樓,裡面至今還住著兩戶鄭氏人家,他告訴我們,整座堡有近六畝地大小,振興時這裡曾有240間房。
但是看著兩排商鋪式的屋宅,和中間寬敞的中軸街巷,後來人猜測著,這個古堡其實更像是一個集貿易、客棧、鏢局、儲藏等功能為一體的「商號」。
這裡極佳的地理位置,也是當時人們往返泉州的必經之路。
大興商號
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大興堡背靠著天馬山,在它的周邊就遺存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鄭氏後人鄭寶國說,翻過這座山就是永春五里街了,明清時期興盛的德化瓷就從五里街的「許港」上小船,一路走水路運到泉州,隨後往世界各地分散去。
這裡要屬德化縣最靠近海的地方,鹽巴等當時一系列重要的海產品,也從海外運來,由這裡集散到周邊各地。
所以史料上記載著就在大興堡這個位置,曾經誕生過「大興商號」。
翻閱族譜,聽著一輩一輩人的講述,鄭寶國搜尋了些許歷史的線索。康乾盛世,德化陶瓷進入鼎盛時期,鄭氏先人鄭延理與兒子鄭展樞曾經在三班鎮的洞上、桐嶺、上寮等地興建古窯,生產適合海外的精美白瓷,多年來累積了第一桶金。
隨著生意的不斷興隆,在鄭延理晚年時,與兒子鄭展樞一同興建了大興土樓,作為貿易集散地,及倉儲、住宿、客房之用。
從此這裡商人云集,不時也有滿臉絡腮鬍子的外國人身影。老一輩中就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有次來了這麼一個「大鬍子」——照例在這裡是要先吃點心、再上正餐的,他那次吃的點心是面線湯,大家好奇:「大鬍子」怎麼吃面線?
只見他從口袋裡拿出了兩個鉤子,鉤住鬍鬚往耳朵上一套,倒也慢條斯里吃起來了。
這個故事傳著傳著,人們相信以前大興堡是來過外國人的,也印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盛況。鄭寶國領我們爬上老舊的木梯,指著二樓的窗雕說,它裡面帶有些許伊斯蘭的元素。還有已經模糊了的外牆壁上,花草的雕刻影影綽綽,除了故事,想必在這座堡內,還有許許多多的隱蔽之處尚待挖掘。
2018年,大興堡入選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而此前,在過去寂寥的日子裡,連鄭寶國都鮮少走入這個時光隧道。就在三班鎮長大的他,小時候曾無數次從這裡路過,最多也只是探一探這個10米高的城牆,便轉身了。
除了還居住著的兩戶人家,以及偶爾越過長路漫漫前來的外人,這裡留下的更多是無聲的歲月。往前追溯,它曾經是保護過三班人的避風港。
修舊如舊
鄭寶國說,這個地處德化最南邊的地方,過去土匪橫行。附近的居民常常把糧食搬到堡內,晚上也居住於此。青壯年則手持土槍繞著城牆巡邏,在大興堡的東北、西南隅有對稱的譙樓也可瞭望四周。
據說擔心土匪火攻,從前在東西兩個青石拱門上,還放置了許多口水缸,以備不時之需。
除貿易功能外,這座德化的土堡曾經護了多少鄭氏子孫,以至於如今,後來人仍然稱呼著興建土堡的鄭延理及鄭展樞為「大興公」。
不過大興堡沒有永遠幸運。鄭寶國說,以前在三班鎮周邊是有四座土樓的,可惜被燒掉了兩座,大興堡也曾經靠近過火種,後來因為3萬元白銀,才免於一難。
據說在1927年前後,有個叫徐飛龍的土匪就盤踞在德化縣城一帶,大興堡被占據為兵營,每天清晨匪兵出操的吆喝聲響徹整個大興堡。兩年後,在那個混亂時期,投靠北洋軍閥、稱霸閩南的「閩南王」陳國輝奉命討伐徐飛龍,兩支隊伍在大興堡僵持不下。
後來陳國輝攻陷縣城,徐飛龍敗退三班,為了不再讓土匪駐紮土堡,陳國輝的部下將三班另外兩座土樓——碩豐堡、顏土樓付之一炬。從此它們的身影在歷史裡消失了。
幸運的是,有一位叫做鄭揚取的人為大興堡說了情。原來,陳國輝雖是土匪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重視教育。而鄭揚取恰好是南安一所學校的老師,與陳國輝的部屬有師生關係。鄭揚取與鄉人共同籌措了3萬元白銀作為軍餉,才讓大興堡保留了下來。
雖免於毀滅,當時還是被拆除了四周護厝與外圍牆,直至1942年,鄭氏後人重修,大興堡得以恢復原貌。
前兩年,鄭氏後人籌資,又將大興堡「修舊如舊」了一番,倒塌的木頭柱子被重新支起,用力托著這座風雨滄桑的土堡。
走在被支起的閣樓上,鄭寶強說著,以前這個通道是能走馬的。
我們的腳步在過道上扣出清脆的聲響,宛若百年前的馬蹄踏過。
來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