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兒時的原」,千人千面,千面千緣

2019-09-22     江曉英

人活到一定的年歲,自然而然地會對兒時的記憶有所懷念。

陳忠實也不例外,《白鹿原》是陳忠實一生中的高峰,《兒時的原》於陳忠實來說,是對其從少年到成年甚至更漫長歲月的一場回望了。兒時的記憶,生命中最重要的快樂時光。

《兒時的原》是陳忠實的自傳散文集,整個篇幅比較小巧,每篇字數閱讀起來輕鬆,不費力。全書總共分為三個篇章:

第一章:我的原;

第二章:我的求學之路;

第三章:我的文學生涯。

本書我讀了兩遍,我認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讀過之後,意猶未盡!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兒時的原」,千人千面,千面千緣

我說的完美,是指那種回憶式的敘述,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環境還有社會背景的描寫。

讓一個幾十年以後的年輕讀者閱讀起來,一點閱讀障礙都不會有,仿佛書里的生活就在我們身邊,仿佛作者經歷的兒時趣事就是我們所經歷的。

《割草·摟麥》中,出生在農家屋院的男孩子,從小就要幫助父母干農活。拔草、割草、摟柴火、摟麥穗、掰苞谷等等,能做的活一個都不少干。

作者最喜歡的農活是割草,因為割草可以結伴到原上去玩,抓蝴蝶,逮螞蚱,時常玩耍得過頭了,竟忘記了割草。作者最不喜歡得農活是摟麥子,這活不重也不累,但是那種熱卻是最難忍受的。

辛苦之後,吃起白面饃饃的時候,還是覺得幹勁十足。那是一種最樸實的成長經歷。

《賣菜》中,在那個貧苦的年歲里,為了掙得學費,不得不挑起扁擔,賣菜掙學費,在當時甚至還形成了一股風氣。

賣的大多都是時令蔬菜,韭菜、大蔥、蒜苗、茄子還有西紅柿。有時運氣好,賣得快,就能掙得一元上下;要是運氣不好,賣不掉,只能虧錢販賣。當時覺得天大的事,後來回頭看,不過是一次過家家玩耍罷了。

書中寫到作者的求學,可以看出那是一條崎嶇的道路,但在作者的筆下,除了過程中的艱難,更難得是一路上親人師友之間互相攙扶的珍貴情誼。

他們結伴走出家鄉到外面去投考中學,那一次,他磨穿了他的鞋子,那也是他真正的人生之旅。

在作者的行文之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快樂。開篇講到李巍約稿時的欣然;中間講到吃白饃饃時的滿足;末了寫到早年隨父看戲時的快活。

作者寫原上、寫鄉土、寫秦腔,寫他熱愛的這片黃土地。書中寫道「黃土在,秦人在,這腔兒便不會息聲」。

《兒時的原》的語言風格是生動的透著鄉土氣的,閱讀時,就仿佛與家裡的一位長者聊天。更珍貴的是,通過這本書,我們大概能感知到究竟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造就出一個寫成《白鹿原》的陳忠實。

特別是我們年輕一輩的讀者,想要了解陳忠實,讀這本《兒時的原》,最好不過。

文/青紅,來自豆瓣

熱銷書《兒時的原》已全網上架,歡迎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wlBZ20BJleJMoPMgx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