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假期學會30道菜:孩子的未來從學會做飯開始

2020-05-27   爸媽精讀

原標題:8歲男孩假期學會30道菜:孩子的未來從學會做飯開始

作者:江上(爸媽進化論主筆)

別人家的孩子又雙叒叕上熱搜了。

在這個超長假期里,江蘇揚州小學2年級的繆葦航,在爸爸的帶領下,解鎖了一項新技能:做飯。

他從學著使用燃氣灶等廚房電器開始,到下麵條、包餃子、蛋炒飯、炸春卷,一步步進階成了會做30道菜的「大廚」。這讓不少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可是,在羨慕別人家孩子能幹的同時,我更欽佩他的父母。

能讓8歲的孩子備菜、看鍋、切菜、燒火,接觸危險工具,能放心地把廚房交給孩子。這樣的父母還真不多見。

很多人都本能地將廚房當成孩子的「禁區」。

「這裡這麼髒,你快出去。」

「廚房有刀、有火,很危險。」

雖然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孩子,但結果卻是因噎廢食。

將孩子拒於廚房門外,剝奪的是孩子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樂趣。最終,孩子既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又失去了從生活中獲取寶貴知識的途徑。

有專家說過:「廚房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

誠然。

做飯,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

《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中寫道:「在觀察蔬菜、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數學、科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他們掌握了從課堂上根本沒法接觸到的知識。」

根據預算,計算食材的價格和購買數量,這是對孩子運算能力的培養。

了解食物的產地、如何種植、生產、含有什麼營養,這是對孩子地理知識、營養學知識的豐富。

孩子獲取知識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用雙手去感知,動手去做事。擇菜、剝蒜、捏麵糰,看似簡單的動作,鍛鍊的是孩子的動手能力。手部動作越精細,越能激活大腦活動能力。

所以, 會做飯的孩子,學習能力也不會差。

諾貝爾獎獲得者、史丹福大學教授朱棣文,上學時,經常在宿舍的冰箱裡翻剩菜,用有限的食材下廚。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這對他日後專注於解決問題,起到了很大幫助。

他在選拔學生時,還淘汰過一些非常優秀的孩子。

「動手做是很重要的概念。他們可以將實驗目的、步驟背得滾瓜爛熟,但走入實驗室後,常常不知所措。這些只會念書的孩子,連煎蛋、煮蛋都不會,怎麼可能懂實驗?」

想來也是。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又如何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事業中?

很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幹家事,會耽誤學業。實際上,做家務反而有助於孩子智力發育。這麼看來,那些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真的有些本末倒置了。

會做飯,不單是一項生存技能,也成了體現孩子綜合能力的加分項。

做飯,讓孩子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中提到,體驗主動性對人類至關重要,它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知道重要的結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做飯,之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當一些事情難以把控時,在烹飪中孩子可以成為主角,知道什麼是可控的,並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理解,融入到食物中,從而獲得治癒人心的力量。這未嘗不是對人生更多可能的把握。

侄子讀五年級,假期里,剛開始,他還能按照制定好的學習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後來,他開始變得懶散。每天除了上網課,就是看電視、玩手機。

那段時間朋友圈都是各種秀廚藝的,我想著要不帶他學做飯吧,還能鍛鍊鍛鍊。

他一開始很牴觸。等做上手後,開始問東問西,「為啥土豆的皮要削掉?」「芹菜用刀切多快,為啥非用手掰?」 慢慢地,他學會了蒸米飯、涼拌黃瓜、糖拌西紅柿。

雖然都是簡單的東西,但他享受每一道從自己手中出來的菜肴,儘管有的只是他幫忙遞了一下調料。有時,他還會給我提建議,比如要燒幾道菜,做成什麼口味。

於他而言,這就是創造,從無到有,他獲得了一種掌控感和成就感。

他知道原來自己還可以為別人做飯,還可以讓別人欣賞。這種成就是他在書本中體會不到的。我不知道以後會怎樣,但起碼做飯讓他這一段的人生,過得足夠完滿。

孩子在成長路上總會遭遇各種困境,如果只被動接受,就會被生活牽著鼻子走,喪失「我覺得我行」的自信。

而廚房,就是孩子的緩衝帶,把孩子從機械、萎靡的狀態中拉出來。看到自己創造出的美食,仿佛人生又重回那個燃爆的狀態。

廚房不該成為孩子的禁區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廚房不只是做飯那麼簡單,它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學。下廚與學習並不衝突。

1、允許孩子做點危險的事

侄子小時候,家裡的剪刀、廚房用具都是放在高高的地方。等他上了幼兒園,老師反而給他提供了一把小刀,並教給他如何握住刀,如何安全地切東西。他知道了刀很鋒利,所以每次使用的時候都小心翼翼。

所以,只有當孩子了解了什麼是危險,他才知道如何去預測和規避危險。

很多父母出於安全考慮,拒絕孩子進入廚房。過度保護,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辨別危險的能力。比如孩子因好奇,把手伸進熱鍋里;用酒精燈自製爆米花導致爆炸。

意外太多,我們無法屏蔽掉孩子面臨的所有危險。但在大人的監督下,我們可以讓孩子從練習一些稍有危險的活動開始,就算不小心受傷,也不會太嚴重。

這樣,即使以後遇到別的危險,他們也會憑藉之前積累的經驗,用合適的、可控的方法去體驗。

當然,我們必須定幾個規定,比如不要拿著刀跑,不要用刀對著自己和別人。

2、從簡單的事做起

《中國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建議,孩子2歲後可以進廚房參與食物的選擇與製作,如洗東西、擇菜葉、把西蘭花掰開、洗豆子、給烤制的事物刷油、揉面、把剩下的東西扔進垃圾桶、混合食材等。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從這些簡單的事情著手,循序漸進,避免任務太難,挫敗孩子自信心。

將三個孩子送入史丹福的陳美玲,就很注重廚房教育。

大兒子三歲時,夠不到廚房的洗滌台,她就搬一張椅子,讓他站在上面擇菜、洗菜、切菜。後來,就帶著他一起做蛋糕、餃子皮。

在廚房裡,孩子對魚產生了濃厚興趣,還把床當小船,經常站在上面和媽媽玩假想釣魚的遊戲。5歲時就幾乎讀遍了所有的魚類圖鑑書。

於孩子而言,進廚房做事不是任務,更像是一種遊戲,由易而難,不斷打怪升級。

在遊戲中他們了解了不同的食材,認識了不同的用具,甚至拓展出了廣泛的興趣。

在興趣的驅動下,他們會更有活力、更專注地去做喜歡的事情,最終也會促進學習。

知乎上,關於做飯的問題,許多成年人深有感觸:

小時候,父母怕燙著、摔著,這也不讓學那也不讓學。

長大後,又被父母嫌棄,這也不會幹那也不會幹。

生活能力不足,怨誰呢?孩子才是最無辜的。

我們不可能養孩子一輩子,也不能把孩子護在懷裡保護一輩子。有遠見的父母會培養孩子獨自生活的本領。而最樸實無華的本領,就是做飯,保證自己走到哪都能活下去。

即便遭遇挫折,孩子們也有勇氣、有力量從生活的重壓下抽出身,為自己煮上一頓熱乎飯。

所以,教孩子做飯,不只為了填飽肚子,還為了今後能自食其力,善待自己。

孩子坐擁出色的成就,縱然令人羨慕,但若能成長為一個有著健康生活和心態的快樂的普通人,未嘗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作者簡介:江上,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6期基礎6學員,文學碩士兼寶媽,用心生活,用筆生活,本文首發 @爸媽精讀 ,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