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的家長還在按照老一輩的做法,給寶寶把屎把尿。實際上,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過早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包括過早讓他坐便盆,當然也包括把屎把尿。
把屎把尿對寶寶沒好處
不利於寶寶真正學會上廁所
寶寶要學會控制尿尿和便便是需要具備一定能力的,比如他需要能夠識別膀胱或直腸發出的「滿了」的信號、控制排便肌肉憋住大小便、知道向家長尋求幫助,或者自己走到便盆那兒脫掉褲子,然後放鬆排便肌肉進行排便。
這一系列的動作都對寶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寶寶要到 1 歲半~2 歲左右,才能逐漸具備這些能力。雖然家長平時也會把屎把尿成功,但這並不是因為寶寶學會了控制排便,而是家長把握住了他需要排便的時間點,以及寶寶形成了條件反射,將把屎把尿的過程和排便聯繫了起來而已。
此外,如廁訓練需要一個過程,等到寶寶身心條件具備的時候再開始,會讓他更容易、更快地學會獨立上廁所,而過早開始往往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因此,把屎把尿不僅不利於寶寶真正學會上廁所,還可能會延長學會這項技能的時間。
影響寶寶專注力的養成
給寶寶把屎把尿的時間,是完全掌控在家長手裡的。當家長覺得他該拉屎拉尿了,就會把他帶去廁所,而這時候如果寶寶剛好在專心玩耍,家長的「強制」就會打斷他正在做的事,影響他的專注力。等他上完廁所回來,就可能很難再集中注意力做之前正在做的事情了。
不利於幫寶寶建立隱私觀念
家長在把屎把尿的時候,會直接暴露寶寶的隱私部位,尤其有些家長還可能在公共場所給寶寶把屎把尿,不注意保護他的隱私。
這對寶寶的性教育和建立隱私觀念都是非常不利的,比如他會意識不到自己的隱私部位是不能給別人看的。
讓寶寶產生負面情緒
很多家長可能會對寶寶抱有不合理的、過高的期望,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從小把屎把尿,寶寶長大後會更快學會自己上廁所。當事實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時,家長很有可能會責備寶寶,這會讓他有挫敗感,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寶寶排便排尿是一個需要遵從他生長發育的過程,等到他準備好了,就會向家長發送信號,所以別急著給他把屎把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