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頭村史話
序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撰文
風雲際會鍾靈地,旗山風雨磨頭村。1985年春,我往來於磨頭村,只為考證我德里張氏家族源流概況。那時,我尚在少年,對磨頭村知之不多,又知之不細,迄今30餘年,如雲如煙,如夢相隨。回想那時初到磨頭村第一感覺有兩奇,一奇旗山之雄壯,二奇九世伯祖唐山公張講為何葬到這裡。時日漸久,方才明白有如此緣由。站在磨頭村,南望旗山,那山嶺猶如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故名旗山。那旗山魏然高聳,挺拔俊秀,這面旗幟分明就是磨頭村人的風骨和靈魂。唐山公從六十里外金門寨遷葬於磨頭村東立塋,是因為風水先生攆塋地,選到這裡。後來唐山公曾孫象武公為唐山公守墓遷居於磨頭村下地。在我往來於磨頭村採訪期間,又從族人那裡得知磨頭村還有另一支張氏家族,為大門樓張氏後裔世居於此,又稱「進士張家」,久欲一探究竟。後來與「進士張家」二十一世傳人族伯滿周公交談,了解到「進士張家」基本概況。自那時起,我就在想有朝一日,能把德里和大門樓兩派張氏考察清楚,整理一部《德里和大門樓張氏文化》專題,把張家文化全部囊括其中,從源流概況,到歷代遷播,各個宗派,盡行收錄,從人物事跡到譜牒文化,從文化遺存,到歷代碑銘,無不一一收錄。許多年來,我也是久有其志,力不從心,勢單力薄,人微言輕,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陸續收集整理了一些散亂零星資料,也不成什麼體系,只為不忘初衷,嘉勉心志。
今年七月我在整理《金門寨四門張氏文化》時,涉及到「磨頭兵部張家」這個支派,由此再次想到磨頭村「進士張家」文化,久有其心,一直沒有機會整理《磨頭村「進士張家」張氏文化》。這時我開始著手準備整理《磨頭村「進士張家」張氏文化》這個專題,我和磨頭村文林兄商議,他是「進士張家」二十二世傳人,故人族伯滿周公之子,多年來他為張氏文化做了大量積極有益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當他知道我的想法時,正好與他初衷不謀而合。我列出了這個專題大綱和條目內容,徵求了他的意見,又加以完善,使之更加完美合理。
在這個專題徵集資料過程中,我對磨頭村又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當我再次收集到2003年前族叔張世旺所撰寫的《進士張際庚傳說》,起初原想把這個材料收入《磨頭村「進士張家」張氏文化》,後來我想這個內容屬於名人軼事和傳說,大致脈絡符合史實,內容也多,因此就整理了《進士張際庚軼事》單獨成章,列為一個專題。
後來我又想把磨頭村名由來、歷史演變,歷代人物、文化古蹟一併收錄,自覺內容太繁,於是又將磨頭村這一塊單獨剔出來,自成一章《磨頭村史話》專題。
在這段時間,我先後整理了《磨頭村「進士張家」張氏文化》、《磨頭村進士張際庚軼事》、《磨頭村史話》三個專題,這樣就把許許多多零碎的史料串聯起來,有效地保存了磨頭村的許多歷史文獻,傳承了磨頭村歷史文化,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這次整理過程中,文林兄盡其所能,不辭辛苦,積極提供材料,實地調查,對我整理的初稿一次次核對,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力求準確無誤,做了大量的積極有益的工作,辛勞備至。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員王嘉飛、常務理事張紅歌、常務理事雷冰以及杜民憲先生,也能積極為我查閱磨頭村有關人物誌資料,東磨頭村村長張克讓也對專題進行審閱核對,東磨頭村支部書記張曉毅轉來了劉豐朝拍攝的旭陽公所建文昌閣及所立張氏家訓碑照片,劉豐朝拍攝的文昌閣以及家訓碑照片,提供了文昌閣資料圖片。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員西磨頭村彭書顯積極提供《彭氏家譜》,參與這項工作,協助調查、核實彭氏家族源流及人物誌資料。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張世旺、理事張文林為專題進行過大量地調查和考證,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員張清華對《磨頭村進士張際庚軼事》專題的結構和內容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對完善專題內容,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專題的系統性、完整性、可讀性。他們都為此付出了許多艱辛的勞動,對傳承磨頭村文化和張氏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功德自在人心。正是因為在我背後有一大批人默默無聞,積極奉獻,支持我,鼓勵我,協助我,故而我整理磨頭村文化和張氏文化才能順利進行。現在在這個專題完成之際,對許多直接或間接參與這個專題的人,對他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勞動和默默奉獻,在此深表感謝,略述顛末,不忘初衷,是為序!
