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發現一石碑,西方學者:東漢太后一次偷情,毀滅了羅馬帝國

2022-04-21   過自己的生活

原標題:蒙古國發現一石碑,西方學者:東漢太后一次偷情,毀滅了羅馬帝國

憲以北虜微弱,遂欲滅之。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於金微山,大破之,故獲甚重。北匈奴逃走,不知所在。 ——《後漢書》

相比「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勒石燕然」的竇憲要低調的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東漢的竇憲對北匈奴完成了致命一擊。甚至

西方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認為:正是竇憲帶領的東漢軍隊,將北匈奴打得舉族西遷,之後匈奴人逃到了多瑙河流域,將哥特人等蠻族趕到了羅馬帝國。匈奴西遷引發的一系列「蠻族入侵」活動,毀滅了強盛的羅馬帝國。

這種論斷十分有趣,將同時期又不相干的漢王朝與羅馬帝國聯繫到了一起,那麼這種宏觀的論斷是否可信呢?

《後漢書》中對北匈奴最後的記載是「不知所在」,竇憲、耿夔稽落山之戰取得了:斬首北匈奴精銳將士13000人,歸降部落81個,人丁20餘萬,所獲牛、羊、馬100餘萬頭的驕人戰績。

稽落山之戰後,北匈奴一部失去了大半戰力,竇憲派遣梁諷出使勸說北單于像南匈奴一樣歸降漢王朝。

梁諷的出使相當風光,稽落山之戰大漢軍威傳遍了匈奴各部落,不斷有北匈奴部落歸降東漢。在貝加爾湖一帶,梁諷見到了北單于,勸說他像當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一樣,歸附漢朝獲取生存空間。

手下部落不斷投降漢朝,使得北單于認識到了漠北之地也庇佑不了北匈奴,於是決定降漢。

但北單于沒有像呼韓邪單于一樣親赴洛陽,僅存的漠北地緣優勢使得他心存僥倖,派了弟弟跟隨梁諷面見漢和帝。

竇憲認為北單于沒有歸降的誠意,南匈奴單于上書請求征討北匈奴,統一匈奴之後一起歸降漢王朝。

竇憲同意了南匈奴單于的請求,江河日下的北匈奴,再次被南匈奴擊敗,大量部落歸屬南匈奴,北匈奴名存實亡。

身負重傷的北單于,帶領北匈奴殘部逃到了阿勒泰山,竇憲認為應當斬草除根、永絕後患。耿夔、任尚受命追殺北匈奴殘部,在阿爾泰山漢軍斬首5000餘人。

北單于身負重傷,帶領殘存的忠心部眾選擇西逃,自此漢王朝境內及周邊地區,北匈奴徹底滅國,不知所蹤。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2017年成吉思汗大學發表聲明,蒙古國境內發現的古石碑,由中、蒙兩國學者確認為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銘》。

此石碑的發現使得「勒石燕然」的豪情,以實物的形式出現在了世人的眼中。從劉邦被圍白登山,到霍去病「封狼居胥」,再到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歸降,最後竇憲「勒石燕然」覆滅北匈奴。

東亞的土地上,匈奴人的榮耀化為了泡影,漢王朝成為了東亞唯一的大帝國。

蒙古高原、西域諸國,甚至是中亞地帶、西伯利亞,北匈奴都不敢落腳,他們一路西遷、西遷,直至徹底消失在漢王朝的視野之中。

北匈奴西遷先是退出漠北之地,之後到了伊犁河流域,耿夔追殺至阿爾泰山,北匈奴西遷至頓河、多瑙河流域。在俄羅斯草原之上建立了匈奴帝國,被匈奴搶走了生存空間的東哥特等蠻族,對羅馬帝國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壓力。

北匈奴消失在了東方的史書上,但活躍在了西方的史書上,阿提拉多次重創羅馬帝國,歐洲人恐懼的稱他為「上帝之鞭」。

東漢竇憲擊敗的北匈奴殘部,將羅馬帝國主導的古歐洲鬧得雞犬不寧,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滅北匈奴之戰是由竇太后偷情引發的。

漢章帝駕崩後,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憲也權傾朝野。但才30多歲的竇太后亡夫後不甘寂寞,與都鄉侯劉暢有了私情。竇憲害怕太后寵幸劉暢,分走自己手中的權勢,就派刺客私自殺了劉暢。

竇憲自知太后怒火難平,於是無奈之下請命征討北匈奴將功贖罪,也就有了之後北匈奴西遷的一幕。

縱觀歷代中原王朝,宋代是個關鍵的節點,宋朝之前古典中國是尚武、開放、而有包容性的;宋代之後,中原王朝一步步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最終以「天朝上國」自居。

一個真正強盛的國度,應當是敢於直面世界發展潮流的國度,漢王朝、唐王朝做的就不錯,他們始終保持著強大的自信心,在東亞甚至中亞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而宋代之後,固步自封就成了中原王朝的最大特點,張騫出使西域、武帝遠征大宛、竇憲覆滅北匈奴之類的壯舉,反而成了勞民傷財之舉。

從朱元璋的「不征之國」到明清兩代的「閉關鎖關」,華夏再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氣度與胸襟,取而代之的則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自我滿足。

由竇太后桃色事件引發北匈奴西遷,繼而古歐洲大動盪,到八國聯軍侵華,榮耀與血淚表明一個強國是不能與世界脫軌的。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二十三》、《羅馬帝國衰亡史》、《北匈奴西遷文化》

本文系漢史鉤沉原創首發,歡迎關注,了解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