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超散文丨我家是拆遷戶

2023-12-08     真言貞語

原標題:牛永超散文丨我家是拆遷戶

我家是拆遷戶

文/牛永超

鄭州航空港區被中央審批建制後,老家周圍的多個村莊相繼被規劃、拆遷。於是,我家幾乎所有的親戚都成了拆遷戶。

一提到拆遷戶,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一夜之間就坐擁幾套住房」的暴發戶。然而,那些靠運氣快速致富的人們,對於如何最大化地發揮金錢的價值,以及在因拆遷而引發的連帶問題面前,卻顯得無知和麻木。

說實話,自從我家被拆遷後,我每年回老家的次數和逗留的時間都很有限。倒不單單是由於狹窄的臨時安置房給居住帶來了不便,更是因為它不再是我記憶中的故土了。對於它的現狀,我甚至感到陌生而不能適應。

1.新樓沒有金錢的吸引力大

春節期間,我去看望姑母。她家在頭年秋季已搬進了新樓。在姑姑家,看著房間裡嶄新的陳設布局,我不免感嘆:不知父母何時能住上新樓。

「要不是上面通知,選了新房即使不住也不再發給住房補貼了,估計有好多戶寧可在外面租房住。」姑父如是說。這讓我感到疑惑:還有不想住新房的?

原來,按照規定,如果新樓房沒有分到手,舊房子已經被拆掉的,政府每年給每人有住房補貼。承諾三年搬進新樓的,一旦超出期限,人均住房補貼翻倍發放。一家人租住一套房子,扣除房租,一年光住房補貼能剩餘一兩萬。因而,在不少人看來,只要有地方住,管它啥時搬新樓呢!

姑父他們村至今有十幾戶人家住在老村裡。原因是嫌政府給的賠償金太少,認為自己的房子更值錢。政府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就住在老房子裡不走。反正村子已經被規劃了,搬家是遲早的事兒。公家派人分頭給各家做工作,答應了這家,那家聽說後又提出新條件,結果他們成了抱團的「釘子戶」。

我們村是在2014年底被拆掉的。由於新樓還沒有著落,全村人都住在臨時安置房裡。五六個村莊集中在一起,成了鄉間的「棚戶區」。如今,五六年過去了,大家對於何時上樓並不關注。據說也是因為有住房補貼在發著。

2.沒有了耕地,閒散人口設賭局

耕地被徵用後,村裡出現了不少閒人。一類是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年輕時沒少在莊稼地里流汗出力。現如今,子女已經成家,自己也處於喪失勞動能力的邊緣。過去有耕地,既不能讓地荒著,也不願被他人恥笑是懶漢。這下正好有了不種地的藉口:不是我不想種地,現在是無地可種!另一類是原本靠出力養家的年輕人。有錢了,誰還願意每天出一身臭汗?

於是,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支起了牌場。剛開始,玩紙牌,下象棋,或者偶爾搓幾桌麻將,也不失為一種生活樂趣。天長日久,就感到這種玩法不夠刺激。何況每人手裡都有幾個錢?暗地裡設賭局的事兒就時常發生。有人為此輸掉了不少,惹得婦女們和男人爭吵不休。

春節前,我的一個親戚就因為和朋友坐在一起打牌,被關進拘留所住了一周,還被罰了款。據說年前一進入臘月,老家那裡大力抓賭,凡幾個人坐在一起玩牌,身上的現金加在一起超過二百元的,就被視作聚眾賭博,要拘留罰款。一時間,人們收斂了不少。然而,現在時興電子支付,這種做法真能剎住賭博的風氣嗎?

3.人口迅速增加,都是房子惹的「禍」

去年暑假,我和兒子回老家,村裡有不少嬸子大娘問我有幾個孩子。大家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規勸:「一個孩子太單啦。現在又不限制生育,趁年輕趕緊再要一個。」我笑道:「城裡也只是允許生倆,沒有完全放開。」他們卻說:「在鄉下,沒人管你!」接著,就有人告訴我村支書的兩個兒媳婦比著生,一家三個,現在老大媳婦又懷孕了。

和父親閒聊時,我問他農村是否不再抓計劃生育了。他說:「就這幾年的工夫,村裡人口增加了不少,都是房子惹的。」

我了解到一個村裡的「土政策」:在上樓之前,各家如果有新增人口,將按原來規定的人均住房面積給新增人口分房。於是,不少年輕媳婦就接二連三地生孩子,反正罰得沒有分得多。

房子還帶來了早婚問題。不到二十歲就結婚的,以前只在新聞里當新鮮事兒來看,現在身邊見慣不怪。舅舅村裡有一對年輕人,才十七歲,正在讀中專。因為兩人談戀愛,在第三年實習時,雙方家長一商量,反正早晚是一家人,不如趁早把婚事辦了,還能多分一套房。

在農村,只要舉行了婚禮,就被視作已婚,沒有人核實是否領了結婚證。況且,即使父母沒有結婚證,新生兒仍然可以入戶口,享受正常的公民待遇。於是,就在這三四年,當地的人口猛增。據說,不少在鄭州市區買不起房子的人,把眼光投向了港區,那裡的房價也隨之大漲了。

4.光棍漢被騙了婚

房子拆遷後,村裡的光棍漢大多娶到了媳婦。這應該說是拆遷帶給他們的福利。但是,聽村人說,也有的光棍漢被騙了婚,錢花光了,人家就「拍屁股走人」。

例如,我的一個本家叔叔,算起來娶過三個媳婦,但現在六十多歲了,仍舊孤身一人。他的最後一個媳婦,就是在村子拆遷後過來的。聽說她是喪偶,有一兒一女,比男的小五六歲。過來後,先是讓供她的女兒上大學,後來又給她的兒子結婚出彩禮,等男方手頭的錢花光了,女的就住在兒子家以幫助帶孩子為由不再回來,但又不讓男的一同過去。因為兩人沒領結婚證,日子一長,婚事也就不了了之。

5.臨時安置區,生活環境令人堪憂

臨時安置房,牆體很薄,房頂是金屬板鋪成的,可謂夏暖冬涼。冬天的寒冷尚能抵禦,可夏日的炎熱卻讓人有說不出的煩躁。

一到夏天,各家的空調幾乎是二十四小時嗡嗡響。那些吹不慣空調的老人,脖子上圍著或頭上頂著一條毛巾,手裡搖把扇子,三三兩兩地坐在路邊的房子陰影里。

因為是臨時居住地,村裡很難看到一棵樹。整個住宅區,你能夠找到的植物,就是沒被硬化的地面上長出的野草和各家種在盆子裡的小菜。

居住區里有一個垃圾回收場,各家的生活垃圾都倒在那裡。農村不像城裡的小區那樣收繳物業費,因而垃圾的清運並不及時。有的人為了少走幾步路,不到跟前就倒在地上,導致垃圾堆的占地不斷擴張。夏日,蚊蟲肆意亂飛,垃圾散發著腐敗的氣味。大家對此卻視而不見,連住在周圍的居民也沒人表示反對。

以上這些,是我在短暫的返鄉期間看到或聽到的。也許只是表面現象,但它反映的是一些社會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我想:如果人們因為失去耕地改善了物質條件,但精神領地變得空虛了,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呢!

(寫於2018年5月19日)

【作者簡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鄭人,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副教授。執教20餘年,主攻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偶爾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尋溫暖,在碼字中修身養性,讓心在文字的開合中變得清澈、透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c4052f3b4bc3e804e4c8a44bf05c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