磨頭村史話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撰文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張世旺審閱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理事張文林審閱
《磨頭村史話》專刊共分五部分:
(一)磨頭村名由來
(二)磨頭村自然地理概況
(三)磨頭村人物漫談
(四)磨頭村姓氏淵源
(五)磨頭村文化古蹟
(一)磨頭村名由來。
磨頭村名由來可追溯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稱帝,改「漢朝」為「新朝」,當上了皇帝。河南南陽豪強劉秀起兵討伐。劉秀與王莽大軍作戰大敗,劉秀自洛陽往西而逃。當劉秀率軍行至磨頭村,正要往西行進時,這時前哨偵查人員來報,王莽部將率大軍從長水南渡洛河,準備在禮村一帶截擊劉秀。劉秀聞訊,當機立斷,馬上改變行軍路線,調轉馬頭往南逃走,過底張、草廟嶺直奔熊耳山南陸渾縣(今嵩縣一帶)而去。劉秀後來在洛陽稱帝,建立東漢政權。後人為了紀念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此調轉馬頭,改變行軍路線,故命村名為「磨頭」。洛寧人稱「調轉馬頭,為磨頭。」從此,「磨頭」村名,一直相沿至今。
(二)磨頭村自然地理概況
磨頭村位於洛寧縣城西南十七公里,今屬底張鄉所管轄,磨頭村在底張鄉政府東北2.25公里處,其地處在底張峪口,庫谷澗河東岸。磨頭村交通便利,宜(陽)故(縣)路在村穿過。洛南大渠從村南通過。
清朝時期,磨頭村隸屬永寧縣南路底張里第十九保。民國初期屬洛寧縣南區底后里,民國十六年屬底張區(四區);1942年改區為鄉,屬底張鄉;1947年8月屬洛南縣中山鎮(今興華);1949年3月屬興華區(七區)底張鄉;1955年12月設中心鄉,屬高村中心鄉底張鄉;1956年10月屬底張鄉;1958年4月屬興華鄉;1958年11月屬興華公社;1971年分設底張公社,隸屬底張公社;1984年底張公社改為底張鄉,隸屬底張鄉,至今相沿不改。
清代中期磨頭村設有集市,故又稱為「磨頭鎮」。因村南有旗山,文人雅士又稱村名為「旗山鎮」,磨頭村的大鼓、生活器具、錢搭上都寫「旗山鎮」。解放後統稱磨頭村。1962年磨頭村分為東磨頭和西磨頭兩個行政村,至今相沿不改。
東磨頭村莊面積406000多平方米,人口1300餘口,耕地面積980畝。其中水澆地600餘畝,旱地、坡地380畝。另有竹林面積50餘畝,林地面積(沙蘭楊) 300餘畝。
西磨頭村莊面積240000多平方米,人口1300餘口,耕地面積950畝。
明清時期,磨頭村原有「雲臿渠」「青龍渠」灌溉,民受其惠頗多。
民國六年《洛寧縣誌》記載:【雲臿渠】:自水南村西開引,由水南村、里村、古村、磨頭村、孫洞村、南洞村、方村共七村。除水南村、里村、古村三村不受灌外,餘四村灌至方村西止,上下十五里許。方村、南洞兩村為溝澗阻隔,不興工,亦不受水。磨頭、孫洞兩村,除沖損外,餘地十頃余,磨頭地五頃,孫洞地五頃余。
【青龍渠】,渠口自紅眼泉起,長五里,灌地一頃余,水退入山澗。
