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不好好說話:你問我,我怎麼知道?

2020-05-13   爸媽精讀

原標題:中國式不好好說話:你問我,我怎麼知道?

作者:滄海(爸媽進化論主筆)

4月23日,央視網《人物》欄目發起一次關於 「不好好說話」實錄活動,徵集「家人對你說過哪些讓你受傷的話」,一個晚上便收到了近600份、總字數超過10萬字的反饋,火爆程度令人乍舌。

你瞎呀;

你問我,我怎麼知道?

除了吃飯,你還會幹什麼?

你聽不懂人話嗎?

……

明明可以溫和講述,卻總是反問,明明是關心,說出來的卻是責備——不好好說話,成了許多中國家庭的日常頑疾。

從「正話反說」到習慣否定和貶損,甚至挖苦和諷刺,所謂「刀子嘴,豆腐心」,殊不知,這樣的說話方式,給孩子帶來的是深深的傷痛,「感覺心臟被狠狠戳了一刀」,「我永遠都忘不掉」。

這種「中國式不好好說話」不僅影響到孩子一生的脾氣性格,循環反覆,甚至給成為整個家庭幾代人的悲劇。

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有時候太把孩子當成「孩子」,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所以,也沒有意識到不好好說話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叔本華說,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

好好說話,體現的是對人最基本的尊重。

蹲下來說話

杭州西溪濕地每年會舉辦花朝節。我們家住在景區邊上,花朝節期間,我們經常推著嬰兒車陪他去散步。

黃金菊、鼠尾草、虞美人……觀光道路兩旁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直到我偶然蹲下來繫鞋帶的時候,我才突然發現,寶寶躺在嬰兒車裡,根本看不到道路兩旁的還草,在他的視野里,只能看見灰濛濛的天空。

那次事件給我帶來很大的觸動:因為角度不同,孩子能看見的並不一定就是我們眼中的世界。

所以,和孩子說話前,記得要蹲下來,才能方便我們用孩子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去理解和感受,我們也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孩子喜怒哀樂。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家長們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威廉王子就曾多次被媒體拍到,他蹲下來與兒子講話的畫面。

知名心理專家楊謹有本書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書本從心理方面娓娓道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由的思想,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認識孩子的行為。

書中倡議各位家長們:不妨蹲下來,放下父母權威的架子,給予孩子愛、自由和平等,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你身邊的「小大人」。

面對孩子,蹲下來說話,是最優雅的姿態,讓孩子感受到了一種被平等對待的尊重,和一種被理解認同的自信。

抱起來傾聽

前幾天,在朋友圈裡看見一個二胎家庭中常見的「爭寵和撒嬌」的故事。

因為和妹妹爭奪心愛的玩具,媽媽批評姐姐「不懂事」,「凡是應該讓著妹妹」,姐姐開始悶悶不樂。

等到夜深爸爸回來,姐姐向爸爸哭訴媽媽的嚴厲和偏心,然而,爸爸卻沒有在意。最後,內心崩潰的姐姐在視頻中嚎啕大哭。「直到睡夢中都還在抽泣」。

打開視頻的瞬間,我十分心疼姐姐,在她媽媽看來,她比妹妹一歲,但她也不過才四歲,在受到媽媽不公正的待遇後,她忍著傷心終於等到爸爸,她的哭訴只不過希望爸爸的理解和安慰,然而,爸爸卻沒有回應。

我想,彼時彼刻,她的內心一定很無助,因為她的叫喊,沒有人聽見。

《正面管教》書中提到,對孩子的管教要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

第一條標準就是和善與堅定並存。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是尊重孩子,比如「我看得出來你很失望。」

如果我是孩子的媽媽,我想我會抱起她,傾聽孩子的委屈和失望,並向孩子道歉,哪怕只有十秒鐘。當然,更不忍心把孩子傷心和狼狽的模樣放在朋友圈讓別人圍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抱起來傾聽,可以心與心的距離更接近,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最大程度地與孩子達到「共情」,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面對面交流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的節目麼,從第一期開始,爸爸林志穎和孩子kimi在互動中就圈粉無數。

大家公認林志穎是「最懂孩子的爸爸」,不僅因為每次和Kimi說話都會蹲下來,而且很多kimi提出的在我們看來是「很幼稚」的問題,他都會非常認真地對待,充滿耐心地一一作答。

林志穎還曾在微博中分享自己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不論是接kimi放學的途中,還是每天晚上臨睡前,他經常和kimi聊天,問他「今天學習了什麼?午餐好吃嗎?跟同學相處的如何?」

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孩子方方面面的生活。

他曾感慨:「孩子們不僅僅是關懷與陪伴,做父母的更要多與孩子溝通與交流,才能傾聽到孩子們內心真正的聲音。」

不得不說,Kimi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乖巧可愛、天真活潑的模樣,和爸爸林志穎的悉心呵護有著很大的關係。

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理論:大多數人是通過觀察其他人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行動準則。

也許,身為父母,在原生家庭里也沒有被好好善待,沒有被好好說話。

因為潛移默化,「一個人不好好說話」會變成「一家人不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態度,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好好說話,告別語言暴力,讓社會成為正循環,讓每一個孩子都被愛滋養。

作者簡介:滄海,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文寫作營學員,世界500強企業品牌經理,同時也是一位6歲孩子的寶媽,熱愛生活,喜歡寫作,崇尚理解、尊重和愛,在親子教育的路上,願和天下所有有緣人一起分享愛的故事,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