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尾副翼方向舵通通不要了:美國全新項目是否能顛覆未來飛機設計?

2023-02-22     看航空

原標題:平尾副翼方向舵通通不要了:美國全新項目是否能顛覆未來飛機設計?

2022年12月,美國國防部表示,波音子公司極光飛行科學公司(Aurora Flight Science)獲得了一份美國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的合同。該合同價值4200萬美元,項目主要內容為開發一種被稱為新型效應飛行器(CRANE)的新型試驗飛機。

按照雙方的合同內容,這種飛機將能夠在沒有舵、襟翼和副翼等傳統控制面板的情況下飛行。

極光將為DARPA詳細設計一種使用氣流噴射進行機動飛行控制的實驗飛機。

該項目的主要目的在於驗證全新的飛行控制技術,擺脫對於傳統氣動控制面的依賴,從而為未來飛機在總體性能上的突破提供設計基礎——包括改善升力,減少阻力,提升機翼結構效率,增大飛機內部燃油儲存空間,降低飛機製造成本,提升飛行敏捷性,等等。

傳統飛行控制離不開氣動面

從飛行力學的角度來說,大多數時候飛行控制的過程,就是飛機在俯仰、橫滾、偏航等多個方向上,通過改變受力狀態,使飛機始終處於類似「蹺蹺板兩頭不落地」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角度抬頭起飛的F-15,其水平尾翼大幅度下偏,通過在機身末端形成向下的負升力,逼迫重心和氣動焦點前方的前機身抬起……這是典型的力學「蹺蹺板」。

F-35B的動力系統示意圖。

比如傳統戰術飛機要抬頭或者低頭,主要是通過遠離飛機重心和氣動焦點的水平尾翼或者鴨翼偏轉,在飛機的前部或者後部,施加一個強迫飛機抬頭或者低頭的控制力矩。

而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控制力矩的實現現在並不一定全部依賴於各種氣動面。

比如F-35B這樣的垂直起降飛機,就需要在翼下較為遠離機身部位設置向下的噴口,噴射氣流來保持飛機的平衡,避免飛機左右側翻墜毀。

美國此次試驗的「主動射流控制技術」,就是試圖在飛機的機身和機翼上開設大量孔洞、縫隙,從中噴射出氣流;利用這些氣流改變飛機的受力狀態,從而驅使飛機的姿態和軌跡按照預期的要求變化,實現機動飛行控制。

已進入項目第二階段

這一項目由美國國防部主導並在2019年啟動,並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喬治亞理工研究公司、極光飛行科學公司等企業參與了早期階段的研究。

極光公司是波音的子公司,總部位於維吉尼亞州的馬納薩斯,業務聚焦于飛機和無人系統的前沿技術創新。根據現有的公開消息,這個項目大致上有三個階段:

階段一

第一階段,製造尺寸較小的縮比模型,在風洞測試中對主動射流控制技術進行初步的可行性驗證。這一階段目前已經被極光公司完成,他們也因此獲得了下一階段研發的合同。

階段二

第二階段,為新的試驗飛機創建詳細的工程設計,包括飛行控制軟體。

在這一階段中,美國國防部會對關鍵設計進行審查,以確保該機能在沒有傳統飛行控制手段的情況下飛行。該階段任務如果順利完成,則極光公司能獲得進入第三階段的合同。

BAE與曼徹斯特大學聯合研發的MAGMA無人機,思路與CRANE在大方向上一致,但機體尺寸和噸位很小。

階段三

第三階段,極光公司將實際製造一架全尺寸的演示樣機,重量達到7000磅,翼展達到30英尺,最大飛行速度達到0.7馬赫。

該機將完全依賴於主動射流控制技術進行試飛,並具有模塊化設計的機翼方案,使該項目在後續研究中可以低成本、快速的更換相關設計或驗證性技術。

從目前美國相關方面的公開表態來看,他們並不認為這一技術能在短期內具備實用價值。

該項目的前項目經理瓦蘭曾表示:

這是一個試驗項目,旨在展示這種創新技術是否可以工作,而不是改進已經在運行的東西……而如果這個概念確實有效,它可能是一項顛覆性技術,甚至可以顛覆未來的飛機設計方式。

實用化依然困難重重

從基本觀念和思路來說,目前美國在深度探索的主動射流控制技術並不是全新產物,至少有數十年以上的歷史——一直以來,有很多問題阻礙著它的實用化,其中一部分甚至與傳統的載人飛機設計要求有著根本性的衝突。

其中包括:

一、安全冗餘問題

大量低速中小型飛機,甚至是一些比較大的飛機,依然廣泛採用以連杆或鋼索滑輪為核心的機械飛行控制系統。在遭遇主要動力系統故障、喪失動力的情況下,依然還能通過人力實現對氣動面的持續控制,藉助飛機殘存的能量,實現滑翔和迫降。

即使是對於飛行控制完全依賴電傳和液壓驅動的先進飛機,特別是高速、大型飛機,通過應急動力系統和應急液壓泵等設計,也可以保障15分鐘甚至更長的可控狀態。

應急衝壓渦輪,可以在滑翔過程中提取一部分飛機動能,為飛行控制提供動力。

2001年,TSC236航班的空客A330客機雙發失去動力,滑翔19分鐘、120千米,在亞速爾島機場成功降落。

但對於主動射流控制的飛機,一旦 主動力系統故障失去動力,無法再驅動壓氣機大功率運轉,實際上不可能有第二個機載系統能提供相近流量、速度、壓力的持續性氣流噴射,這意味著飛機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控制力急劇下降並進入不可挽救的失控狀態。

對於載人飛機而言,這是不可接受的安全缺陷——無論是對機內人員還是地面。

但在作戰飛機無人化的趨勢下,以戰場為應用環境的智能化軍用無人機,則對這種缺陷的容忍程度會相對高很多。

二、機體載荷航程問題

無論是MAGMA還是CRANE,目前都無法避免的問題是,它們都需要大量從發動機引氣,相關要求遠高於傳統飛機的動力系統。

對於渦輪燃機來說,把壓氣機段的壓縮空氣引出來、噴射到周圍大氣中,要付出較大的效率代價。原本這些空氣在進入燃燒室燃燒、膨脹加速以後,可以提供大得多的功率。波音787等新型飛機,陸續把基於壓氣機引氣的傳統環控系統,變更為依賴于飛機發電機的全電環控系統,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這是類似英國MAGMA等較早的主動射流控制的驗證機,尺寸噸位普遍很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這些航模級別上的飛行器上,由於尺寸小、不需要考慮續航、不需要考慮複雜航電系統和戰鬥武器等載荷,可以輕易實現非常高的推重比、充沛過剩的壓氣機流量;對於實用化的飛機,這是很不現實的。而且隨著機體噸位級別的不斷上升,這個矛盾會變得更為尖銳惡化。

總的來看,此類項目距離實用化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其主要的應用方向,可能是一些機動性指標要求不高、設計初衷就能容忍較大損失機率和事故附帶損失的軍用無人飛行器。

排版:王薛婷

策劃 | 文案:候知健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韓國接連收穫防務訂單,下一個大目標已經確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aa3f826e467ac79bf673bce5166f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