《洛寧縣誌》《永寧縣誌》關於「雲臿渠」「青龍渠」的記載
在歷史上由磨頭、孫洞、南洞、方村四村共同修了一條灌溉渠,名曰:「雲臿渠」。自清朝時期至民國時期,「雲臿(cha)渠」、「青龍渠」發揮了重要作用。1957年修了洛南大渠以後,而「雲臿渠」「青龍渠」才逐漸失去作用。
(三)磨頭村人物漫話
磨頭村東臨孫洞村,西為古村,南依旗山,北臨洛河。陽陽家言:「有旗有鼓出將軍」。磨頭村南為旗山,站在磨頭村南望,其山形猶如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非常形象逼真,故名旗山;磨頭村西為古村,古村南塬大致為圓形,其塬形猶如一面戰鼓。旗山嘴稍東里許,有筆架山,以其山形如筆架,故名。筆架山以東還有官帽嶺。磨頭村山川地理形勢絕佳,可謂山河壯麗,鍾靈毓秀,英傑人物,輩出其間。
自明清以來,東磨頭村文人輩出,文風頗盛;西磨頭村從軍者多,戎馬拜將,為世人所稱道。
清朝時期:張際庚,東磨頭村人。嘉慶十五年考中庚午(1810年)科舉人,道光二年考中壬午(1822年)恩科進士,在吏部效勞三年,候銓知縣。際泰公一生提倡耕傳家,著有《勸家十要》,並將之上呈給朝廷,深受朝廷賞識,故賜張族兩頂「鐵秀才帽」世代相傳。張際庚一生治學授徒,門生遍布洛西,多以功名顯,以故名揚河洛,為世所尊崇。磨頭張氏一門,父子四人,三個太學生,一個進士及第,由此聲名遠播。 從此,人們稱張際庚家族—磨頭村大門樓張氏支派為「進士張家」。
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四 人物誌 :
「張際庚,字巽五,號三槐,底后里磨頭村人。事親孝,愛兩兄如手足。仲兄染疫皆束手,乃籲天默禱,請減已算,疾尋愈。嘉慶庚午領鄉薦,壬午成進:士。無意進取,設帳講學,善能變化, 氣質平釋,矜躁教人為文主,理法清澈,神氣流通,不拘拘於時格。士之居門下者,-經陶熔,聲價十倍。雅量容:物,鄉望益隆,人恆悅服。卒年五十有五,著有《傳家十要》。」
張庚申,東磨頭村人。耕讀為本,孝友傳家。道光癸卯科武舉,候選守備;張龍驤,東磨頭村人。志趣高曠,學問淵博,著有《暢懷集》。尤精岐黃,活人無算;張霨,「同治時磨頭村(東磨頭村)人。精於地理,未嘗索謝。性至孝,色養兼至,父沒,廬墓一載」;張三元,「磨頭村(東磨頭村)人。性至孝,親沒後,廬墓三年。善堪輿術,言多驗,時人稱之。」以上四人俱為東磨頭「兵部張家」後人,事跡見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四 「人物誌 孝友」等文獻記載。磨頭村庠生、廩生、太學生不可勝計。
民國時期有:王青雲、王清泰,東磨頭村人。廣交天下英雄豪傑,有膽識,善謀略,民國初年,王青雲親自組織底張峪八村聯盟,被推為八村保衛團總,保衛鄉里,抗擊土匪,八村人民,守望相助。王清泰素有威望,做事幹練,故被磨頭村民推為寨首,民國十一年夏五月二十六日,臨汝巨匪王老五率領匪眾突至洛寧,竄擾洛河南岸,東王村、西王村、馬營、方村、南洞、孫洞、孟村、北村等,攻無不破,人民聞風喪膽。王老五匪眾兵臨寨下,準備攻打磨頭寨,在磨頭寨外紮下營盤,發出通牒:限3天,開寨門,奉獻財物!不然雞犬不留!
