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神奇的「低聲教育」,竟藏著讓孩子聽話的秘密?

2020-10-09   布穀學習

原標題:噓!神奇的「低聲教育」,竟藏著讓孩子聽話的秘密?

布穀老師:

芒果台最新的一檔綜藝《新生日記》中,劉璇的老公王弢面對孩子不想學寫字,做出的反應堪稱一絕。

因為雄赳赳不喜歡寫字,劉璇很生氣,但王弢沒有用吼叫教育孩子,而是巧妙運用了「低聲教育」,從而達到讓孩子寫字的目的。

她用一個學名為不求人的撓癢工具,一個「不求人幫你寫字」的話題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是我們,聽到這句話也會心動不已,更不要說孩子了。

神奇的「低聲教育」,究竟藏著什麼讓孩子聽話的秘密?

一、低聲和孩子溝通

在赳赳練字的時候,劉璇並沒有讓赳赳死記硬背那些漢字的書寫,比如,在寫刀字的時候,用孩子熟悉的關公的青龍偃月刀,成功找到了孩子的興趣點。

還誇讚孩子:

關公要是看到這麼好的刀,肯定特別喜歡你。

還用耶穌的十字架,「說」字生動形象地解說,等例子加以輔導,再加上不斷鼓勵。

孩子的動力被成功激發起來了。

赳赳不一會兒就完成了寫字的作業。

相比於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孩子,低聲教育,循循善誘更加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可能會有額外的驚喜。

我們教導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多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充滿樂趣的「新概念」,來跟孩子溝通。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孩子,是更喜歡枯燥無味地直接書寫,還是喜歡生動形象地解說?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當孩子學習寫字的時候,多了解一些新概念,再加上不斷地鼓勵,孩子一定會動力十足的。

所以不要再怪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話了,而是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來教導孩子。

二、低聲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超人媽媽賈靜雯就深知不吼叫孩子的意義,當她抱著小女兒波妞在地上玩耍的時候,二女兒咘咘上去突然把妹妹弄到一邊。

賈靜雯立即把咘咘拉到自己身邊,一臉嚴肅地說:

「你為什麼要把妹妹推倒?」

即使咘咘不肯說話,她也沒有就此放過,而是耐心地溝通,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等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她耐心地告訴咘咘自己要對自己做的錯事負責,並讓咘咘跟妹妹波妞道歉。

這時,咘咘沒有再鬧彆扭,主動跟妹妹道歉。

在之後的採訪中,賈靜雯也提到: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吼孩子,打孩子是沒有用的。因為你越跟她吼,她就會用一種不可控的方式,去讓你知道我害怕。」

吼叫只是讓我們有一個宣洩口,借著孩子做錯事的由頭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但吼叫孩子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而低聲教育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智,情緒也不會太激動,孩子對待我們也不會有所牴觸。

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時候,要耐心地教育,把孩子鬧的情緒過濾掉,找到孩子犯錯誤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用吼叫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根本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在對待孩子犯錯的過程中也不會氣急敗壞,情緒冷靜下來,更好地跟孩子溝通。

也可以讓孩子明白我們對他的尊重,這樣孩子也會學會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會尊重他人。

三、如何去實踐低聲教育?

1.禁止大聲罵孩子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提到了一個觀點:

很多時候我們生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是讓孩子更好。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不順心,回家看到孩子不乖,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了孩子身上。

在微博上搜索不吼孩子,可以看到好多人在下面說著,每日目標就是不吼孩子,但每每都是以失敗告終。

也看過不少寶媽在朋友圈上說著:「不生氣,不生氣,氣壞了,沒人治。」

附上「不生氣」三字的圖。

但總是會說,看過了這麼多的文章,知道自己不該隨便地罵孩子,但總是忍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

但,請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孩子一定要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呢?

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選擇,可以過好自己的一生,而不是我們給他們規劃好的一生。

這樣想想,孩子也是變得可愛了不少呢?

2.用平常的語氣說話

低聲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心平氣和。

人在暴怒的時候情緒不穩定,常常會做出一些事後非常後悔的舉動。

我們常常會通過吼叫來達到我們的目的,跟孩子平心靜氣地說話。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往往不會認真地聽我們講話,而吼叫孩子可以短暫地達到我們的目的。

讓孩子因為恐懼得以安靜,但這安靜只是暫時的。

當孩子知道恐嚇的事情不會發生的時候,不僅僅會變本加厲,反而會對我們的信任度有所降低。

我們常常因為我們在家裡很有權威,所以會不由自主地使用自己的特權。

但大聲吼孩子的時候,孩子幼小的心靈會感到十分緊張和恐懼的,慢慢地他就會變得膽小,什麼都不敢說。

這種情況一直陪伴他成長,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愛情上,他都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碌碌無為,空有一身抱負,無處安放

3.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

美國主持人林克萊特,曾經採訪了一個小孩子,問道:「你有什麼夢想嗎?」

孩子說:

「我長大後想當飛行員。」

主持人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一個地方,突然可以燃燒的東西都沒有了,你會怎麼辦?」

孩子思考了一段時間,說:

「讓他們把安全帶系好,然後我背著降落傘從飛機上跳下去……」

沒等孩子說完,在座的觀眾一副瞭然的表情,人果然是只想著自己,即使孩子也不例外。

但孩子顯然被嚇著了,他不知道為什麼大人突然變成這樣,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

主持人讓孩子說下去,孩子說:「我要趕快回去拿燃料救他們。」

在座的觀眾,他們沒有把孩子的話聽完,而是主觀推斷孩子有私心。

我們也常常是這樣,沒有真正了解情況就主觀臆斷,但事實往往與我們想像不符。

只要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幫助孩子解決了實際問題,我們也許就覺得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就沒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

布穀老師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去培養自己的一種氣質,不吼叫孩子也有威懾力,來教育孩子。

這種方式更能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因為害怕被父母高聲責罵而暫時聽話。

剛開始這種方式必然是痛苦的,我們的情緒也會很難平復下來。

但慢慢地就會發現低聲教育的好處。

孩子會覺得自己被當成了小大人,得到了我們的尊重,反而會把自己當成大人一樣,幫助別人。也會更願意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心事,關係也更加親密,也更願意跟我們講道理。而不是一味地撒潑打滾。

低聲教育改變的不止是孩子,還有為人父母的我們。

當我們學會了理性地看待問題,不再衝動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不自覺地把孩子看成和我們平等的人,給了他們足夠的尊重。

從而能夠用更加平等的角度去對待孩子的錯誤,而不是用恐嚇欺壓的方式去強迫孩子。

孩子的改變應該都是出於真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害怕父母吼他們,一時地假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