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豐潤曾有一條「狀元街」,你知道在哪嗎?

2020-01-17     唐山大牌

在豐潤城東大街,有一條名叫「狀元街」的街道。別看這條街窄窄幽幽、彎彎曲曲,卻是豐潤城歷史和文化的一個亮點,對豐潤悠久的歷史和文風的昌盛起到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狀元街,因清乾隆年間豐潤知名人士鄭澄先生的善舉而得名。據清光緒版《豐潤縣誌》記載:「鄭澄,字秋浦,本城人。侍御恂曾孫,連捷中乾隆乙酉(1765)科辛卯(1771)科黃軒榜進士。由主事累遷掌四川道監察御史。才識宏通,風骨遒勁,乾隆末,以檢驗事忤當路,誣參落職。睿廟踐祚,詔以原官起復,澄感激莫明,第以衰老不堪報效表謝之。先是邑多寒士應試艱難於資斧,澄倡捐同時出仕者銀若干置產滋息,春闈三金、秋闈二金作為試卷之資,獲售者十倍其數,名之曰:狀元會。且立公產總薄備載條款,出入勾稽期於永久。邑自是文風丕振,科名甲於畿東,其嘉惠邑人士誠未艾也。」


根據豐潤《鄭氏族譜》記載:鄭澄是豐潤鄭氏第十四世祖,是東關鄭氏始祖。他風骨遒勁,堅持原則和國家法度,且為人正直。其曾祖父名鄭恂,曾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豐潤鄭氏家族出了鄭恂、孫鄭澄祖孫兩代御史,在清代被傳為官場佳話並被編入《藤陰雜記》。


自幼家境困難又勤奮好學、先中舉人後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的鄭澄先生榮歸故里後,深知學子十年寒窗的艱辛,他看到豐潤縣的許多儒童學子由於家境貧寒無法參加鄉試、會試,難以脫穎而出,遂倡導組建民間助學組織——「狀元會」。他親書《募置鄉會試公產引》(原文被收錄於《豐潤縣誌》)分送豐潤籍京官、外官以及離任退職關心家鄉人才成長的賢達人士,請他們出資助學。「公產會又名狀元會,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倡捐,(至)嘉慶十四年(1810)置本邑地7頃43畝5分2厘,收租錢1044吊240文,又續置灤州地9頃6畝9分1厘,收租錢1507吊500文。」用以支付儒童舉子應考期間的差旅食宿應酬等一應費用,使得豐潤縣文風為之大振,歷科成績斐然,中第者甚多,直至科舉廢除,從未間斷過。


據目前可考證的史料統計:狀元會成立前的400年間,豐潤中第者共計197人(進士50人,舉人147人);而自狀元會成立(1793)至中國歷史上廢除科舉考試(1905)的百餘年間,豐潤中第者竟然多達373人(進士48人,舉人325人)。


到了中國近代,公立學校興起,縣府將狀元會的公產基金全部充作現代教育的經費投入到近代教育事業,對豐潤近代教育的興起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狀元會是豐潤歷教育史上一個非凡的創舉。數百年來,對豐潤的教育事業、人才培養、文風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正因為此,才使得豐潤有了「南無錫,北豐潤」的人文大縣之說。



2010年,浭陽新城改造過程中狀元街被拆除。東大街居民委員會為緬懷這位給豐潤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先賢,在原址上修建了狀元廣場,使得這處古蹟得以保存並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IT-w28BUMKGWtVOXo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