張鵬舉所撰《御災捍患》功德碑
於是王青雲與寨主王清泰召集村人商議後,一致決定守寨。於是王老五率領三千刀客,圍攻磨頭村,王清雲率領民團,王清泰率領村民協力守御磨頭寨,東寨、中寨、西寨,三寨相互照應,犄角相望,互為支援,奮勇抗擊,一次次擊退匪眾進攻,王老五傷亡慘重,終於打敗王老五匪杆,威名大震。事見洛寧縣民團總辦、涉縣警務長優廩生張鵬舉所撰《御災捍患》功德碑(此碑我在1985年發現,特囑咐村民妥善保管,2003年尚保存完好。)。磨頭寨從此聲名遠揚,時有諺語云:「孫洞寨,白奶奶,刀客來了門開開;磨頭寨,鐵打寨,刀客來撞死得快!」這說的就是孫洞寨,實行的是「不抵抗主義」,開門納匪,引狼入室。磨頭村民眾上下團結,共同禦敵,誓死守寨,與土匪較量,最終取得勝利,為後世人津津樂道,歷來為洛寧人所稱道,世代傳為美談。
彭繼賢,西磨頭村人,民國中期曾任國民革命軍某部團長;彭繼儒,西磨頭村人,曾任聯保處主任;王儼然,東磨頭村人,明德中學畢業,曾任洛寧縣警察局局長,洛寧縣自衛大隊大隊長等。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先驅者,前赴後繼,為了新中國成立,為革命事業建立了卓越功勳,永不磨滅,為後人所銘記。
張興華,西磨頭村人,曾任洛南縣委組織幹事,1947年11月1日中共洛南縣委土改工作隊在中山鎮(今興華)遭遇頑敵襲擊,張興華英勇作戰,光榮犧牲。洛南縣政府為紀念張興華烈士,將中山鎮改名興華鎮。
張世華,西磨頭村人,曾任解放軍55師164團1營指導員,1948年7月在湖北省襄陽縣解放襄陽戰鬥中光榮犧牲。
淮海戰役「特等功臣」、「特等爆破英雄」彭治家
彭治家,西磨頭村人,曾任中原軍區3縱9旅26團3營8連班長,參加淮海戰役,1948年11月15日在安徽省宿縣解放宿縣戰鬥中,捨身炸碉堡,壯烈犧牲,被旅黨委追認為「特等功臣」、「特等爆破英雄」。他的遺物和英勇事跡展覽在江蘇省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館中,供後人緬懷紀念。
趙紅西,東磨頭村人,曾任洛寧縣5區區委委員,1951年為革命光榮犧牲;李三科,西磨頭村人,磨頭村民兵,1947.10月犧牲於西山底;趙法榮,西磨頭村人,磨頭村農會主席。1947.11月犧牲於西山底;趙滿朝,西磨頭村人,磨頭村農會會員。1947.12月犧牲於西山底;席呼來,東磨頭村人,磨頭村農會會員。1947.12月犧牲於西山底。
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彭仲韜
彭仲韜,西磨頭村人,先後參加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曾任八路軍115師7團政委,抗美援朝時任39軍117師志願軍351團政委,117師政治部主任,117師政委,身經百戰,屢立戰功。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1年晉升大校軍銜。歷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39軍政治委員,遼寧省鞍山市市委第一書記、16軍政治委員,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正兵團職等;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二級國旗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撰寫有《烽火春秋》回憶錄。
彭仲韜回憶錄《烽火春秋》
戰鬥英雄張滿朝
張滿朝,東磨頭村人,早年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身經百戰,為民族解放和獨立,戎馬一生,多有勳勞。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獲三等勳章五枚,朝鮮國旗勳章一枚。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傑輩出,勳業卓著。
李瑜如,原名相琳,東磨頭村人,歷任湖北醫科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河南大學醫科、河南大學醫學院教授。在中國解剖學方面,貢獻卓著。他是河南人體解剖學會創始人,曾任該會理事長。1987年3月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委員會給他頒發榮譽證書,稱他:「您獻身科技,歷五十春秋,貢獻殊多,特發此證,以資紀念」。
新鄉師院院長李俊甫
