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除了是一個尊師重道的文明古國以外,對於儒學的「孝道」更加尊崇,甚至到了今天我們依舊會因為一句「死者為大」,而放下一些執念,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都會得到應有的尊重。
說到死者為大,我們通過古裝影視作品也可以發現,即便是一些犯了錯要到刑場行刑的犯人來說,衙門也會給他們送上人生最後一頓飯--「斷頭飯」,甚至會在犯人行刑前滿足對方一個願望,有的也可以將他的家人帶來見最後一面,說盡最後的囑託、遺憾和自己的錯誤。
另外就是我們一直尊崇的孝道,讓我們從小的時候就知道孝順父母和長輩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也在父母的親身示範下明白何為「孝道」,後來儒家文化盛行,國家大力宣揚儒家觀念,《三字經》中也講到許許多多關於孝心的故事,比如九歲就可以為父母溫暖被褥的黃香,動物界也有能夠跪謝母親哺乳之恩的小羊和喂食老烏鴉的小烏鴉。
這些故事都是想告訴我們,世間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應該感懷一顆孝敬之心。「孝道」和「死者為大」的合併,使我國從古代開始就盛行的「喪葬文化」一直延續至今,雖然我們已經進入現代文明社會,但是喪葬文化在我國很多地區依舊盛行。
我國北方的喪葬文化主要的特點就是:停靈三天、長子摔瓦盆。
1、停靈三天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為什麼要停靈三天,因為古代時候醫學並不發達,人們時常因為「休克」而出現假死的症狀,在古代時經常有看似已經「去世」,沒想到幾天後又突然「起死回生」,讓人吃驚又害怕,所以停靈三天可以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
另外由於對親人的懷念,停靈三天也是給家人最後「團聚」的機會,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因素。古代人民堅信人是有「靈魂」存在的,人在去世以後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離開人世的事實,所以停靈三天也可以給靈魂一些適應時間,從而可以心甘情願的通向極樂世界。
2、長子「摔瓦盆」
長子摔瓦盆是我國喪葬文化中很關鍵的一部分,摔的瓦盆是逝者停靈三天內盛放親人燒的紙錢灰的盆,最後由嫡長子摔掉。摔瓦盆,也代表著逝者從此與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徹底分離,愛恨痴纏都與他無關了,摔瓦盆的行為也蘊含了逝者對自己子孫後代進行的最後一次祝福,也象徵著這個家族新的領導者產生,同樣賦予了他獨特的責任和權利。
而選擇嫡長子,也是遵從了我國古代時期就一直貫徹的「嫡長子繼承制度」,那麼如果沒有嫡長子怎麼辦呢?那就由嫡次子、庶子以此類推。那可能會有小夥伴疑問了,現在我國依舊有很多地區奉行摔瓦盆的喪葬習俗,那遇上獨生女或者家裡沒有兒子的情況怎麼辦呢?難道要讓外人來進行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喪葬習俗依舊保存,但是人們的眼界變得開闊,並不執著於「嫡長子」和「必須兒子」,女兒或者女婿都可以,只要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都可以來進行「摔瓦盆」這關鍵一步。
孝道和對逝者的尊重,成就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現在大部分地區開始推行喪葬一切從簡,並不是阻止喪葬文化的延續,而是從另外一面鼓勵我們不要過分執著於去世以後的儀式感,而是在親人活著的時候給予足夠的陪伴和足夠的愛,而不是在人逝世以後才有了道不盡的遺憾。
孝道說的首先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對親人、家人的孝心,可以體現在多回家和父母老人說話,而不是回去以後各自玩手機,可以體現在陪他們一起散步,鍛鍊身體,也可以體現在常回家看看。
可以表現自己孝心的方式有很多,都是我們可以現在就立刻實施的,千萬不要等到父母親熱已經不在以後才開始懊悔沒有多一點陪伴,留下自己後半生滿滿的遺憾,因為這不僅僅是你自己的遺憾,對於已經離開人世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