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共有 100 多個電視台以及數量眾多的網絡節目,其中政論節目有 30 余個。這些政論節目大多以「一張桌子、兩台攝影機、幾個人」的低成本,為電視台帶來不錯的收視率與不菲的廣告費,很受電視台的歡迎。但近年來,不少政論節目為了吸引觀眾開始標新立異,出現種種亂象。
在台灣某電視台播出的一檔政論節目中,台灣時事評論員李正皓「超級激動」地感慨到,「大陸沒有肉沒有糧,現在去課澳洲牛肉、大麥的稅,大陸沒有蛋白質缺乏到要去吃田鼠」!聽得一旁的主持人都連連驚呼「會這樣嗎」、「你不要嚇人」!
這位台灣政論界的「後浪」,憑藉信口開河以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成功在台灣電視螢屏嶄露頭角,獲封「田鼠哥」的雅號。有人說,如果「田鼠哥」來大陸發展,德雲社恐怕都要關門了。
娛樂色彩濃厚的台灣政論節目
相較於中央電視台的《海峽兩岸》、《天涯共此時》等內容嚴肅、氣氛莊重的節目,台灣政論節目從顯得非常隨意,娛樂色彩十分濃厚。台灣的政論節目不單單討論政治議題,還有不少帶有一定的噱頭、獵奇色彩的社會問題,節目的娛樂效果非常明顯。除了常見的主持與嘉賓問答、討論模式之外,不少政論節目還引入了其他娛樂性更強的互動方式。
台灣政論節目的嘉賓和主持人的風格,也不同與大陸政論節目比較注重專業性、權威性和嚴肅性。由於台灣許多評論員是靠拿通告費為生,所以他們的風格更加幽默,喜歡用另類的視角和逗趣的語言向觀眾展現政治的另一面。這麼做雖然有利於他們提高人氣,但觀眾觀看一期節目後,往往記住的節目的內容,而是評論員那些搞笑甚至無底線的奇談怪論,容易降低觀眾對議題的關注度,使得政治被打上了娛樂化的標籤,很難通過政論節目真正的討論有深度的政治和經濟問題。
除此之外,有的節目主持人還故意操縱話題討論的走向,以營造衝突對立的氛圍,增加節目的可看性,甚至在節目中還會出現大打出手的場面。2006 年民視的《頭家來開講》節目中,參與討論的林正傑與金恆煒兩位政論員發生口角之爭,林正傑竟然起身掌摑金恆煒,隨即兩人扭打在一起,讓觀看節目的觀眾目瞪口呆。這種政論節目不但沒有扮演好公共論壇角色,反而成為政論員暄瀉個人觀點與感情的舞台,不能不說是一種亂象。
台灣的「名嘴」
台灣有很多經常出現在電視中的名嘴,他們幾乎每天奔波於台灣各大電視台的談話節目中,但又不隸屬於任何一家電視台。這些名嘴言辭犀利地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現象進行評論,甚至能影響公共事件的輿論走向。
台灣各電視台為了競爭,對政論節目評論員的身份並不講究,不管是過氣政治人物,還是社會團體的負責人,只要觀點獨特,言辭犀利,都會成為電視台競相邀請的名嘴,被冠以"資深媒體人"的頭銜。一般來說,台灣名嘴大致有三種人: 政治人物、專家學者、媒體人。
政治人物類名嘴以政黨人士、民意代表或是曾擔任民意代表的人士為主,專門為政黨或特定的政治立場辯護。比如現在經常在綠營政論節目中露面黃偉哲、林俊憲、陳學聖等,他們的評論,多以維護自己所在政黨利益為主,特別是在島內各類選舉時, 顯得特別活躍。
其實台灣政論節目中的專家學者型名嘴很少,大多數都是有點口才的「偽專家」。從表現上來看,他們參加政論節目時並沒有做好充分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等準備工作,而是甘當某些政黨的傳聲筒, 甘當"類政治人物"。
記者、媒體人這一類政論員,一般都有在台灣主流媒體任職的資歷,擁有一定的信息來源,以當「名嘴」養家餬口,胡忠信、周玉蘿,鍾年顯等都屬於這一類。
台灣電視政論節目中,名嘴們似乎對任何話題都有過研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無所不能,還能時不時爆出"猛料"。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猛料",大多是花錢買來的,台灣島內其實有一個專賣"猛料"的產業鏈。至於這些"猛料"的真實性如何,那只有天知道了。
當然,整理報刊文章也是名嘴搜集資料的重要方式。政論節目的議題一般都會跟當前的熱點新聞、熱門的事件有關,名嘴們便各顯神通,使出渾身解數搜集各種背後資料,最好是能在政論節目中「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樣,他們才有好的收入,電視台也才有收視率。
台灣為何多「表演型名嘴」
一個真正的名嘴,是一個謹守客觀、中立、以事實為準評論原則的評論者,是能結合自身學識的基礎上,能夠直指問題核心,得出令人信服結論的人,而不應該是評論之前便代表藍、綠等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更不會在政論節目中攻擊對方立場的觀點。
但是現在台灣的大多數名嘴,都是能言善道但缺乏足夠的專業學識的「偽名嘴」,只地在節目中胡亂爆料、無中生有、信口開河,「田鼠哥」、「榨菜哥」就是這一類「偽名嘴」的代表。那位號稱「榨菜哥」的黃世聰講出「大陸人吃不起榨菜」;「田鼠哥」說出「大陸沒有蛋白質缺乏到要去吃田鼠」這樣沒有常識的言論,只不過想通過譁眾取寵博人眼球,抬高個人知名度。
在「劣幣驅逐良幣」這個怪圈之下,活躍在台灣政論節目中的真正有學識、有立場、有見解的專家越來越少,台灣政論節目已走上了畸形化發展道路,只看重評論員的表演能力,以及這種能力能給電視台帶來多少廣告收入,而不重視評論員的專業知識。越是會表演的人,越是受歡迎,本該嚴肅的政論節目越來越像綜藝節目,也讓很多台灣人對此吐槽不斷。
雖然收視率對電視台的生存很重要,但「名嘴」們也不能不顧自己的職業操守與社會責任。只要「田鼠哥」、「榨菜哥」仍舊坐在電視台的評論席上,台灣的政論節目就永遠沒有光明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1lLNHYBjdFTv4tAVB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