李俊甫,名相傑,字俊甫,東磨頭村人,著名化學家、教育家。早年赴美留學,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獲化學博士學位。歷任河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新鄉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副院長、河南省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理事會顧問、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河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河南省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任。
張世旺,東磨頭村人,河南省平頂山市水文水資源局勘測局工程師,平頂山市湛河區第四屆政協委員。1991年獲得水利部頒發的「為水利事業勤奮工作25年,為國家作出貢獻」的榮譽證書,以及《大禹治水》紀念獎章一枚,1995年平頂山市政府命名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榮獲民革河南省優秀黨員稱號和有突出貢獻的黨員稱號。該年又被中共河南省委評為經濟建設活動中成績顯著的先進個人,並由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頒發「榮譽證書」。1996年又被中共平頂山市委評為雙文明先進黨員。由中共平頂山市委統戰部頒發了榮譽證書。2019年出資兩萬餘元,在磨頭村東南旗山東側修建文昌閣,以昌文運,功德自在人心,世人銘記。
張世庚,名守禮,東磨頭村人,河南大學畢業,膽識過人,有俠烈之風,曾任八路軍某部連長,後從教於開封;張應科,東磨頭村人,曾任河南省焦作市礦務局黨委書記;
張宗顯,東磨頭村人,解放初期曾任底張鄉、興華鄉鄉長;
張克選,東磨頭村人,曾任洛寧縣勞動人事局幹部股股長;趙騰雲,西磨頭村人,曾任洛寧縣縣大隊政委、河南省政府辦公廳主任;彭世欽,西磨頭村人,曾任國家計量總局副局長,國家計量總局機關黨委副書記;彭中節,西磨頭村人,總裝備部重慶辦事處,正師職幹部;彭中制:西磨頭村人,駐國營791廠軍事代表高級工程師;唐天光:西磨頭村人,曾任洛寧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洛寧縣副縣長;張世傑:西磨頭村人,曾任孟津縣常務副縣長;張哲:西磨頭村人,曾任湖北省航務管理局黨委書記;張全銘:西磨頭村人,曾任中國航天工業部航天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彭書成,西磨頭村人,鄭大中文系畢業,曾任上戈鄉黨委書記、中國建設銀行河南省分行洛寧縣支行行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副司令員彭勃
彭勃,西磨頭村人,200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40集團軍軍長。2012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副司令員;2014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201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副司令員;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副司令員。
王文周,東磨頭村人,解放軍某部團職幹部;趙滿卿,東磨頭村人,保送南開大學,歷任天津市塘沽新港區委書記;師松林,東磨頭村人,歷任解放軍某部營長,河南汝陽縣寇店鄉黨委書記,縣紀委副書記、司法局副局長、老幹部局局長等。
(四)磨頭村姓氏淵源
東磨頭村姓氏淵源
據調查考證,明朝時期東磨頭村有李、楊、王、張等家族。由於各個家族家譜大多失傳,家族淵源遷徙,大多不可考究。東磨頭村各個姓氏和家族大多沒有文字記載。
東磨頭村現有張、李、王、趙、羅、劉、韋、楊、師、雷、任、席等12個姓氏。東磨頭村以張氏家族人口為最多,占全村人口的70%。張氏家族兩個支派均有家譜及墓碑、神道碑、墓表等文字記載,來源清楚,歷代世系可考,傳承脈絡,一目了然。東磨頭村張氏家族有兩個支派:
其一:「進士張家」。系出大門樓張氏後裔。明朝末年,十一世洛西公初遷古村,再遷磨頭村中寨,因該族後裔張際庚中過道光壬午恩科進士,故稱該支派張氏家族為「進土張家」。後裔張滿朝,1945年從軍,曾任解放軍連長,身經百戰,屢立戰功,為革命功臣;張文獻,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授予統計師專業技術職稱,曾在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72工程指揮部)任動控質檢部部長等職,正處級。
