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余男,她厚厚的嘴唇會先跳出來。
帶著東方女人骨子裡的神秘與嫵媚,大有「東方斯嘉麗」之感。
余男就像一朵蒼涼中的沙漠之花,渾身散發的是一種野性堅韌的美麗。
她的美讓歐美人著迷,加上余男精通英語,法語,在國內默默無聞的她,在國際卻已名聲在外。
王全安從不把她當成月亮高高掛起來,而是把她拍成一團火,把她獨特的美感放大,讓其餘所有人都變成為火著迷的撲火飛蛾。
如果《驚蟄》中黑黑粗粗的農村姑娘助余男封后,《圖雅的婚事》中余男的角色比之前更具張力。
讓人著迷,甚至感動。
《圖雅的婚事》
在日漸乾旱的內蒙草原,牧民巴特爾因打井被砸傷而雙腿殘疾,妻子圖雅(余男 飾)一邊要遊牧放羊,一邊還要照顧著丈夫和兩個孩子。
每天牽著駱駝徒步六十里地馱生活用水,獨自一人在荒漠裡放羊。
一個人養活四張嘴,圖雅苦苦支撐。
她重情重義,就算丈夫多次提出離婚,她也不願意帶著孩子遠走。
乾旱暴風雪,做飯洗衣,環境的艱苦,生活的重擔最終壓垮這個女人。
長時間的重體力活讓圖雅腰椎嚴重受損,再這樣下去,她也面臨癱瘓的風險。
兩人最終協議離婚。
巴特爾和她姐姐過,圖雅帶著兩個孩子,但在去民政局那天,圖雅突然變卦。
大姑子很早就沒了男人,自己拉扯六個孩子長大,自己拉扯三個就已經夠難,而大姑子卻要拉扯七個。
誰跟我養活巴特爾,我就嫁給誰。
《圖雅的婚事》圍繞「尋夫養夫」的展開,內容不多但情感豐沛。
重情的圖雅,重義的內蒙牧民,人性中最珍貴的東西已經在利益與私慾中,逐漸被沖淡。
在之後的十幾年中,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這樣細膩用心的電影。
影片沒有刻意塑造人物,不經意的對比倒顯得更加飽滿真實。
鄰居森格,整天和妻子鬧得不可開交。
他的妻子愛錢,常跟別的男人出走,老實膽小的森格不敢攔,只得隔天出去找。
影片一開始就是圖雅在放牧時遇見昏倒的森格,圖雅為把他馱回家,還丟了三隻羊。
圖雅家經濟困難,卻從不看重錢。
三隻羊對她家來說是不小的數目,但人命在她心裡永遠比錢重要。
森格年輕能幹,卻仍不斷被妻子矇騙甩掉。
巴特爾雙腿殘疾,圖雅仍對他不離不棄。
丈夫巴特爾,由於身體殘疾,他對圖雅更像個親人,真心希望她可以幸福。
六十四歲的退休老師,
有退休金有保險,還有三室一廳的大房子,
還能給兩個孩子輔導學習,
將來上大學,你說我嫁不嫁他?
不嫁他
在他看來,六十四歲退休教師看上去樣樣都好,可也委屈了年輕的妻子。
圖雅長得好,心腸好,在她放出嫁人的消息後,上門提親的人就踩破門檻。
但大部分都因為「巴特爾」而悻悻離去。
後來,大老闆寶力爾獲得了圖雅的心,他苦等圖雅17年,也是她的同學。
出錢送孩子們去最好的學校,讓巴特爾住最好的福利院。
綜合看來,他是圖雅的最佳選擇。
但圖雅還是想把巴特爾接到身邊,這一面發生爭執,另一面巴特爾卻在福利院割腕了。
寶力爾的出現就能看出兩類人的差別。
森格曾給寶力爾圖雅打過電話,想籌藉手術費,但接著電話的寶力爾拒絕了。
他甚至沒有告訴圖雅這個消息,因為巴特爾死了,圖雅就只屬於自己。
醫院裡,森格死乞白賴的求醫生收下自己的馬,當做手術費。
這是他最後的家產,但在他心裡,人命也比錢財重要。
寶力爾是現代社會的代表,他身上有都市人的精明算計,圖雅森格巴特爾身上則是動人的淳樸善良。
影片沒有給出割腕的理由,是圖雅被搶走,還是自己被拋棄,或是想解決妻子的後顧之憂。
我想沒有說明,是因為都有。
《圖雅的婚事》表面上是一件簡單事,但似乎又是團無法解開的亂麻。
解不開,還得受著。
要(能)死我早死了,還輪的上你來搶這個頭功!
對於影片中「圖雅的選擇」,至今仍有爭議。
知乎曾上有一個帖子「有哪些作品看似三觀極正,實則三觀極歪?」
有人回答: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
一個女人堅強是好事
但不意味著她自己一定要扛著一片天
這是另一種道德綁架
把一個女人從精神到肉體上摧毀為塵土
但廠長不認為圖雅被綁架,倒覺得這才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
逃避苦難,被人唾棄,就像森格的妻子;承受苦難,被人憐憫,就像圖雅。
總體來說,圖雅是可憐人,獨自支撐一個家,但她的堅強並不是道德綁架。
她是妻子,也是母親,這個身份她走到哪裡都不能逃脫。
影片中,圖雅有兩次機會離開苦海。
一是受傷離婚,帶著兩個孩子改嫁;二是把巴特爾安頓在福利院,自己帶著孩子跟寶力爾去大城市享福。
但她都選擇拒絕。
不放棄孩子,不放棄丈夫,讓人看到了深情與感動。
沒有選擇,獨自承擔是生命的倔強,有選擇卻拒絕,則是人性的偉大。
她心疼大姑子拉扯六個孩子的不易,也心疼丈夫被扔在福利院的難過。
圖雅的心中,裝著孩子,裝著夫家,甚至裝著軟弱的鄰居森格。
生活不易,在艱辛中仍保持善良,擁有對弱者的憐憫心,更難得。
在乾旱寒冷的大草原,蒙古族人抱團取暖,與外界的冷漠孤獨形成對比,讓人新生羨慕。
另外,影片還多次出現了「酒」。
圖雅受傷後,大姑姐給了她一瓶酒。
可憐的圖雅伴著難言的苦楚,默默地喝著酒。
巴特爾被丟福利院喝苦酒,圖雅再嫁喝喜酒。
成年人對生活的所有感情,都融化在這瓶酒里。
影片正如這瓶白酒,帶著淡淡的哀愁,即使在婚禮上也在隱隱作痛。
近些年,余男等一批塑造性極強的演員,慢慢地被中國觀眾看見。
但早在2006年的《圖雅的婚事》,余男的實力就已經彰顯。
影片除余男外,大量啟用內蒙古演員,原汁原味地表達游牧民族獨有的滄桑堅韌感。
粗糙的皮膚,乾裂的嘴唇,堅毅的眼神,騎馬騎駱駝放羊,熬奶茶的手法與姿勢,和本地演員對話搭戲。
余男在裡面毫無違和感,就像土生土長在內蒙草原的女人圖雅一樣。
拍戲近20年,余男先後獲得11次影后,直到最後我才明白為什麼代表作第一位是《圖雅的婚事》。
近些年,殺妻騙保,劈腿騙炮的現實例子和電影越來越多。
我們在熒幕前磕糖,吃檸檬,卻忘了感情本身的偉大。
十幾年前的《圖雅的婚事》就像是一瓢清水,還原了愛情婚姻最動人的地方。
可惜放在今天,這樣的電影不會被商業認可。
人心輕浮,這樣的深情也很難再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