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自2022年2月1日開始,就是農曆壬寅虎年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具有剛勇威猛、驅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徵,虎元素也在文學、雕塑、民俗等領域遍地開花,文物中更是頻頻能看到虎的形象。這些姿態萬千的「虎文物」們,不僅展現了古代藝術工匠的精湛技藝和藝術創造力,更生動刻畫了虎的形態,將虎文化的豐富寓意深深注入其中。
為迎接壬寅虎年,北京文博在「文物有意思」專題下開設了【虎年來看虎】欄目,讓我們跟隨這些文物中的虎形象,一起尋覓歷史長河中的「虎」,感受「虎里虎氣」的節慶氣氛吧!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北京考古發現的虎吧。
牛年將辭,虎年將至。2022年是農曆壬寅虎年。如虎添翼、生龍活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文解字》稱:「虎,山獸之君也。」《風俗通義·祀典》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和精神內涵。因此,虎是北京考古發現最多的動物形象之一。
舊石器時代的虎化石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周口店第1地點中,發現了虎和劍齒虎的化石,說明距今50萬年前的周口店有茂密的森林環境。森林中的猛獸劍齒虎是第三紀(距今約6500萬年前—距今約180萬年前)殘留下來的。
劍齒虎是史前最大的貓科動物,表面上看起來萌萌噠,但不要被它的外表欺騙了。它是當時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動物,個頭不小,類似現在的熊。它們最大的特徵是上犬齒突出,可達十幾厘米。這是它們最厲害的武器,「劍齒」之名,即來源於此。縱然閉上嘴,其犬齒仍然清晰可見。
劍齒虎復原圖
劍齒虎頭骨(模型)
劍齒虎上犬齒
到了距今約2.7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期,劍齒虎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但它的「兄弟」老虎還在,發現的一根骨針據說是老虎骨頭做的。
據說是老虎骨做的骨針
西周的虎形圖案
虎代表著力量、權威和神性,所以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商周時期的裝飾圖案中經常出現。西周早期的琉璃河遺址中,青銅器、玉器、車馬器中都出現了老虎形象。
青銅簋高28.5厘米,重約8.4斤。圈足下接3隻虎形足,每隻虎都後腿直立,兩爪與尾構成鼎足之勢著地,前爪承托下頜,似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才頂起了上面的簋。這裡不言自喻體現的是老虎的力量。整器設計巧妙,虎足的運用十分有趣,集藝術性與科學性於一體。古人享用著簋中的美食,大快朵頤,簋下的三隻小傢伙正在負重幹活,讓人看起來忍俊不禁。
具有虎形足的西周青銅簋
黃玉虎形佩,佩呈扁平體,臥狀,張口、露齒、舒腰,屈腿,卷尾。嘴部張開的空間巧妙地形成一個圓孔,用於系掛,和現在的手機鏈是一個意思,全長7.4厘米。
西周的玉虎形佩
虎首輈末飾,是馬車上的飾件,裝飾在轅頭。它呈筒形,其角度保證了插入轅後,虎頭能平視前方。虎頭兩耳豎起,鼻凸高聳,張口露齒,獠牙尖長。當馬車疾馳,此轅首在前,迎風而行,威風十足,猶如現代「捷豹」車上的立標,只不過這個標不是奔跑的獵豹,而是憤怒的老虎。
虎首輈末飾
春秋時期的虎牌飾
延慶發現的春秋時期虎形金牌飾,堪稱北京虎類文物顏值的天花板。它含金量在99%,屬純金,重14.4克。老虎小耳朵、頭低垂、四肢收於腹下,引頸探首,偷偷摸摸,前後肢屈曲向前,呈行走狀。前後腿肱頭肌呈隆起狀,表現出虎的強勁有力。尾部短粗垂地。眼、前後爪窩和尾端有4個圓形嵌窩。
春秋時期的虎形金牌飾
同樣出自延慶的青銅幼虎牌,則是另一種風格。呆萌的幼虎站於圓環之上,虎尾、雙蹄呈小圓環狀。
春秋時期的幼虎牌
昌平出土的戰國陶壺,頸部飾有對稱的猛虎望月狀的雙耳。老虎前肢屈,後肢蹬,尾部抖立如鞭,回首翹望,以紅色繪出身上的條紋。
戰國陶壺的虎形耳
漢代的虎鎮
西漢的大葆台墓葬中發現的銅虎鎮,圓座上鑄有一隻側身屈肢盤臥的猛虎,虎張嘴瞪眼,身上陰刻線條。它的用途是壓內帷或席角。
漢代的銅虎鎮
唐代的「寅虎」
唐代以降,由於十二生肖觀念的發展與流行,很多墓誌或墓壁上雕刻或繪有十二生肖的圖案,「寅虎」自然是必不可少。
例如豐臺區四路通發現的唐代趙悅墓,墓誌蓋呈覆斗形,正中陰刻「趙公墓誌」楷書4字。四殺(角)刻寶相花,四面(每面三位)線刻獸首人身十二生肖像。每位生肖都雙手環在前腰,姿態恭敬。生肖的頭各為十二屬相之一,虎出現在差不多相當於八點的位置。虎頭向左,穿著長袍高履。
唐代墓誌蓋上的「寅虎」
金代和元代的石虎
海淀出土的一對金代石虎,造型基本一致。它們高108厘米、長54厘米、寬41厘米,下方為前圓後方的石座。石虎的頭部面向前方,頜部上揚,嘴巴緊閉,兩邊嘴角各露一虎齒,雙目圓睜,鼻子微蹙,耳朵向後緊貼頭部,胸脯前挺。虎前腿直立,前肢粗壯,虎爪尖利外露。虎後腿彎曲,臀部著地,虎尾向右彎曲後向上揚起,並緊貼後背直至後頸部。虎身右側刻一楷書的「官」字,表明了它的身份。和西周的老虎相比,金代石虎少了些威猛,多了些溫順;少了些權威,多了些世俗。
局部帶「官」字
金代的石虎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網紅萌籠元代石虎,採用了圓雕的方式,雙眼略長,目光柔和,背部稍屈,腰部內斂,長尾左繞至前落於左爪。如果你仔細端詳,它左側的臉部,嘴角閃現一絲詼諧,似抿著嘴壞笑,笑什麼?不知道。神態似家貓般招人喜愛。它的用途,應是陵墓前神道兩側的石像生。
元代的石虎
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王者的標誌,也是勇武、膽量、氣魄的象徵。因此,當它出現在古人器物之上時,也就賦予了它們具體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