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於鄧肯是否為超級巨星的討論再次甚囂塵上。在此次討論之中,有著名籃球評論員認為,鄧肯並不是超級巨星。但是,他的這種觀點明顯能遭到了多數網友的反對。事實上,多數網友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本文的目的於:以較為詳細的論證過程在佐證這種觀點。
在部分球迷的觀點裡,鄧肯之所以達不到所謂的「超巨」標準,是因為他的場均得分不夠高。事實上自07-08賽季起,鄧肯的場均得分一直沒有超過20分。但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是有多種原因的。
一方面,隨著鄧肯年齡的增長,波波維奇有意在減少鄧肯的出場時間。自10-11賽季之後,鄧肯只有一個賽季的場均出場時間超過了30分鐘(12-13賽季場均出場30.1分鐘)。
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出場減少的前幾個賽季里,鄧肯在單位時間(每36分鐘)內的得分依然維持在20分以上。直到10-11賽季,鄧肯的這項數據才下降到了17.1分:
值得一提的是,鄧肯在那個賽季之後狀態有所回調,並在12-13賽季再次將自己的每36分鐘得分提升到了21.3分。直到職業生涯的最後三個賽季,鄧肯的每36分鐘才不斷下降,最終停留在了12.2分:
因此,當人們批評鄧肯的場均得分不夠高時,必須要注意的現象是:鄧肯入行時間較晚(讀完了四年大學),生涯後幾年年齡較高,波波維奇又適當給鄧肯減少了出場時間。
在進攻端,鄧肯其實還有一個看似蠻有爭議的點,那就是不夠高效。其實,這裡面還是有諸多因素在影響著鄧肯。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鄧肯是一名要消化大量球權的中鋒。換言之,當他在場的時候,鄧肯的回合占有率(終結球隊進攻回合的比例)會較高——通常而言,這種高產型的打法更容易導致低效。我們不妨以06-07賽季為例,進行一下解讀:
當賽季,同位置回合占有率超過鄧肯的只有3名球員:姚明、奧尼爾和小奧尼爾。但奧尼爾那時已經進入了職業生涯的暮年,當賽季出場時間還不到鄧肯的一半;小奧尼爾的真實命中率只有50%,位居同位置倒數第7(效率慘不忍睹)。
能夠同時在回合占有率(產量)和真實命中率(效率)方面同時超過鄧肯的同位置球員,只有姚明一人!儘管姚明也存在出場時間不夠多的問題(其實還是達到了1624分鐘),我們還是要「吹一下」姚主席。
而中鋒球員要扛起這麼多球權,顯然是要大量持球進攻的。數據顯示,鄧肯當時有44.8%的進攻方式是低位背身;而且,鄧肯當時還會打一些面框單打:
在當時的條件下,球隊能夠給予的空間支持是完全不如現在的。鄧肯雖然能夠交出頗為高效的低位背身效率(超過85%的球員),但低位背身畢竟是難度更高的進攻方式(性價比較低的中距離持球打法),鄧肯自己又存在中距離準星不夠好、罰球準星不佳的問題,最後效率不夠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到了職業生涯的末期,鄧肯逐漸減少了自己低位主攻的戲份,並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去承擔一定的擋拆接球任務。數據顯示,15-16賽季鄧肯低位背身和擋拆接球的戲份已經非常接近:
但這裡的問題是:順下終結畢竟是一項比較依靠球員運動能力的技能。因此,儘管15-16賽季的鄧肯順下攻框效率不錯,他掩護完之後還是「只有」的55.3%比重選擇順下攻框(大概排在聯盟中段):
與之相對的是,鄧肯還有36.9%的比重會選擇外拆(大概排在聯盟中上游)。前文已經提及,巔峰期的鄧肯就存在中距離準星不夠好的問題(至少達不到諾維茨基這種級別),到了生涯最後3年,他的中距離準星也略有下滑:
因此,儘管鄧肯在生涯末期適時地調整了自己在進攻端的定位,他還是沒有抵擋住歲月的侵蝕。
相比於進攻端這些容易被人誤解的地方,鄧肯在防守端的價值一直是被人認可的。但在筆者眼中,外界對於鄧肯在防守端的讚揚可能還不夠。
眾所周知,波波維奇的馬刺多年來一直在遵循「蹲坑型」防守策略,即:中鋒在防守擋拆的時候回收籃下,保護好籃下和防守籃板球,並儘可能地控制犯規;其他球員不需要大面積回收籃下,以此來限制對方的三分球出手比重。
請注意,波波維奇的這種防守策略並不是在總決賽臨時想出來「對付」詹姆斯的,而是波波維奇長久以來一直堅持的策略,只是正巧借著當年的總決賽時機被某些媒體人誇大了。但無論如何,波波維奇長久以來堅持這種的原動力,正是鄧肯。對此,我們不妨來看一下15-16賽季的鄧肯在防守端的表現。
第一、保護籃下
由於鄧肯的存在,對方不能輕易地打入籃下。有鄧肯在場的時候,對方在合理衝撞區的出手比重只有32.7%,他在場時的這份數據可以超過聯盟89%的球員:
鄧肯雖然已經進入了職業生涯面,但他依然有不俗的封蓋能力。有他在場的時候,對方在合理衝撞區的命中率僅有54.1%,他的這份數據優於聯盟96%的球員。
第二、控制防守籃板球、減少犯規
鄧肯除了積極地保護籃下,還能夠控制好自己的犯規,因而可以降低對方的造罰球率;他可能保護住防守籃板球,所以他在場時球隊的防守籃板率可以達到77.8%,可以超過聯盟98%的球員:
第三、限制對方的三分球出手比重
由於鄧肯在籃下,隊友不需要大面積地到籃下去協防,因此球隊不會給對方太多的三分球機會。數據顯示,當鄧肯在場的時候,對方的三分球出手比重只有20.5%,鄧肯當時的這份數據可以超過聯盟98%的球員:
因此,當賽季的鄧肯在防守影響力方面依然高居聯盟第2:
鄧肯早期在進攻端承擔過重的主攻戲份,因而在一定原因上造成了他效率不夠好的現象——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也只有姚明能夠在產量和效率兩個維度方面超過姚明。到了生涯默契,鄧肯才逐漸轉變自己的角色,但年歲已高的他也不能就此提升自己的效率。
而在防守一側,鄧肯是波波維奇所倚重的防守核心,甚至於到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年,鄧肯依然是聯盟頂級大閘。
這樣的鄧肯,怎麼會不是超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