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擁有這樣一名身高和臂章極度出眾的中鋒時,只要其他位置的球員防守不是太差,球隊的防守就明顯就可以維持住下限。同曦之前的問題在於,他們要在4號位上頻繁使用亞布塞萊——此人在哈達迪身邊的時候,在防守端的投入度非常低。如今,亞布塞萊暫時還沒有回到賽場(今天在場邊)。
因此,哈達迪只需要繼續執行自己的保守型防守策略即可。
具體到這場比賽里,哈達迪又把防區縮得特別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遼寧隊的後衛或者鋒線都缺乏頂級的持球投三分能力。由於哈達迪的頂防低位價值依然也非常大,遼寧隊的中鋒在場上就顯得比較尷尬了:走攻筐路線(包括擋拆順下或者空切),必然會被哈達迪的協防干擾;去低位單打,又不會討得太多便宜。
在兩難之下,韓德君這場比平時投了更多的長兩分,並在開場階段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隨著比賽的深入,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原因在哪裡?
一方面,韓德君的跳投能力本就有限,讓他多做這種事情其實是強人所難的,隨著比賽的深入,韓德君也開始出現大空位不投的情況;另一方面,這種長兩分跳投本就是一種效率極其低下的方式……
韓德君投籃分布被改變的背後,其實正是哈達迪在防守端的價值。
哈達迪在執行保守型的防守策略,韓德君同樣在執行這種策略。但與哈達迪相比,移動腳步更慢一些的韓德君在平時的防區會更小一點。
但由於同曦擁有約瑟夫楊這種級別的外援,韓德君今天的防區會比平時略大一點。考慮到哈達迪同樣存在缺乏射程的問題且低位能力又不如韓德君,韓德君這種策略理應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實際情況是,效果並不好。區別在哪兒?
第一、約瑟夫楊的蛇形突破很強。
約瑟夫楊速度極快,且在突破過程之中非常善於利用蛇形突破來過掉防守人。正如之前所提,韓德君今天的防區會比平時略大一點,在面對約瑟夫楊的蛇形突破時必然會更為吃虧。
第二、同曦的空間支持更好。
同曦其他不參與擋拆的球員,在站定點位置時會儘可能站在三分線外,宋建驊是一名定點三分球能力不錯的3號位球員,像李泓澎、喬文瀚這樣的2-3號位球員都回應的不錯。4號位的王睿或者郭一飛非但能夠在定點時站到三分線外,還能夠在參與有球側的戰術之後外拆到三分線外。
且不論他們的三分球水準究竟如何(尤其是王睿不好判斷),這種站位還是會把遼寧隊的其他協防力量儘量帶離籃下。
還有一個原因自然是,你永遠猜不透史蒂芬森的防守。
即便同曦空間支援良好,也不代表遼寧兩翼的球員就可以放棄協防,像適當上前給對方的持球者一道刷卡協防這種工作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史蒂芬森身上欠缺的是,恰恰是這種最基本的協防本能。上半場約瑟夫楊從他的同側突到籃下時,史蒂芬森完美地陶醉在約瑟夫楊的速度與力量美學中。
他的防守問題,也不僅於此。一旦在進攻端受了一些【挫折】,史蒂芬森依然保留著幼兒園時期的習慣,迎接他的不是他最喜歡的某位老師,而是同曦迅雷不及掩耳的反擊——史蒂芬森上半場主防宋建驊,後者輕鬆利用這種機會在反擊中命中三分。
當然,我們要批評史蒂芬森身上的這種孩子氣,就必須承認他也擁有孩子身上的那種創造力。
放眼CBA,很少有球員能夠去挑戰哈達迪的這種蹲坑策略——遼寧隊的中鋒韓德君、深圳之前的小前鋒沙巴茲,都在哈達迪的這種防守面前難以發揮出自己的長處。而史蒂芬森,恰恰是一個例外。
他甚至不需要打擋拆,就可以靠著自己的身體優勢強行碾壓入籃下;他的腰腹力量也比一般的後衛外援更好,能夠在空中停留更多的時間;他也有著比後衛更好的體型,能夠迎著哈達迪的長臂完成終結。
在趙繼偉和高詩岩的持球投中距離回應逐漸減弱後,史蒂芬森的攻筐讓哈達迪陷入了困境——遼寧隊要讓史蒂芬森在這種特定的場合發揮出他的這些優勢,就必須忍受他在防守端的習慣性斷電。
