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林海雪原》:王潤身演活了楊子榮,「座山雕」演員神似

2022-09-05     電影聚焦

原標題:1960年的《林海雪原》:王潤身演活了楊子榮,「座山雕」演員神似

徐克的新片《智取威虎山前傳》正式立項,擬投資2.45億元,再續紅色經典傳奇。

2014年,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票房和口碑齊飛,一舉斬獲8.83億票房。

徐克當時為什麼想要翻拍這部經典?他第一次看《智取威虎山》這部電影,是在1970年的美國紐約市,那時就覺得故事很精彩,情節緊張又驚險,雪景則很奇幻。

後來他又讀了小說《林海雪原》,想要拍這部電影的念頭更加強烈。80年代和謝晉導演酒後討論以後到內地想拍什麼電影的時候,他脫口而出《智取威虎山》。

2014年,徐克終於用武俠的方式完成了這部作品,但那時謝晉導演已不在,他在金雞獎上特地致敬謝晉,說他交了作業。

小說《林海雪原》於1957年出版,一發表就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先後印刷7次,累積印數近百萬,還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在國外出版。

與此同時,《林海雪原》也被搬上各種舞台,比如京劇、評劇、評書、話劇等,傳播度比較廣的就是1958年的京劇《智取威虎山》,徐克當時看的就是這版。

當時各大電影廠也紛紛看好《林海雪原》,想將其搬上大銀幕,最終花落八一電影製片人,並委派劉沛然導演執導。

1960年,電影《林海雪原》一上映,就颳起了觀影熱潮,許多觀眾看完之後紛紛模仿裡面的「黑話」,誰都會說上一句:「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

1976年10月,影片第二輪上映,1977年再次上映,不算農村觀影次數的話,賣了370多個拷貝,換算下來差不多六七千萬票房,可見其火爆程度。

01、「紅色經典」

電影《林海雪原》為什麼成為幾代人心目中的紅色經典,離不開以下幾點。

第一,原著精彩,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尤其是楊子榮獨闖威虎山環節,緊張刺激,有種水滸英雄的感覺。

第二,導演劉沛然是軍人出身,和小說作者曲波同屬一個部隊,對當時剿匪的情況也比較了解,執導起來得心應手,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

第三,人物塑造的成功,諸如機智果敢、頗有大將風度的參謀長少劍波;靈動可愛、熱情洋溢的「小白鴿」;還有善於攀登、有超強耐力的其他英雄們,每一個都令人印象深刻。

但塑造最成功的無疑是楊子榮,智勇雙全形容他最貼切,無論是隻身打入匪巢,取得悍匪座山雕的信任,還是最後舌戰小爐匠,都完美展現了他超凡的智慧和膽氣,成龍曾在《A計劃》里致敬過這一角色。

除了英雄們,反派們也很有性格,比如老奸巨猾的座山雕、貪生怕死的小爐匠、憨里憨氣的傻大個、陰險狡詐的老道等。

02、選角故事

首先定下來的是張勇手,之前他和導演劉沛然合作過《黑山阻擊戰》,給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英俊瀟洒的形象非常符合參謀長少劍波這個角色。

張勇手憑藉精彩的演出,後來基本上成了解放軍專業戶,比如《地道戰》里的趙平原、《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以及《南海風雲》里的海軍政委。

然後是「小白鴿」一角,劇組選擇了經驗豐富的女演員師偉,原著中本來有她和參謀長有感情戲,但很可惜,審核的時候將其刪去了。

參謀長少劍波和「小白鴿」,就是作者曲波和他的老伴的故事,倆人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感情, 遠比小說中的情節更為曲折、真摯。

反派座山雕這個角色也是重中之重,小說中說他的長相是鷹鉤鼻,山羊鬍,面龐乾瘦,而且有「三絕」,槍絕、腿絕和眼絕。

劉沛然選來選去,最終確定由中國鐵路文工團的演員畢鈺來出演,他不僅形象上和座山雕貼近,而且解放前還在國民黨的文藝團體待過。

畢鈺是大家公認的最好的座山雕,只可惜後來因為特殊原因,被送到瀋陽機車車輛廠南機械車間做鉗工,進行勞動改造,後來又被下放到農村,再後來不了了之,他的一生十分坎坷,讓人唏噓。

