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跳進黃河能洗清,臨夏除了美景美食還有非遺和古街

2019-07-27   進藏全攻略

半睡半醒之間第一反應是去找被子裹緊自己,好冷啊~稍微清醒一點聽著窗外好像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昨天蘭州艷陽高照,我們還半開玩笑的吐槽本次活動的主題竟然是「20度的如意甘肅,明明高了10度不止嘛」,結果夜晚的一場雨果真驅散了暑氣。其實從現在的黃河水量就可以看出來,今年的甘肅多雨。

在蘭州與永靖之間有一段全長48公里的蘭永一級公路被譽為 「甘肅最美旅遊公路」,因為與黃河如影隨形,沿途可以欣賞黃河、湖泊、峽谷、濕地等美麗景觀。在蒙蒙煙雨中蘭永公路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我想如果晴日清晨的話,那淡淡的白雲一定會遊走在遠處的村口,那得是多麼靜謐美好。

常言道「跳進黃河洗不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黃河黃河,看名字就知道,肯定泥沙量特別大嘛。不過很多事物不能僅憑聽說便得來結論,所以有這麼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自己去驗證一下。

在沒有驗證之前因為也是了解一些知識的,所以我認為黃河是因為流經黃土高原顏色才變成我們認知中的黃色,沒想到當我登上劉家峽水電站上游的觀景台時眼前的景象使我震驚。鴛鴦鍋大家都吃過吧,一白一紅,而我眼前的兩條河水,一綠一黃,交匯於此。

從永靖縣出來到達觀景台需要行駛很長一段山路,山路兩旁的灌木經過雨水的澆灌變得黝亮,但是地面也比較濕滑,有好幾處滾石掉落在路旁,我們小心翼翼的行駛著。途中經過劉家峽水電站,有幸觀賞到水庫泄洪景象。

劉家峽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當地人介紹說今年3月至6月,黃河上游地區降水日數為60.3天,較常年同期多8.1天。1月至5月,黃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平均流量為每秒437立方米,較常年同期均值偏豐48.5%,是1969年以來流量最多的年份,屬於特豐年份。所以為了確保流域安全度汛,7月初我們水庫開始以2700立方米每秒下泄。

雖然站在路旁距離下泄口很遠,但是揚起的水汽在風的吹拂下仍舊向我襲來,水聲隆隆,咆哮向前,如同脫了韁的野馬,叫不回也追不上。

繼續向前就抵達了上文我說的觀景台,光景台就是一個仿古涼亭,青磚黛瓦、斗拱飛梁。因為降水豐沛所以涼亭周邊的樹木長勢茂密遮擋住我的目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尋找最佳觀景點。

甘肅地區峽谷川地相間分布,河水穿過壁立千仞,一會兒水勢如同千軍萬馬,一會兒又如同閒庭漫步的老者,要問此處的河水屬於哪一種?當然是後者了。清澈的黃河水與泥沙滿身的洮河水貌似在這裡敘舊一樣,誰也不著急率先離開。

如果在這裡跳黃河的話再怎麼髒也會洗凈的。水面交匯處偶有快艇經過,它的身後泛起淡淡波紋,波紋形成時,兩種顏色的水混為一體變成黃色,波紋消失時,水的顏色又一分為二,各自回到自家陣營中去。

午飯當然少不了品嘗一下黃河鯉魚,早在春秋時代,鯉魚就被當做貴重的饋贈禮品。在內地很多地區,鯉魚都被當做是壓軸菜肴。《詩經》中說過「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在古語中河就是指的黃河,可見黃河所產鯉魚肉質定是鮮美。當真正吃到口中時,果真不是浪得虛名,不過提示一下蘸了湯的魚肉更好吃。

酒足飯飽之後趕往臨夏市,在劉家峽大橋附近有一個寬闊廣場,在這裡可以見到碧波淼淼的黃河水,如同躺在群山懷抱中熟睡的嬰孩,不哭不鬧,歲月靜好。

下午5點抵達臨夏,休整一下去吃農家菜,一個叫做穆清莊園的地方,在中華民族欄目《河州四韻》中出鏡過。

園內綠意盎然,葡萄藤蔓攀附著人工架起的拱形迴廊,鮮花在風中傲立等待著蜂蝶眷顧。包間古香古色,有兩部分組成,右側是土炕,上面鋪著軟軟的墊子,擺放著兩張桌子;左側地上是大長桌,桌子兩側是木製長椅,其餘兩側擺著小椅子。

