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的朋友都有脾虛的問題,十有八九脾胃都有點問題,為什麼呢?脾胃一虛,氣血就虛,氣血不足,各種毛病都跟著來了。
不過,「脾虛」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
可能坐在你對面二個人都是脾虛,但症狀和治法相差十萬八千里。
今天就幫大家弄清楚你的脾虛到底屬於哪一種,從今以後對症治療脾虛。
首先,脾虛什麼原因導致的?
1、脾虛導致不能將血液控制在血脈中,引起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盡
2、脾虛導致不能正常代謝水濕(食物中的水分),導致整個人油膩膩,四肢無力或浮腫
3、脾虛導致不能按時按量運送營養物質,導致腹脹,沒胃口,大便不成形
脾虛的初級表現,脾氣虛。
脾氣虛就是指脾氣不足,正常情況下脾氣的特性主升,只有脾氣該升的升,才能把營養物質水谷精微送到心,肺,頭面部,然後心肺再將水谷精微生化為氣血,用來濡養全身。
脾氣虛了會怎麼樣呢?
輸送水谷精微的效率低了,本來可以來回輸送30次,現在只能打個對摺,輸送不完的繼續在胃和小腸屯著。時間久了,你自然會感覺腹脹,胃口差。
脾氣的特性是主升清,就像一個氣球可以從一樓升到二樓,脾氣足時候水谷精微可以順利濡養到面部,脾虛後脾氣升清無力,人就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脾虛的初級階段——脾氣虛要怎麼治呢?
這時候就要上四君子湯,它是脾胃氣虛的基礎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灸(轉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計量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如果你懶得去藥房配藥煎服,只是偶爾假期吃多了,感覺腹脹,可以選擇中成藥健脾丸。
白朮補氣燥濕,黨參走脾肺二經進一步補氣、山楂、麥芽消積食;陳皮理氣,枳實降胃氣。整個方子升脾氣,降胃氣,調理脾胃氣機,同時消積食,對於不小心吃多怕傷到脾胃的輕症,非常適用。
第二個等級,脾陽虛證:當脾氣虛遇見陽虛
「脾氣虛」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脾陽虛」。簡單來說,脾陽虛的症狀就是脾氣虛mix陽虛。在中醫里,「陽」通常代表陽氣,起到溫煦、推動、蒸騰、氣化作用,陽虛了人就會感到寒冷。
症狀上會出現:脾虛標配的1、腹脹胃口不好,加上腹部容易出現冷痛感,當輕輕地按按腹部,或貼上暖寶寶時,會感覺很舒服,中醫稱為「喜溫喜按」,喜歡吃溫熱的食物,然後四肢怕冷,口淡不渴,或肢體浮腫,或小便短少,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或白膩,脈遲無力。
對付脾陽虛的人就要上理中丸,用乾薑大辛大熱代替四君子湯中的茯苓,乾薑直入脾胃,溫中祛寒。
第三個等級,脾陰虛
有陽虛就有陰虛,陰和陽的關係就好比用鍋煮水,陽就是火發出的溫度,而陰就是鍋里的水,陰虛就是陰液少了,陰少了陽相對就會過剩,體內就會有熱,表現為手足心熱,口乾舌燥,或大便秘結。
第四個等級,脾氣下陷
脾氣下陷就是脾氣太虛了,虛到都不能固攝了。脾氣該升不升反而下陷了,這時就不僅僅是腹脹了,還會出現腹部墜脹、久瀉不止、脫肛、女性子宮脫垂等症。
原本要升清到心,肺,頭面的精微物質反而下注到膀胱,這時候的小便會混濁得像淘米水,人更是會少氣懶言,四肢乏力。
這時候可以用一下補中益氣,人參補肺氣,補脾氣,同時再用昇陽舉陷的黃芪加大力度,接著還有白朮,這三味藥都是在昇陽舉陷,把氣往上提啊,接著陳皮和胃,補氣的同時不忘用當歸養血生血防傷陰,接著繼續升麻柴胡引氣上行。
第五級,脾不統血證
如果脾氣虧虛到不能統攝血液,就會出現「脾不統血」的症狀,除了脾虛的標配以外,最主要的症狀還表現為鼻子、牙齒、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或淋漓不盡等血不循經的症狀。
這時的辯證的要點主要以出血的表現+脾氣虛並見,舌淡苔白。本來就脾虛後氣血不足了,加上有出血的症狀,這時候人往往會出現血虛的症狀,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
第六級,脾虛濕滯
脾氣虛的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脾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這種水濕的停滯,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妨礙脾的運化功能。於是,就表現出了種種脾虛和內濕的症狀。
主症特點: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吃飯不香,厭食油膩,大便不成形,苔薄膩或舌質淡胖,脈濡緩
這時候光補氣健脾沒用了,一定要用力在化濕,久濕化痰,所以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化濕祛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