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想要觀看一次22歲的Slayers_Boxer的線下比賽,韓國星際粉絲得為門票付出500多美元,而這位年輕的星際選手一年的收入則是驚人的150,000,000韓元。(約合114,000美元)
2004年,二十出頭的「Rocketboy」孟陽站在長城上,用略顯僵硬的表情面對著媒體們的「長槍短炮」,但顯然,真正吸引人眼球的是他手捧著的印有「一百萬」字樣的支票。
孟陽和他的百萬獎金可能讓不少當時就懷揣著「電競夢」的少年們為之振奮,但就像《樂隊的夏天》中頭髮花白的張亞東在聽到那首久違的《New Boy》之後說的那樣:「那時候我們寫歌(專輯),叫《我去2000年》。大家都對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更好,結果好吧,就是我們老了……」
當時的少年如今已是而立之年,彼時在網吧里為了所謂夢想而奮鬥的人一定不會相信,在十幾年後竟然會有人為了一款遊戲豪擲一億美元的獎金。
即使現在也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因為距離Epic宣布為《堡壘之夜》將有一億美金獎金已經過去一年了,可這個承諾才完成了堪堪三分之一。
眾所周知,羅馬並非一日建成,電子競技的獎金到達如今的高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
把目光移向長城百萬獎金賽的三年之後,在那時的中國,電子競技除了被歐美一直強勢占據的FPS遊戲《反恐精英》,以及韓國「國技」的《星際爭霸》之外,最具競爭力的項目就是《魔獸爭霸3》這款RTS遊戲了。而說到War3,「Sky」李曉峰是無法被勿略的名字。
2005年是對中國電子競技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中國人終於圓了WCG單人項目冠軍夢,締造這一傳奇的正是Sky。「電子競技」在當時的主力意見中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而Sky這枚沉甸甸的WCG金牌無疑為迷茫中的中國電子競技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可以說War3在中國能如此普及,甚至整個電子競技行業在中國能擁有如此多的Fans,Sky居功至偉。
次年的義大利蒙扎,Sky擊敗老對手法國浪漫人族ToD,再次摘得桂冠,這兩次奪冠不僅讓他成功入選WCG名人堂,其現實意義更加直接也更加重大——總計5萬美元的獎金對於當時的電競選手實在是太多了。
時間再來到2010年,即使是4年後,最火爆的電競項目已經從War3變為一張RPG地圖《Dota》,但職業選手們的日子也沒有好過多少。
2010年的Ehome戰隊一時風頭無二,擁有著人氣選手「BurNing」徐志雷、「820」鄒倚天等明星選手的這家俱樂部在一年內就拿到了國內外大大小小共計十個賽事的冠軍,經理「71」唐問一AKA「傳銷大師」更是放下豪言:「亞軍獎盃我們從不帶回基地,全留在機場了。」
但榮譽的背後卻是生活的無奈,即使拿了世界冠軍,Ehome的隊員們最後也只是每人分到了10萬人民幣的獎金,而這支無敵之師最終也因為兩名主力隊員因待遇問題的不滿出走而分崩離析,留下了「懷五夜雲」的江湖傳說。
對於那時的選手們來說,贏,不是為了各種各樣的榮耀,更是為了能拿到獎金,能靠自己活下去。
馬列主義需要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而電競賽事的風口,則有兩聲。
2011年8月1日,Valve宣布將在月中舉行的科隆遊戲展上舉辦第一屆Dota2 國際邀請賽(The International),獎金為100萬美元。
這樣的獎金在當時的環境下稱得上是平地一聲雷,對於習慣了各種幾千幾萬元冠軍獎金的職業選手來說,這個驚喜更像是一場騙局,「Zhou」陳堯在多年後回憶此事時還曾笑稱道有不少選手認為這根本就是一個假新聞,而由此產生的另一段「卜見卜散」的江湖傳說則是他話了。
