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科技觀察】一頭扎進東南亞市場的長城汽車再次提速。
近日,長城汽車計劃在馬來西亞進行長城哈弗等車型組裝和製造,長城汽車在馬來西亞如何出手這張牌,成為汽車圈關注的熱點
結合長城汽車今年將哈弗H6 HEV、歐拉好貓、坦克500等多款車型陸續帶入菲律賓、越南、新加坡市場的動作,長城汽車已完成在東協八個國家市場的全面且深入的布局。
而隨著長城馬來西亞「製造」產線的逐步落地,其在東協地區下的一盤大棋已然初見端倪,更是推動起東協汽車市場朝著更加熱鬧的方向發展。
長城在馬來西亞2028年產能2萬輛
根據外媒報道顯示,長城汽車馬來西亞銷售公司(GWM Malaysia)與EP Manufacturing Berhad(EPMB)旗下子公司PEPS-JV(馬六甲)已簽署備忘錄,計劃在馬來西亞本地進行長城哈弗等車型的組裝和製造。
備忘錄的關鍵部分包括在未來三個月內推進雙方合作以達成最終協議,以及EPMB公司將負責製造長城汽車的特定車型。
據悉,該合作將在馬來西亞組裝長城汽車旗下眾多熱門車型,包括長城SUV、皮卡和電動汽車等,同時支持本地汽車組裝。此舉既符合馬來西亞政府對於汽車產業發展的長期願景,也有助於長城汽車方面進一步深挖東協市場。
如果雙方的合作協議最終成功實施,那麼EPMB公司將從2024年開始,逐年增加長城汽車在馬六甲工廠的產量,預計目標是在2028年達到2萬輛。
長城汽車馬來西亞董事總經理Mike Cui表示,這是長城汽車在東協地區的首個CKD項目(CKD項目是以全散件形式作為進口整車車型的一種專有名詞術語,在當地生產的零部件以較低的關稅和較低的工資,利用當地勞動力組裝成整車,並以較低零售價出售),將在長城汽車全球生產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
在長城汽車已經進入東協主要汽車市場的背景下,這一合作有望進一步加強長城在東協地區的市場占有率,並為當地消費者提供全面的銷售、售後服務和基礎設施網絡。
當然,僅聚焦在馬來西亞市場來看,當地汽車市場有望給長城汽車的海外布局帶來增量。
數據顯示,2023年馬來西亞汽車行業的總銷量有望達到75萬輛,同比增長4%,超過了馬來西亞汽車協會此前預測的72.5萬輛。
長城汽車東協地區喜憂參半
隨著長城汽車在東協地區顯現出日益強大的「獠牙」,東協汽車市場的競爭環境已然明晰:
未來幾年內,傳統歐美、日韓車企巨頭將在這裡與長城、比亞迪、奇瑞等中國車企掰手腕,加上還有特斯拉的入局,市場競爭環境註定一片紅海。
在此背景下,長城汽車相比於競爭對手們的優勢和劣勢同樣明顯,這也給其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埋下了一些不確定性。
整體來看,長城汽車等中國車企普遍擁有著強大的價格優勢,特別是當長城加速推動東南亞本地製造的進程,其產品價格競爭力將更具優勢,哈弗H6 HEV、歐拉好貓、坦克500等熱門車型的產品力也值得期待。
再加上,目前長城已經在東南亞主要市場都建立了銷售網絡,良好的製造+市場布局有助於他更好地占領市場。
不過,這樣的一種綜合實力並不能讓長城汽車高枕無憂。
比如在本地製造層面,這段時間以來,全球新能源王者特斯拉不斷加緊東南亞布局,在東南亞建設新工廠的傳言甚囂塵上。一旦特斯拉把亞洲的重點轉移到東南亞,中國車企的優勢格局或將不明顯。
特斯拉之外,中國車企早已在東南亞掀起建廠熱潮。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除長城汽車外,上汽集團、比亞迪的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都已確定在泰國建設生產基地。此外,奇瑞、哪吒、江淮等品牌以KD工廠(散件組裝,汽車廠商將整車拆成半散裝或散裝方式,出口到屬地國家,在屬地國家開設工廠進行組裝)或組裝等方式,也已進入泰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目前長城汽車在東南亞現有汽車銷量和市場占有率並不高,其試圖提速布局到底能搶占多少市場份額還是未知數。
長城汽車在東協地區的市場擴張、本地製造布局顯然並非個例,而是全球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共性。在這種共性當中,長城汽車雖擁有著獨特的產品、供應鏈優勢,但與中國和全球頭部車企巨頭相比,他的優勢並不明顯,想要在東協市場獲得突圍的話,仍需克服諸多困難和挑戰。
好消息是,據Canalys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東協整體汽車市場將進入高速發展期,東協多個國家已持續出台針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的投放力度。疊加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以及RCEP等利好因素,都會推動中國汽車產品尤其是新能源產品在東南亞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預計到2025年,中國汽車產品在東南亞區域的滲透率將由2022年的2.6%快速提升至12.8%。
在此過程中,中國品牌的優勢在於已經走進東南亞純電動車領域的第一梯隊,但東南亞純電汽車未來競爭的不確定性還有很多,市場體量也尚待發掘。
除此以外,中國品牌在東南亞市場的傳統燃油車優勢並不明朗,這對中國新能源車品牌而言,或許建立信任的周期更長。畢竟缺少燃油車時代的品牌積澱。
長城汽車打開馬來西亞市場的大門值得期待,但如何構建良好的網絡渠道、用戶體驗和品牌認知,考量著團隊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