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去接受教育,逃離現狀,找到你自己的信仰

2020-06-15     知識圈app

原標題:去吧,去接受教育,逃離現狀,找到你自己的信仰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塔拉·韋斯特弗(Tara·Westover)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這是一部新人處女作,卻連續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多周,也正因為此,本書作者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比爾·蓋茨這樣推薦它:

「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那麼,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能讓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作者: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

譯者:任愛紅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9年

故事聽起來很簡單,一個在十七歲之前從未踏進教室的女孩,卻通過自學考取了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後又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乍一看,不過是一個稀鬆平常的女性勵志故事,但作者想給我們展示的絕不止於此。讓你無法想像的是,這個女孩是在怎樣一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她在十七歲前都經歷了什麼,以及她又是以怎樣通過教育完成自我救贖的。

在美國的巴克峰山區,有這樣一個家庭:父親是偏執躁鬱的摩門教教徒,母親順從隱忍。七個孩子在家裡出生,其中四個沒有出生證明。他們不上學、不就醫,就像塔拉在書里所寫到的:

「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像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17歲之前,塔拉都被困在這座山里。

隨著塔拉進入青春期,家庭里主張的不容置疑的聲音開始在她心中動搖。哥哥肖恩以把她的頭按進馬桶為樂,父親不顧她的安危,一次次把她推向廢料廠的軋鋼剪刀,母親卻對這一切熟視無睹。

她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這樣的家庭,已經成了圍困她的牢籠。

幸運的是,她在怯懦、自我懷疑中找到了一絲光亮:熱愛音樂和學習的哥哥泰勒,不顧父親的威脅獨自離家踏上求學之路。在這一榜樣的鼓勵下,塔拉也努力自學通過考試,去了楊百翰大學。

剛進入大學的塔拉,過的並不輕鬆,她想融入新的生活,卻不知道怎麼融入,在看待事物時,仍然不自覺地採用父親一直灌輸給她的觀點。

她想改變這種現狀,拚命抓住大學裡一切學習的機會,憑藉毅力和信念,她完成了大學裡的所有課業,並爭取到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

這個轉變的過程,對塔拉來說並不容易。一邊是深不見底的過去,另一邊是不可預知的未來,她卻在這一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這是接受教育給她的力量。

塔拉在接受《福布斯雜誌》訪談時這樣理解教育: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教育應該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

17歲之前,塔拉一直被父親的「上學就是對信仰的背叛」的觀念牢牢禁錮住,她們一家對學校充滿敵意,對乾淨整潔的生活嗤之以鼻,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直到上了大學,她才發現有那麼多的思想「和而不同」,她才知道原來摩門教義可以不被「奉為圭臬」,她才明白,小時候母親遭遇車禍後出現的「浣熊眼」根本不是父親所說的「完全能夠自愈」。

是的,塔拉通過教育重塑了認知,以更多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與此同時,她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以及自己與家庭、親人之間的關係。

在書的結尾,塔拉仍在尋求與家人的和解。因為教育,她和家人的關係迅速惡化。但也正因為教育,她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去思考家人的所作所為,去理解他們,最終她的靈魂也得以救贖,擺脫了困擾已久的負罪感。

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出自《聖經·詩篇》,它本身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逃離」,另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這本書中的塔拉,也正是逃離了故鄉的山峰,像飛鳥一樣去尋求教育,最終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山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dzLt3IBfGB4SiUwMO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