進來第一眼就看到桌子上的茶盤,這就是蓋碗茶啦。當地人更喜歡稱它為三炮台,茶盤中有桂圓、烤過的紅棗、茶葉、冰糖、枸杞,口味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添加。茶水未盡主人總會再次填滿,體現著當地人的熱情好客,並不像我們認知中的「茶滿欺人」。

而後陸陸續續又品嘗了當地很多特色小吃,有面腸、河州髮菜(諧音發財)、燙麵油香、鋁鍋群魚、穆清白水雞等,上文說到魚在內地是壓軸菜,在這裡雞肉才是壓軸菜。

聽說臨夏有一個茶馬古市,不但有很多經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店鋪,也是當地人茶餘飯後消食的好去處,這怎麼能錯過呢?

還未等進入古市,就被眼前雕刻的龍吸引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洮硯雕刻作品,長18.9米、寬3.29米、高1.69米,重達129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今年3月才落戶於此,不得不說每日可以近距離接觸世界之最,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但是最值得驕傲的應該是這裡隱藏著許多身懷絕技的藝人,步行街兩旁的商鋪建築裝飾了大量臨夏特色的河州磚雕,不時還可以見到反映以茶馬古道交易和西北人民生活為內容的雕塑。

隱約有音樂聲傳來,是我沒有聽過的調調,可能照顧到有如我一般無知的人,所以幾個藝人旁邊的木板上寫著:河州賢孝。這是什麼?細細打聽得知,這是臨夏傳統說唱藝術,用本地方言半說半唱,至於為什麼叫孝賢,因為多演唱的是妻賢子孝、忠臣良將、勸善懲惡等內容。

再往裡走又有陌生的樂曲傳來,尋得一空隙在人群中間有一演唱的藝人,手拿鮮艷的扇子,邊唱邊跳,形式與東北二人轉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為這就結束了嗎?不不不,古市一處寬闊的廣場上有更多跳舞的人,不過這個我知道,是廣場舞。舞者白衣黑褲,雙手執扇子。隊伍整齊,看客甚多。

廣場另一側的步行街就是專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商鋪,有:彩陶館、泥塑館、磚雕藝術館、木雕藝術館、刺繡藝術館、刻葫蘆藝術館等共計十大傳統文化藝術館。因為時間關係只來得及細細觀賞刻葫蘆技藝。

店鋪的名字已經記不清,只記得大師名叫白正兵,店內葫蘆五顏六色,造型各異,櫥窗內擺放著精美作品。刻畫的形象有山水圖、神話傳說圖、歷史名人圖等,當然也有一些詩文。

白老師熱情的向我們介紹刻葫蘆工藝的歷史發展,他說我們的目光也是要與時俱進的,傳統與現代並不是反向的,相反如果可以較好的融合在一起,不管是刻葫蘆工藝還是什麼才能發展得更長遠。

之後又帶領著我們一行人來到二樓他工作的地方,在看到他工作檯旁擺放著一張床的時候,我忽然間很有感觸,我們的傳統手工藝人還是保持著純樸的品質。這是一種「廣廈千間,夜眠八尺」的「安於現狀」。

夜已深,不過我們並不著急回酒店,還有一個特色民俗文化區沒有參觀,距離茶馬古市不過20分鐘車程的八坊十三巷。

這是一處生活區,一處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圍繞著當地特色建築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所以簡稱八坊十三巷。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生活區,它的建築融合了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等技藝。它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在朦朧夜色的籠罩下,街道上雖然人來人往但是總是呈現出一種靜謐之感。不管是什麼街巷,裡面美食肯定是少不得售賣的,這裡有:手抓肉、棉花糖、白斬雞、涼粉、饊子等等,不過對於已經剛剛吃飽的我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

方向感差到極點的我誤打誤撞竟然看到了民俗館的牌子,當然是選擇進去看看了。裡面很有那種四合院的感覺,廳堂中有隔開的牆壁,裡面展示著本地的一些習俗和生活方式同時也介紹了一些美食的由來。

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蓋碗茶博物館了,這真是一處挑選禮品的好地方。顏色鮮亮的茶具整齊的擺放在攤位上,門口的牆壁和柱子上釘滿茶蓋或者茶托,用意簡單除暴,就是直截了當的告訴你我這賣茶具,並且是很有特色的茶具。

再往深處走一些商鋪窗旁的籃子中養著吊蘭,在燈光的映襯下增添了些許的朦朧美。牆角下的水盆中養著大片的水生植物,生機盎然。

看著已經有商戶開始閉門謝客了我才意識到夜已深,該休息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