就在V社高調宣布百萬美元賽事之後,王思聰也在微博上高調宣布進軍電競領域,同時,不少資本也紛紛效仿,那些原本睡大街,撿煙頭的選手們看到轉會簽字費時才恍然發現,自己已然是風口上會飛的豬了。
在這之後,不少志在電競的遊戲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獨立賽事,後來者《英雄聯盟》不僅有對標《Dota2》Ti的「S世界賽」,還效仿電競強國韓國,打造規則限制十分苛刻的聯賽系統,為選手設定了十分優越的薪資待遇,同時基本杜絕其他第三方賽事(除Intel外),想要向傳統體育聯賽看齊。
而暴雪則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賽事策略。娛樂性豐富的《爐石傳說》就在中國國內各地舉行全民皆宜的「黃金系列賽事」,也有為職業選手打造的各種第三方比賽;而《守望先鋒》更是拉來各種資本大鱷,「OWL」(Overwatch League)聯賽的席位更是賣到了誇張的兩千萬美元;同時,老項目《星際爭霸》以及《星際爭霸2》也在堅持賽事運營,每年的暴雪嘉年華上還會有世界總決賽的比拼。
而第一個吃螃蟹的V社自是不落人後,拳頭賽事Ti上採用了「眾籌獎金」這一模式,選手們的獎金年年攀高,當年的100萬美元甚至顯得有些落後。此外,V社授權由第三方承辦的《Dota2》Major也採用了眾籌模式,如今的Major在選手獎金堪比當年的Ti;而人氣火爆的《CS:GO》更是第三方比賽不斷,獎金雖沒有那麼誇張,但也不可同日而語了。
隨著電競的一步步做大,PUBG乃至《王者榮耀》等選擇來分一杯羹,而各種「直播經濟」「飯圈運營」,也讓選手們的收入達到了前輩難以想像的數字,職業選手們似乎在收入上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這背後則是電競產業的不斷發展。
但全球最火爆的《堡壘之夜》卻顯得有些後知後覺了。
如果說《絕地求生》的全球大熱還有跡可循的話,對於大多數國內玩家來說,《堡壘之夜》的火爆顯得有些莫名其妙。無論是過於卡通化的畫面風格,還是要素過多的遊戲方式,這款全球營收第一的遊戲就是不對中國玩家的胃口。
當然,這也沒妨礙到《堡壘之夜》在全球其他區域的走紅,專精於《堡壘之夜》的主播「Ninja」就靠著直播這款遊戲順利成為了Twitch一哥,平時看他玩遊戲的有NBA的球星,而和他一起玩遊戲的,則是加拿大說唱天王Kris Wu「Drake」。
而他的母公司Epic則是一直處於PC遊戲圈的風口浪尖,其推出的遊戲商城EpicGames Store(下稱EGS)從出生之後就一直是「Battle」的最中心,無論是「打破遊戲界三七分成」的「歷史使命」,還是「鎖國區」、「疑似竊取玩家隱私」、「花錢買遊戲獨占權」,EGS在「打倒」Steam的道路上的曝光率一直都是可以的。
所以,無論是給那些喜愛這個遊戲的玩家們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還是打破V社Ti最高獎金電競賽事的名譽,Epic的《堡壘之夜》比賽都勢在必行。
果然,2018年5月22日,Epic就高調宣布「辦比賽,拿一億美元獎金辦比賽」!
但是,如今已經過去了一年多時間了,在這一年中,《英雄聯盟》舉辦了一次季中賽、一次S賽、一次洲際賽;V社旗下,《Dota2》舉行了22個Major以及Major級別的比賽:
來源:liquidpedia
《CS:GO》舉行了3次V社的Major級賽事,這還不包括那些獎金豐厚的S級別賽事。
而《堡壘之夜》則是在今年的7月17日,才宣布第一個賽事姍姍來遲,不過獎金是世界第一的3000萬美元。但這世界第一的寶座還沒捂熱,4天之後,上海舉行的《Dota2》TI9獎金就眾籌超過了3000萬美元,將世界第一重收囊中。
就在今日早晨,16歲的「Bugha」拿下了《堡壘之夜》世界盃單人項目的冠軍,獎金為300萬美元,第一屆《堡壘之夜》世界盃也正式落下帷幕,而Epic的對手V社的《Dota2》的獎金還在持續增長中。
至於這一億美金承諾中剩下的七千萬將在2019下半年何時兌現,以及是否會兌現,只能由時間給我們答案了。
但誰也無法否認,隨著電競項目的風口越吹越大,電競賽事的獎金真的如同那撞上風口的豬,註定要起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