楊子榮是全片的靈魂人物,他選對了,整部影片就活了,導演劉沛然在面試了40多名演員之後,依然沒有選定這個角色。

此時八一廠的王潤身一直在悄悄關注劇組的動向,他很早就看過小說《林海雪原》,也想著能演楊子榮這樣的英雄人物。

在和導演劉沛然看過各種劇種的《智取威虎山》之後,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覺得應該在楊子榮身上悄悄地抹上一筆中國武俠的色彩,這樣的話,這個人物會更加豐滿。

緊接著,王潤身開始自薦,說自己演楊子榮的幾大優勢,第一,自己小時候學過武術,也看過原著小說;第二,自己有著豐富的舞台經驗。

導演看他這麼自信,決定讓他試舌戰群匪和進山獻圖這兩段戲,演完之後,劉沛然非常滿意,對他說:楊子榮就是你了!

王潤身也不負眾望,將這個膽大心細、臨危不慌、豪俠仗義的楊子榮演活了,而他也迎來了事業的巔峰,和王曉棠、王心剛並稱「三王」。

03、真實的楊子榮

小說、京劇、電影里的楊子榮,可謂是家喻戶曉,但現實生活中的楊子榮,你們又了解多少呢?

楊子榮,1917年出生於山東省牟平縣的一個小山村,12歲那年,去東北安東投靠父親,中間上過兩年學,之後開始打工,在碼頭搬過木頭、扛過大包,還在鴨綠江江邊放木排、當船工。

1938年底,他又當了一名礦工,但日子卻不好過,經常被日本監工打罵。中間他曾為工友出氣,打了監工一頓,之後逃回山東牟平老家,那一年是1943年,他26歲。

中間十幾年的闖蕩生活,他嘗遍了酸甜苦辣,同時也為後來的剿匪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回到老家的楊子榮參加了村裡的民兵組織,趕走日本人之後,他參加了八路軍,當時用的名字是楊子榮,而非本名「楊宗貴」。

剛入伍的時候,因為年齡偏大,所以被安排當了一名炊事員,雖說不情願,但也服從安排,並於194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楊子榮所在部隊,主要任務是消滅牡丹江地區的土匪武裝,威脅較大的有鄭雲峰、馬喜山、謝文東等。

楊子榮雖然是炊事員,但平時也會拿槍戰鬥,也會給大家出主意,一次戰鬥中一班長受傷,大夥一致推舉他當班長。

當了班長沒多久,他就立功了,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一人闖入敵陣,把400多土匪給勸降了,在當時傳遍了整個部隊,他也成為了團偵察班班長,之後又升任偵察排長。

1947年1月26日,楊子榮接到命令,一行6人扮成土匪模樣,進山搜尋「座山雕」的匪窩。

經過幾天的摸索,順利混進座山雕的老窩,之後沒費一槍一彈,就活捉了座山雕和13個土匪。

消滅「座山雕」之後的第13天,楊子榮又開始了剿匪工作,只可惜這次剿匪勝利了,楊子榮卻倒下了,這一天是1947年2月23日。

現實中楊子榮犧牲了,但小說中卻沒有,因為作者曲波說:他要讓楊子榮永遠活著,他的傳奇就越震撼人心。

楊子榮當時參軍沒有用真名楊宗貴,打仗的時候也沒有時間給家裡寫信,家裡只知道他參軍打仗,也不知道他成為了英雄,更不知道他已經犧牲了。

因為他經常要裝扮成土匪模樣,所以被村裡一個從東北回來的人說他當了土匪。就這樣,他的家庭被取消了軍屬待遇,直到1957年,他們家裡才等來一張「失蹤軍人通知書」,多年來的不白之冤才被洗去。

1960年電影《林海雪原》上映,再加上後來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連續上演,楊子榮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此時大家開始尋找這位英雄的家鄉,經過多年走訪調查,最終確認失蹤軍人楊宗貴就是楊子榮。

楊子榮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當我們享受和平、安樂地生活時候,千萬不要忘了革命先輩們的付出。(撰文:十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a586b32d6e621c14c41174e2f572c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