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薛老師特別關心政府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資助教育,市場化到底對不對?教育怎麼辦才能更好?
怎麼才能給一個孩子好的教育呢?怎麼養好一個孩子,這現在已經有標準了,那是一套叢書,有興趣可以買來看看。而怎麼教好一個孩子,國內沒有標準,國際也沒有標準。
這是一個需要探索的領域,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是要在不同的指標上取得邊際收益的平衡。
比如在說股份公司治理時,我們說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問題,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解決,我們要取得經營權和所有權在治理上的平衡。
教育也一樣,所有的問題在呼籲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市場競爭。只有競爭才能產生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方案才能進行比較,我們才能逐漸地發現優劣之間的差距。
所以辦教育,辦一個沒有固定答案,沒有科學標準的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入競爭,讓人們在不同的教育方案中不斷地嘗試、比較。
教育目標有兩個,一個是選拔人,一個是培養人。選拔人的教育,把人挑出來,比個高低,排個順序,不重視知識的樂趣,不重視知識間的肌理和聯繫,甚至不重視知識有沒有用,把學生排個順序就行了。
培養人就是因材施教,發現一個人的長處,怎麼去運用這些長處,替這些長處找到更好的搭配。但有個問題是,你怎麼才能讓教育的提供者有意識地提供你所想要的教育呢?這得靠競爭機制,才能把好的東西顯現出來。
長遠而言要辦好教育,在教育領域引入競爭,尤其是鼓勵民辦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教育券制度
前文說,補貼分為實物補貼和貨幣補貼,如果你補貼食物給窮人一瓶牛奶,他就只能得到牛奶,如果你給窮人一筆買牛奶的錢,那他可以選擇牛奶、麵包、雞蛋或其他。
根據這個原理,弗里德曼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券制度。政府發給家長教育券,說這個教育券是一種憑證,就可以在不同的學校做出選擇。
喜歡上哪所就就上哪所,然後就把教育券給學校,辦的越好的學校收到教育券越多,這些學校反過來就可以憑藉自己收到的教育券向政府要錢,這樣公辦學校為了贏得學生和家長的支持,也會展開競爭,不僅僅是博取教育部撥款官員的歡心。
推行困難
制度很好,但在中國,很多地方嘗試了,都出現了水土不服。薛教授認為一個微妙的原因就是:
教育券制度設計者認為,政府資助教育的總量是固定的,反正這筆錢要給出去,直接給教育者給學校,不如給學生和家長。增加他們選擇的自由,讓學校和學校之間,老師和老師之間競爭。
但中國政府的教育撥款往往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是基層的教育部門需要多少資源就爭取多少資源。而實施了這個制度,原本的教育管理部門就沒有積極性再爭取資源了,這樣撥款總量會下降。
相比之下,與其改造現有的公立教育系統,不如另闢蹊徑,給民營教育留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讓家長能在公立教育以外,找到有效的補充,甚至替代。
問題:說有些教育水平比較低的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自己的子女,所以在選學校、教材、教法,這件事情上應該政府選承擔責任,不應該交給那些外行的家長,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為什麼?
首先我不知道牙膏的成分是什麼?但不影響我買一個好牙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後,市場就能夠通過分工和交易的辦法,使信息處理更加專業化,從而減少人們做決策所需要的知識負擔,讓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其次一個孩子的教育對一個家庭更重要,還是對一個國家更重要?當然是家庭,孩子教育不好,家庭要付出的成本更高,也就有更大的動力去教好他。所以更適合家長承擔責任,而不是政府承擔責任。
環境和自然保護
這部分是由三個觀點串起來的,第1個是野生動物越保護越少,可能是個偽命題,你看朱䴉,你看大熊貓。
物種大量滅絕和產生是大自然的常態。你知道了多少動物,曾經、正在和即將滅絕嗎?網上資料顯示,全球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已經進入第6次物種大滅絕時期。更有意思的是,從細胞誕生到現在,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5次了,第1次時,85%的物種都滅絕了。
數據未必精確,但還可以解讀一下它。問題很嚴重,但出現過很多次,現在甚至還誕生了人類,這說明柳暗花明絕處逢生,物種滅絕是不太要緊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此基本無能為力,把自己管好,已經很難了,操心太多沒有必要。看看那些曾經滅絕的物種,想想自己好不容易做次人,好好珍惜吧。
第2個觀點,由於政策禁止殺戮,反而造成物動物加速滅亡的邏輯,似乎不對
一天75個物種滅絕,立法保護來得及嗎?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挑一兩種,十來種,頂多幾百種來保護而已。
而這些保護本身是需要成本的,我們人類很多疾病都對付不了,很多窮人沒有補貼,資源是稀缺的。我們不能不做選擇,結果就是挑一些尖子的物種來保護,挑哪些呢?有用的才能留下來。
It pays ,it stays.越是有用的東西,它就越能留下來。比如大熊貓,萌也是一種競爭力,要不是萌,它能有這待遇?你看哪個動物,包括人,一天到晚只吃稀罕的竹子,又懶又不愛動,不喜歡交配,能繁衍後代嗎?
熊貓正因為它的觀賞價值,被選做國寶,再加上中國人富裕了,所以熊隨人貴了。那其他每小時消失3個的物種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看那些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大部分不是人類主動去獵殺的,而是他們自生自滅的。人類沒精力去害他們,也沒精力去幫他們。所以不管是禁止殺戮的命令,還是准許飼養的命令,對這些動物的存亡,都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第3個禁止交易能增加他們的數量,還是允許經營能增加他們的數量?
熊貓好看,可以吸引門票,還可以送給其他國家增加彼此的友誼。它有用it pays,所以我們才花大力氣保護、繁衍它,它留下來it stays。這不剛好是經濟學原理嗎?
當然要挽救大量瀕危物種,不能一個個來,得在整體環境上下功夫,改善大面積生態。所以小規模的土地、公園私有化未必起作用,我們需要了大片土地的長期私有產權,才能激發維護生態的積極性。這種嘗試在美國,就已經有人在做了。
還有人說,現代化超大規模城市集聚,對生態也是一種破壞。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有非常好的公共設施,比如道路系統,排水系統,垃圾回收系統,物流系統。
這些地方集聚的人越多,資源共享的程度就越高,浪費就越少。把人聚在一塊兒生活,很可能比他們分散居住,造成的環境破壞更小。也就是人聚集到一塊,反而能夠騰出更多的地方,讓他們回歸自然。
第4個思考。
與拯救瀕危動物相關的,還有一個就是很多語言也在消失。數據說每隔14天就有一門語言消失,非物質文明遺產的保護,就是派人去找那些正在說這種消亡語言的人。
把他們的話記錄下來,但也僅記錄下來而已,要想讓它活過來,就得有人使用,誰來負責學,誰來負責用呢?你不學不用,我不學不用,這是一個自然淘汰的結果。
但與之相對的,就是每天有很多新的詞彙,新的說法,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新的想法,在不斷地湧現。時移世易、推陳出新,這是咱們應該愉快地接受的世界基本事實。
問題:如果你是一位既講普通話又講方言的人,那你跟你的子女是講普通話更多還是方言更多?
這裡涉及兩個經濟學原理,一個是網絡效應,越多人採用的標準價值就越高;另一個是法律無效定律,交易的成本總是會落到那些更急於交易的一方。
語言是跟別人交流的工具,誰負責說對方的語言,取決於誰更迫切地想要和別人交流。
普通話更多。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環境,身處在大城市講方言,很難學習和融入的。如果在一個鄉村講方言就很正常。
人們會選擇哪一種行為?是綜合考量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成本。
謝謝欣賞,觀點來自《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