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鮮為人知的往事:身為左翼文學領袖,卻被左派圍攻

2022-05-25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魯迅鮮為人知的往事:身為左翼文學領袖,卻被左派圍攻

1927年,魯迅先生從北平搬到了上海,他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十年時光。

這十年間,魯迅先生不再做什麼教育部的小公務員,也基本不再教書,他以稿費為主要收入來源,是當時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後人計算,他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在四五百塊銀元左右,魯迅喜愛買書,每月還要固定寄100塊銀元給母親和原配朱安,時不時還要救濟生活窘迫的進步青年,所以生活遠談不上富裕。為了節省開支,魯迅先生抽煙只能選些便宜的牌子,這無疑導致了他肺病的加重。在上海的日子裡,魯迅先生以文字為武器,化身為一名橫衝直撞的戰將,他一往無前地向前衝鋒,一頭扎進無邊的泥濘。不停有箭支從前後襲來,所有人都與他戰鬥,他也與所有人戰鬥。

簡而言之,右派覺得他水平不行,左派覺得他立場不夠堅定。

水平問題見仁見智,嬉笑怒罵皆可應對。從美國留學回來的梁實秋和魯迅爆發了一系列著名的論戰,梁實秋認為魯迅的翻譯水準實在是太差。兩人都是一代文豪,吵到後面難免有些意氣之爭,魯迅的筆戰功力妙到毫巔,梁實秋完全無法抵擋,他形容梁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篇文章讀來令人暢快淋漓,至今發人深省,形容的又豈獨是一個梁呢?

被質疑立場不夠堅定就難以解釋了,我們今天當然知道,毛主席說魯迅先生不僅僅是一名偉大的作家,也是偉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同時還是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可是放在當時的情境下,究竟什麼叫立場堅定?是每日高喊幾句口號,還是乾脆剝開肚子看看究竟有幾碗粉?畢竟真理是相對的,權力是絕對的,而只有絕對的權力才能裁決立場是否堅定。

激進的作家們以魯迅小說中著名的人物阿Q為例子,說魯迅已經老了,像個老頭子一樣,他的作品也已經過時了,不代表五四運動以來文藝創作的先進性,中國的農民形象怎麼會是這樣愚蠢蒙昧的呢?

談到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阿Q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魯迅筆下的阿Q,看到村裡老爺姓趙,便歡天喜地地到處宣揚自己也姓趙;魯迅筆下的阿Q,對強者諂媚搖尾,對同自己一樣的弱者則兇狠鄙夷;魯迅筆下的阿Q,躺在殘破的土谷祠里做著大夢,幻想怎麼獲得地主的各種財產、寧氏大床,以及怎麼跟村裡的女人睡覺。外面的晚霞紅焰焰的,照著他熟睡中張開的大嘴。毫無疑問,阿Q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人物形象之一,魯迅用他來諷刺了所謂「革命」後的種種亂象,直到今天我們望向四周,周圍人身上包括自己在內,似乎或多或少都帶有阿Q的影子。可是你寫得越鮮明,越容易被人斷章取義而當做攻擊你的武器,他們進而質問魯迅的創作究竟是為文學而革命,還是為革命而文學?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大概是堅決服從指令的「士兵」。

對魯迅尖銳地批評越來越多,言語也越來越重,甚至有文章攻擊他是布爾喬亞的代言人,屬於有閒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來說是一個最惡的煽動家。最激烈的批評來自於郭沫若,他說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諦」。

相比於應對梁實秋時的遊刃有餘,面對上述批判時魯迅則顯得有些痛心疾首。魯迅自認為是左派,可是對他傷害最深的也是左派。在魯迅生命的最後幾年,他不止一次對友人述說著被圍攻的苦悶,「這一個名稱,是和我在同一營壘里的青年戰友,換掉姓名掛在暗箭上射給我的。」「倘若有同一營壘中人,化了妝從背後給我一刀......為了防後方,我就得橫站,不能正對敵人,而且瞻前顧後,格外費力。」「敵人不足懼,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軍中的從背後來的暗箭;受傷之後,同一營壘中的快意的笑臉。因此,倘受了傷,就得躲入深林,自己舐干,紮好,給誰也不知道。」

好在時局的發展使魯迅擺脫了被圍攻的困境。

當時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受蘇共高層權力鬥爭的影響,左傾思潮嚴重,黨的創始人陳獨秀被史達林認為其需承擔大革命失敗的全部責任,最終被開除出黨。蘇共高層的鬥爭也波及到正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中國學員,大批持有不同意見的學員被強行開除出黨,要麼被隔離審查要麼被驅除回國。(中共一大最年輕的代表劉仁靜恰好正在中山大學學習,他自稱在回國途中於土耳其見過托洛斯基,從此以托洛斯基的秘書自居,有趣的是,由於性格太高調,國內的托派也不接受他)。工人出身的向忠發受到蘇聯的賞識,一躍成為黨的總書記,日後他被捕後說自己只不過是個擺設,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時實際主持中央工作是的李立三。

外面的白色恐怖日益殘酷,黨內的紛爭也愈演愈烈,李立三急需要一個有巨大社會聲望的人來為極左的政策做宣傳,最好的人選當然是魯迅。1929年11月,李立三找到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吳黎平,指示,「一、文化工作者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自己內部不應該爭吵不休;二、我們有的同志攻擊魯迅是不對的,要尊重魯迅,團結在魯迅的旗幟下。」

李立三下令要求左派作家們要尊重魯迅,並且希望魯迅做左聯的領袖人物,正在被圍攻中的魯迅居然成了名義上的「領導」,還得到了最高領導的背書,人生的大起大落可謂刺激,普通人的起落也許只在「大人物」的一念之間。

當初圍攻過他的人又只好上門道歉。至於被當做批判武器的阿Q,自然就無需魯迅解釋了,有人主動會幫他解釋——阿Q和阿Q精神要分開看,阿Q是落後農民的典型,不是一般農民的典型,阿Q精神要反思。

就此魯迅成為左聯名義上的領袖(之所以說名義上的,是因為左聯奉王明之令解散時,魯迅十分反對,然而並沒有用),隨後李立三親自約見魯迅,希望魯迅能公開支持他的立三路線,所謂立三路線,是指革命可以在一省或者數省首先獲得成功,李立三盲目推行的左傾政策給我國的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各蘇區的紅軍貿然向聚集敵人重兵的大城市,付出了巨大而無謂的犧牲。

面對極左的激進政策,魯迅沒有給領導面子,他拒絕了。

本文作者:楚惜刀,「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e439e14761006f4506b4ddeedbf8c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