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湯廣花
小讀者在「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書——連環畫中的紅色經典」展覽上閱讀連環畫。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 供圖
《紅色娘子軍》《鐵道游擊隊》《雞毛信》《小英雄雨來》……當一本本紅色經典連環畫以展覽的形式展出時,吸引了大量讀者觀看。
這些經典連環畫都是在「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書——連環畫中的紅色經典」展覽上與觀眾見面的。近日,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揭曉,「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書——連環畫中的紅色經典」主題社教活動成功入選。
「展覽是閱讀的延伸,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閱讀。」據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袁鋼介紹,該館自2018年4月推出「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書——連環畫中的紅色經典」展覽,共展出約2000本連環畫,不僅在武漢引來如潮觀眾,還在全國巡迴展出,反響熱烈。
從10萬餘冊連環畫中挑選經典名作
「展覽的展品是從武漢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館藏的2萬多種、10萬餘冊連環畫中挑選而來,著重講述紅色經典故事。」袁鋼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近年來,國家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連環畫描繪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承載著幾代人的童年記憶,是傳揚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書——連環畫中的紅色經典」展覽分為苦難輝煌、革命先驅及少年英雄三大板塊。
「苦難輝煌」板塊主要以連環畫作品,呈現中國革命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例如,浙江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的《紅色娘子軍》,描寫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工農紅色娘子軍連」誕生、成長、壯大的歷程;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年版的《洪湖赤衛隊》,講述了洪湖赤衛隊在黨的領導和鄉親們的支援下,堅持鬥爭,消滅保安團和地方反動武裝的故事。
「革命先驅」板塊利用連環畫融繪畫和文字敘事兩者之長的特點,再現了革命先驅們為中國人民解放、新中國建設作出的傑出貢獻。例如,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版的《在毛主席周圍》,描繪了1947年春天毛主席在陝北與戰士和老鄉們在一起的情形;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的《周恩來同志在梅園新村》,講述的是1946年周恩來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南京梅園新村工作戰鬥的時光。
「少年英雄」板塊通過連環畫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個勇敢機智、正義凜然的英雄少年,包括《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小號手》等。
記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連環畫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出版的精品,有許多還是名家珍品。如畫家沈堯伊以紅軍長征為題材創作的大型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是連環畫創作中表現革命歷史題材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此外,劉繼卣的《雞毛信》、顧炳鑫的《渡江偵察記》、賀友直的《山鄉巨變》等,也都體現出老一輩連環畫畫家獨特的智慧和紮實的藝術功力。
從一大會址到機場學校都能感受經典魅力
為了幫助觀眾更深認識這些優秀連環畫作品,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做了許多推廣工作。
該館還不斷突破展館場地、空間的限制,將展覽送往學校、機關、景區等。在武漢市育才小學,學生們參觀展覽後,6名「小小講解員」細緻講述了連環畫中小英雄的故事,向革命先烈致敬;2019年春運期間,該展覽在武漢天河機場巡展,讓國內外旅客在旅途間隙的「碎片時間」感受紅色革命文化的獨特魅力。
「連環畫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文化與藝術價值,希望更多的連環畫迷藉此重溫童年記憶。」畫家李乃蔚在「連環畫賞析」主題講座中說。
此外,該展覽走出湖北,先後展至福建、黑龍江、浙江、江西、廣東、山東、甘肅、四川等地。近日,展覽又在上海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出,受到讀者喜愛。「有一本講董存瑞的,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時候我還哭了好幾天。」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歷史教師李壘說,小時候連環畫就是精神食糧。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書——連環畫中的紅色經典」不僅有線下實體展覽,還有線上虛擬展覽。通過「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微信公眾號,進入紅色經典連環畫「掌上閱覽室」,讀者可以選擇場景,閱讀不同板塊的連環畫書籍,也可以語音聽書。
「之所以打造可在線瀏覽的展覽,是為了讓更多觀眾隨時隨地閱讀這些連環畫,足不出戶便能體驗紅色經典連環畫的魅力。」袁鋼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d72Mm8BMH2_cNUgho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