其二:「兵都張家」。系出德里張氏後裔。因該張氏家族十世張鼎延,明天啟壬戌科進士,清初順治年間,官至兵部右侍郎。故稱該支派張氏家族為「兵都張家」。明末張氏家族遷居金門寨。清初張氏有三個支系自金門川金門寨(今陳吳鄉新寨村)遷磨頭村東疙瘩、中寨、下地居住。後裔張庚申道光癸卯科武舉,候選守備;張龍驤著有《暢懷集》;張霨、張三元俱以孝友著稱;張世庚(守禮)曾任八路軍某部連長;張應科曾任河南省焦作市礦務局黨委書記;張世旺,河南省平頂山市水文水資源局勘測局工程師,平頂山市湛河區第四屆政協委員等。張宗顯,解放初期曾任底張鄉、興華鄉鄉長;張克選,曾任洛寧縣政府勞動人事科科長;張金龍,天津工業大學畢業,研究生學位等。
李氏是明朝後期由西陶峪遷居磨頭,在清代中後期本支李氏家道興隆,人稱「好戶家」,最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鄉紳李振聲最有名。後裔李瑜如歷任湖北醫科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河南大學醫科、河南大學醫學院教授;李俊甫,著名化學家、教育家。歷任河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新鄉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副院長、河南省化學學會理事長。
王氏家族在明朝末年和清朝中期由永寧縣城遷至磨頭,也是磨頭村老戶,為王青雲,王青太、王青儒、王儼然等紳土為其後裔。
另有人數較少的姓氏:羅氏清末民初由孫洞遷至磨頭,也有從楊坡遷來的;師氏是清末年間由寨子遷來的。韋氏、雷氏都是民國年間由外村來的。
解放後,任姓是任長水由興華鄉崇陽遷至磨頭落戶的;由王陽遷回來的幾戶為王袁,王建中、王黑蘭等;因建故縣水庫來的移民,為王維基,王明周等都是故縣河東王氏後裔。
西磨頭村姓氏淵源
明朝時期西磨頭村有彭氏、劉氏、張氏等家族在此居住。西磨頭村現在有彭、張、劉、席、唐、李、趙、王、任、尚、鄭等10多個家族在此居住。以彭、張、劉、席、唐、李等以彭氏、張氏這兩個家族成規模,人數較多。還有劉氏、席氏、唐氏、李氏家族各有數十人。趙、王、任、尚、鄭等家族戶數人數都較少。
彭氏家族約占村總人口的60%,後裔800餘人。彭氏家族有兩支:
一支為小原彭氏後裔。明洪武22年(1389年)彭氏始祖兄弟四人,四祖德冬由山西洪洞縣遷居到皮城(疑即河北省南皮縣皮城),二世、三世在小原村,四世孫彭光宗居永寧縣小原村。明朝中期四世成宗自小原村遷居西磨頭村,後裔600餘人。後裔彭繼賢曾任國民革命軍某部團長;彭繼儒曾任聯保處主任;彭仲韜曾任39軍政治委員,遼寧省鞍山市市委第一書記、16軍政治委員,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彭勃歷任40集團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陸軍副司令員等。
一支彭凹村彭氏後裔。洪武22年(1389年)彭氏始祖兄弟四人,長祖德春由山西洪洞縣遷徙到宜陽縣汪汴村,六世祖士寅於明武宗正德年間(約1525年前後)由宜陽縣汪汴村遷徙到永寧縣彭凹村。十四世祖登仕郎錦文於清朝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約1735年前後)由彭凹村遷居到西磨頭村。後裔200餘人。後裔彭治家在淮海戰役壯烈犧牲,被旅黨委追認為「特等功臣」、「特等爆破英雄」;彭世欽曾任國家計量總局副局長,國家計量總局機關黨委副書記;彭中節曾任總裝備部重慶辦事處,正師職幹部;彭中制曾任駐國營791廠軍事代表高級工程師等。
西磨頭張氏家族相傳明朝末年從陝縣遷入,後裔300餘人。後裔張興華曾任洛南縣委組織幹事,張世華曾任解放軍55師164團1營指導員,張氏兄弟都在解放戰爭時期為革命光榮犧牲;張哲曾任湖北省航務管理局黨委書記;張全銘曾任中國航天工業部航天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
西磨頭村還有一支張氏,清朝時從禮村遷居西磨頭村,本支為德里張氏大門後裔,人數較少。後裔張世傑曾任孟津縣常務副縣長。
(五)文化古蹟
張氏家廟
磨頭村張氏家廟有二:一為「兵部張家」張氏家廟,一為「進士張家」張氏家廟。
張氏家廟:為「兵部張家」張氏家廟,在磨頭村中寨北側,村人稱之為「官院子」。張氏家廟坐北向南,有大門一座,面朝東,東廂房、西廂房、正殿各三間。清代光緒年間,「兵部張家」張氏後裔購買李家老宅,改建修繕後,作為張氏家廟。民國時期為底張區(鄉)公所及局子所在地。抗戰時期,1938年底為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所在地。1938年中共洛寧中心縣委、洛寧地委,1945年洛南抗日辦事處及1948年洛南縣政府所在地均設在這裡。解放後,土改時,被磨頭村農會分為村民居住。
「兵部張家」張氏家廟
「兵部張家」張氏家廟大門
「兵部張家」張氏家廟
張氏家廟:為「進士張家」張氏家廟,在磨頭村中寨北側。張氏家廟坐西向東,有五間房舍、有院牆、大門。清代光緒年間,「進士張家」張氏後裔修建,作為張氏家廟。解放後,張氏家廟分為村民住宅。
明唐山縣知縣張講墓
唐山縣知縣張講墓
