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說: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誰能知道變化有沒有終極呢?它們沒有確定的方向,方正轉變為奇特,善良轉變為邪惡,對此人們迷惑不解,已經很長時間了。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同樣的一件事物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因素。
而「語言」正是如此。
「語言」是人類最高級的一種工具,語言能讓我們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能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物質,這一切要依靠語言來完成。
所以語言這一個功能的神聖性不可言喻,但是語言也存在著另外一個層面的影響,那就是語言有時也如同沒有形象的武器,傷人於無形。
如果說鋒利的武器是對於一個人外在的傷害,那麼語言對一個人產生的就是內在的傷害。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隨意的評價別人。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太多的人只站在自己的主觀角度,對一件事情還沒有充分了解的時候,就以語言這一種武器去傷害他人。
時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道德綁架他人,最後還以為自己是高尚的化身,而此時語言就是最大的「幫凶」。
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重點,是從語言的傷害中解脫,擺脫語言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流言蜚語而被無辜傷害,因為別人惡意的語言讓自己痛苦不堪,給人生帶來的都是諸多的苦惱。
而擺脫這一痛苦的智慧根源,就是改善自我心態。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你改變不了別人,那你就改變自己。
嘴巴長在別人身上,我們堵不住別人的嘴巴,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如何正確的去面對這一些語言的傷害。
此時我們要明白這樣一件事情:一個人說的話,未必是客觀正確的。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發音要符合韻律,說出的言論要合乎法度,在利益和道義面前一定要先分出自己的喜愛和厭惡,正確和錯誤,只是服人之口罷了。
而人性的愚昧,是在於大多數人評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只是自己的主觀情感意識,而所有主觀情感和客觀事實都是有所背離的。
一個人主觀所說的話,未必是正確的,他摻雜的都是自己的主觀意識,違背的是客觀規律。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明白一件事情,不是所有的話說出來就是對的,也不是所有的話說出來就值得去在意和相信的,對於那一些流言蜚語,完全不必在乎。
明白這一個道理之後,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去在意這一些事情,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古人云:
會心之語,當以不解解之。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
那些與自己心靈產生共鳴的話語,只要領略其中的意義就可以了,而別人所說的那些無稽之談,隨意聽聽當耳旁風就足夠了。
對於身邊的一些捕風捉影的流言蜚語,不在意就不會有太多的煩惱,不如視為生活的笑料,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還能省去這些流言蜚語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聽與不聽也無所謂,因為別人說的也未必是正確的,如果真的把這些無稽之談當回事,人生只會徒生傷悲,更加煩心,也讓自己的人生疲憊不堪。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流言蜚語。
古人常說:誰人人前不被說,誰人人後不說人。
議論別人是非,其實成了很多人的通病,所以更不必在意這一些東西,一切坦然,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擺脫那一些流言蜚語對自己產生的困擾。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