幾番較量之後,哈達迪逐漸意識到了自己要提防犯規問題了。於是,同曦開始多擺聯防了。
遼寧確實是缺乏射手,但同曦多擺聯防其實引起了一系列反應。
一方面,巴斯的中間區域跳投準星回來了。
多擺聯防的代價是,罰球線附近的中距離跳投被空出來了,而遼寧隊有巴斯。巴斯這個球員的特點是,近中距離的準星不好,但特別善於在罰球線附近的中距離跳投。他這種打法更趨近於一種【以我為主】的風格,但【有人貼防】和【無人貼防】還是有區別的。巴斯下半場中距離準星回暖,還是會有這些方面的一些因素。
另一方面,遼寧隊更容易沖搶進攻籃板了。
哈達迪既然要站在2-3聯防的中間位置,那他就無法兼顧好卡位保護防守籃板球了。這意味著,遼寧隊那種多往籃下站的方式,在這個時候其實是有助於回收大量進攻籃板的:在這場比賽過程之中,同曦經常會出現一堆體型偏小的球員搶不過韓德君或者巴斯的場景。
此外,遼寧的賀天舉這場還是在3號位上擁有體型優勢。
由於劉志軒無法出戰,1-2號位的輪換同樣有點捉襟見肘(郭艾倫休戰),郭士強這場把賀天舉固定在了三號位的輪換上。在經過了1個多賽季的調整之後,賀天舉正在找回自己的三分球準星。
而且,由於宋建驊在下半場開始階段無法出戰,賀天舉在身高上會擁有相應的優勢,這意味著:賀天舉在當定點射手的時候,即便同曦的球員上前進行撲防,實際起到的效果也會被削弱。困擾著同曦的輪換問題,進一步被放大。
第一、連鎖反應。
由於之前的一些隊內問題,於長春最近已經掉出了同曦的輪換。無論如何,於長春都是同曦最好的國內射手,他跌出輪換的代價是:一旦宋建驊受傷,同曦就要讓喬文瀚和李泓澎同時在場,而這倆人在上半場趨近於【同位置輪換】。連鎖反應是:同曦的後續輪換又要受影響,只能被迫把體型繼續擺小。
更何況,同曦其他位置的輪換問題更為嚴重。
第二、沒有第二主攻手。
在目前的環境下,同曦缺乏第二個持球主攻手——哈達迪在進攻端的局限性蠻大的,老做策應卻缺乏射程或者主攻能力,其實很難帶來巨大的進攻影響力(更何況中鋒多做這種事情更容易賠上失誤);他們的這些國內球員雖然有著不錯的站定點習慣,但這些球員在本質上都是【低回合占有率】型球員,不足以消化掉那部分球權。
以同曦國內球員的配置,必須配備另一個主攻能力更強的小外援,才能提高進攻的上限。這場他們在缺乏第三外援的情況下,讓約瑟夫楊打滿了48分鐘……
同曦在哈達迪在場的情況下,還會多打一些哈達迪搶下防守籃板球之後的長甩快攻,這是其他隊在防他們時容易忽視的點。但正如前文所提,哈達迪在第四節的出場時間是受到限制的。一旦哈達迪下場,同曦的防守也會出現明顯的下滑。
第三、缺乏國產護筐手。
哈達迪下場時,同曦的防守之所以會出現明顯下滑,是因為他們的國產5號位是買爾丹。本場之前,當買爾丹在場的時候(哈達迪只在其中打了1.7分鐘),同曦百回合要丟129.0分——即便在整體防守水準不夠高的CBA,這種數據都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即便同曦在第四節完成了一些高難度的進球(李泓澎持球投三分),他們也難以彌補自己在防守端的失血。當買爾丹在場的時候,韓德君、巴斯等人明顯可以更為從容地攻筐了,因為買爾丹很難兼顧遼寧突破的球員和身後的遼寧隊中鋒;如果買爾丹出去延誤遼寧隊的擋拆手了,球隊的籃下護筐問題會更加嚴峻——同曦這場第四節還出現了延誤高詩岩打擋拆的情景,這是完全不應該做的策略。
其實,同曦但凡有一名協防好一點的國產內線或者主攻能力強的國產外線,都可以在選外援的時候更從容一點,球隊的上限也會更高,但這兩種資源恰恰都是稀缺資源。
由於有史蒂芬森這種攻筐能力極強的鋒線以及巴斯這種以我為主的大前鋒,遼寧隊在遇到同曦隊時不會像其他球隊那樣困難。
同曦在進攻上限不夠高的情況下,還是要儘可能擺出最好的射手資源,但因為隊內問題、傷病因素而無法做到;他們要在前三節把防守做到極致,才能避免第四節防守極度失血的情況,但他們同樣無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