唐山縣知縣張講墓,在磨頭村東張氏祖塋。張講,明泰昌歲貢,授官北直隸唐山縣知縣,多惠政,崇禎十二年卒,葬此立塋。
唐山縣知縣張講墓碑陰
明崇禎十五年歲次壬午十二月初七日樹碑於墓前。張講墓碑文由賜進士第、征仕郎、南京吏部驗封司郎中、前兵科都給事中張鼎延撰文,光祿寺署丞張誥撰額,京衛經歷張詔書丹。現存殘碑為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刻。後裔十餘世葬此,稱「張家大墳」。清道光癸卯科武舉張庚申墓也在「張家大墳」內。
清進士張際庚墓:
進士張際庚墓,在磨頭村南塋。張際庚,清道光壬午恩科進士,候銓知縣。
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老夫子神道碑
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老夫子神道碑
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老夫子神道碑
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老夫子神道碑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磨頭村東南四里許旗山東側(背後),有亭有碑。2019年5月歲在己亥孟夏,磨頭村「兵部張家」張氏二十世孫張世旺(號旭陽)修建,以昌文運。
其碑陽為:「文光普照」,「高閣端嚴沐九天雨露,崇台鎮肅瞻萬象光輝。」
念茲在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錄張氏先哲橫渠先生張載遺訓,洛寧德里張族仲文公廿代傳人張旭陽書辭。
歲在己亥孟夏下浣立石。
碑陰為洛寧縣委常委、武裝部政委徐文治撰寫碑文。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關學派的創始人,世稱「橫渠先生」。叔父旭陽公引用張氏先賢張載這四句亘古不衰的家訓,對後世影響久遠,意在告誡磨頭村人及張氏後裔,重視教育,培養人才,重德育才,讓後人立志高遠,傳承忠孝家風,報效祖國,為國增光,為後世子孫造福。
磨頭村廟宇
東磨頭村有:老君廟、火神廟、牛王廟、山神廟四座古廟。老君廟,建築雄偉,每年二月十五有廟會,廟會期間,請有戲班,唱戲三天,以此助興。
西磨頭村有龍王廟、關帝廟、奶奶廟三座,其中奶奶廟規模較大,建築宏偉,有正殿、卷棚。每年春季有廟會,廟會期間,請有戲班,唱戲三天,熱鬧非凡。
抗日戰爭時期,磨頭村為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所在地,校址就設在東磨頭村「兵部張家」張氏家廟。
抗日戰爭時期,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設在東磨頭村「兵部張家」張氏家廟。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已成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1938年當時黨組織以洛寧縣中為陣地開展的轟轟烈烈抗日教國活動,被洛寧縣長陳典謨為首的國民黨縣政府所解散,抗日教亡工作轉入了農村。
《洛寧縣誌 大事記》記載:「1938年10月,中共豫西特委在三鄉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洛寧中心縣委,轄洛寧、宜陽、新安、澠池4縣。韓達生任書記,邵文傑、曲乃生、賀崇升、張劍石任委員。12月洛寧中心縣委改為洛寧地委。」
《洛寧縣誌 大事記》記載:「1938年11月,中共黨組織在磨頭村籌建私立現代中學分校。」
1938年11月,中共洛寧地委通過王子珍與開封現代中學校長張了且的關係,在洛寧西南東磨頭村(當時叫磨頭鎮)成立了豫西第一所「抗日救國中學」,即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王子珍為校長,原洛寧縣中多數的教師還在這裡任教,如張守禮(東磨頭村人,河南大學畢業。)、韓達生、曲乃生、賀崇升、周運升等。他們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實際是地下黨員,利用教學期間,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政策及救國方針,在農村積極開展工作。當時,李俊甫博士(東磨頭人)也從開封回來,洛陽八中校長周筱沛住在李俊甫家,也都在現代中學教課。
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辦公地點在東磨頭村張家家廟內,當時叫官院子,就是現在張延卿家住宅。學生們教室在東磨頭村老君廟的卷棚下和戲樓上(現在張孝武、張治民院內),學校雖然簡陋,但學生很快就招收了一百多名,現代中學洛寧分校的學生大部分還是原縣中被開除的學生,如彭超千(彭仲韜)、王宏博、馬鴻傑、張學禮、曲鳴亞、賈景堂、張世傑(張希周)等,還有許多四面八方的青年學生也都慕名而來,如良泉溝的杜永勝(杜興中),王陽劉劍英,曲陽村曲書凡曲大偶,中高村李洪潮、李富中,本村的劉生輝、張滿周、王心銘、張守府、彭世欽、張希周等。
