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女到底是為了什麼?
每個父母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是想讓孩子出人頭地,有的是為了讓孩子延續自己的夢想,還有的是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那種人……
總之,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焦慮便無處不在。
從孩子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再到工作、婚姻、生子,為了孩子的未來能夠多一點跟人生談判的籌碼,父母幾乎是拼盡全力。
可有時,未必因為你足夠用心,就能把孩子養育出自己希望的樣子。
這幾天刷屏的《小歡喜》,戳中了很多媽媽們的淚點。劇中3組家庭,4個孩子備考的故事,相信99%的媽媽都會經歷:
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
付出那麼多,最後還不落好;
又是照顧家庭又要拼事業,當媽的有哪個是容易的;
......
看看媽媽們無奈的吐槽與控訴,就會知道她們有多麼不容易。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當這部劇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也引起了無數家長們的思考:
為人父母,究竟怎樣才算真正愛孩子呢?
晨媽看完這部劇後,總結了以下三點育兒啟示,希望對困惑的你有所幫助。
令人窒息的愛
往往都不討好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兩種父母活的最累:
- 一種是使出渾身力氣讓孩子成材;
- 一種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所有。
在《小歡喜》這部劇中,單親媽媽宋倩一下就包攬了這兩種活法。
和丈夫離婚後,她的生活幾乎圍著女兒轉,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去教師的安穩工作,成為一名補習班老師,只為每天能更好地照顧英子的飲食起居。
然而為女兒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女兒的懂得和感激,因為她充滿控制欲的教育方式,讓英子感到窒息。
面對分秒必爭的高三,宋倩對英子更是絲毫不敢鬆懈:
不准吃火鍋、麻辣燙等好吃卻上火的東西;
必須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不許玩樂高;不許再去天文館;
誓師大會上,英子在願望氣球上寫下自己的航天夢,宋倩卻逼著她改成考試要考700分。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理想,每一步她都在用自己的標準去掌控女兒的人生。
宋倩的步步緊逼,讓英子一度想逃離。向來很懂事的她,開始叛逆、說謊,甚至逃課。
英子逃課被發現,面對宋倩一股腦的斥責與追問,英子近乎崩潰。終於喊出了那句壓抑已久的:
「我討厭你!」
然而,英子的這句話換來的卻是媽媽狠狠的一巴掌。看到這裡,晨媽是既心疼英子,又真切地感受到宋倩的不容易。
宋倩仿佛讓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比比皆是:不許吃垃圾食品、不許談戀愛、不許去外地工作......
長此以往,那些不敢違抗父母意願的孩子,最終也只能成為沒有主見的媽寶男、媽寶女。
這也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其實,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在關鍵時刻逼孩子一把再理解不過了,但也要明白: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沒有可複製的參考系。
考不了名牌大學的人生並不是失敗的人生,考上名牌大學的人生也未必都幸福。
所以,請深深記住:
教育孩子,父母也要張弛有度,兒女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夢想而來到這個世界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要看見兒女們的真實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愛,有尊嚴而又幸福的活著,才是每個孩子應該走的路。
只有及時放手,讓孩子在探索中前行,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接受孩子未來的多樣性
才能讓他們走的更遠
相比宋倩與英子的「戀愛式」親子關係,黃磊和海清這組「虎媽貓爸式」的家庭氛圍相對輕鬆有愛。
夫妻倆在教育兒子方面一直是佛繫心態,可眼看兒子升入高三後,分班考試只考了倒數第一,成績急速下滑,媽媽童文潔開始慌了。
於是她開始給兒子安排各種課外輔導,不惜一切代價為兒子租了學區房,但兒子方一凡基本不上心,而且還是個十足的樂天派,熱衷於自己的愛好,如攝影、跳舞、唱歌。
比起走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他更想走藝考這條路。
然而童文潔知道兒子的想法後,根本不相信兒子是這塊料,苦口婆心地讓兒子放棄這個想法。
看到這裡,不由得想起前些日子,晨媽看到的一則新聞,杭州一名12歲的男孩痴迷燒菜,成績年年墊底,數學只考一分。
這個「一看書就犯困,一看菜譜就來勁」的孩子,每天為家人燒一頓美味的晚餐,堅持了整整三年。
和《小歡喜》里方一凡相似的是,這名12歲的男孩興趣濃厚,天賦優秀,勤奮努力,明明有希望成為「米其林大廚」,可媽媽的關注點卻是:
為什麼我家孩子死活都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學習成績?
晨媽也不禁好奇,難道這樣的孩子,他們的未來真的就比別人差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謝剛說:教育要「以長取勝」,而非「以短取敗」!
也就是說,孩子的長板,決定了未來的高度,父母只有找到適合孩子個性和長處的發展道路,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孩子的潛能。
不管是想走藝考之路的方一凡,還是痴迷做飯的小男孩,這類孩子,雖然成績不好,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有著自己熱愛的興趣愛好,這著實是一件幸運之事。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保有好奇心、好人緣、好性格以及美好的品格,請將這些火種幫他保留好,遲早有一天有他發光發熱的時候。
這個世界,不止一條路能通往所謂的成功,父母要接受孩子未來的多樣性,才能讓他們走的更遠。
為人父母最不能錯過的
就是孩子成長
要說劇中最讓人喜歡的家長,當屬季揚揚的媽媽——劉靜,做事知書達理,說話溫聲細語,對待孩子不會去逼迫更不會辱罵。
這樣的媽媽又有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呢?
但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她和丈夫因為常年在外地工作,所以季揚揚從小就寄養在姥姥家。直到孩子上高三時,季勝利也終於調回了北京,缺席了多年的爸爸突然回來,父子倆彼此都不適應。
洋洋誤解父親把仕途看得比親情要重,而父親看不慣兒子的叛逆不羈,這像極了現實中大多數家庭里的父子關係。
季爸爸深感疲憊,面對緊張的父子關係,他沉重地說:
「我覺得自己太失敗了,後悔自己錯過孩子無數的第一次。」
是啊,每個孩子的成長期只有十年,你陪伴他的機會也只有一次,錯過了這十年,你將永遠遺憾。
好在季爸爸,願意放低父親的姿態,不斷自省,竭盡全力去彌補兒子:
為了打開兒子對他的心結,年近四五十歲,一副肥碩的身軀的季爸爸,肢體笨拙地去開兒子喜歡的卡丁車;
為了解兒子的愛好興趣,他置身在一群在年輕人中,去學習「抓娃娃」;
陪兒子吃洋餐,他那戰戰兢兢,極力討好的笑臉,以及打開菜單時的侷促,讓晨媽不禁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
季爸爸的實際行動,其實給了我們最大的信心:即便曾經沒有那麼幸福,但也願意踏出第一步,這就是好的開始。
1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更是一次成長。
晨媽最欽佩這樣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細心的照顧,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付出與欣賞,才是父母愛孩子的最好體現。
深以為然,假如人生真的有起跑線,那就是父母的強大的愛。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像是弓與箭,你用盡力氣將弓彎曲,好讓箭射得又快又遠,你看著它從你手中飛向遠方,含淚帶著祝福,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