1939年1月的,國民黨縣長陳典漠帶領洛寧縣政警隊長張志英等數十人來到磨頭鎮,下令現代中學分校停辦,在國民黨當局的蓄意破壞下,現代中學分校被迫停辦。
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這座抗日中學雖說它只存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但她播下的紅色火種卻如燎原之勢蓬勃發展,當地群眾的抗日激情普遍高漲,學生中不少人紛紛向黨組織靠攏,在革命鬥爭中成長起來。
這座抗日中學培養的許多學生,後來成為洛寧黨組織的骨幹力量,許多都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中堅力量,有的還成為八路軍、解放軍優秀將領,如西磨頭彭仲韜曾任八路軍115師7團政委,117師政委39軍政治委員,16軍政治委員,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西磨頭彭世欽曾任國家計量總局副局長、國家計量總局機關黨委副書記;西磨頭張世傑曾任孟津縣縣長;廟溝馬子明曾任洛寧縣委書記、鶴壁市市長;良泉溝杜永勝(杜興中)曾任總後勤部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副院長;王陽劉劍英(劉榮亞)曾任西安市57654部隊副政委;東磨頭王文周曾任解放軍某部團職幹部;中高村李洪潮曾任湖北省黃石市武裝部政委;縫衣口李仁民曾任河南省地質局副局長;曲陽曲書城曾任洛南縣縣長、杞縣縣長、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處處長、中央司法部教育司負責人;東王村賈景堂曾任洛寧縣副縣長等一大批革命骨幹精英,他們都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洛寧中心縣委和洛寧地委所在地就設在磨頭村中寨「兵部張家」張氏家廟。
1938年底中共洛寧中心縣委,後為洛寧地委,1945年洛南抗日辦事處(即洛南縣政府),1948年洛南縣政府也都設在磨頭村中寨「兵部張家」張氏家廟。
《洛寧縣誌 大事記》記載:「1938年10月,中共豫西特委在三鄉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洛寧中心縣委,轄洛寧、宜陽、新安、澠池4縣。韓達生任書記,邵文傑、曲乃生、賀崇升、張劍石任委員。12月洛寧中心縣委改為洛寧地委。」
《洛寧縣誌 大事記》記載:「1938年11月,中共黨組織在磨頭村籌建私立現代中學分校。」
1938年底洛寧地下黨組織在磨頭村建立磨頭黨支部,有兩個黨支部小組,負責人一為彭仲韜,一為彭世欽,都是地下活動,單線聯繫,秘密發展黨員,開展活動。
1938年12月洛寧中心縣委改為洛寧地委,轄洛寧、宜陽、新安、澠池四個縣,韓達生任書記,邵文傑、曲乃生、賀崇升分別任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部長,張劍石為委員。
1938 年底,中共洛寧黨組織完全轉入農村工作,洛寧地委駐紮在東磨頭村(當時叫磨頭鎮)張氏家廟,即張家官院子。中共洛寧黨組織以「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為陣地開展革命宣傳活動。中共洛寧黨組織一面在學生中宣傳「抗日救國」思想,一面到農村去發動農民搞「減租減息」,反壓迫、反貪污鬥爭。由韓達生主持在磨頭召開了一次「洛寧地委磨頭會議」,會議決定建立長水、底張、西王村、城村、上窯五個區委;又派二十多名先進青年到敵後抗日根據地學習和工作,並派彭超千(彭仲韜)、孫俊聲、孫宇潔、王國保等二十多名黨員到孫殿英的冀察游擊隊司令部軍政幹部教導大隊學習。這段時間,洛寧地委一直在這一帶農村開闢工作。
《洛寧縣誌 大事記》記載:「1939年4月中共黨組織在曲陽村開會建立新的洛寧縣委,馬子明任書記,新設底張、磨頭、張凹、西王村、長水、王范、城村、上戈8個區分委。」
1939年4月磨頭村為磨頭區分委所在地。
在解放戰爭時期,洛南抗日辦事處和洛南縣政府所在地就設在磨頭村中寨「兵部張家」張氏家廟。
1945年洛南抗日辦事處(即洛南縣政府)及1948年洛南縣政府就駐紮在磨頭村。
1948年6月洛南縣獨立大隊在洛河北一帶遭到國民黨縣大隊支隊長王化中武裝的襲擊。洛南縣縣長曲書城就是在磨頭村謀劃指揮小街戰鬥。曲書城派出一連武裝渡過洛河,消滅了國民黨洛寧縣政府的縣大隊支隊長王化中的武裝力量,支隊長王化中被打死,打死匪徒數十人,全部繳獲了他們的武器裝備,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洛寧縣長王子民的囂張氣焰,王子民狼狽而逃。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