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王志庚:改變未來兒童閱讀的趨勢是什麼?

2020-08-25   布穀學習

原標題:國家圖書館王志庚:改變未來兒童閱讀的趨勢是什麼?

布穀老師:

閱讀是一種後天可習得但不可遺傳的能力。人類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閱讀。

2020年8月22日,由場景實驗室和布穀學習聯合主辦的「繪本時代」——中國首屆原創繪本論壇邀請到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王志庚先生,為我們深刻剖析了:繪本時代下,親子共讀的未來

在未來,改變兒童閱讀的趨勢是什麼?

各位嘉賓,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謝主辦方的邀請,我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 親子共讀的未來。

我是一個圖書館員,圖書館員的兒童觀是這樣的。

我們認為兒童:

1、作為未來讀者的兒童;

2、信息/智能時代的兒童;

3、社區里的兒童;

4、國際化的兒童;

5、享有公民權利的兒童。

無論你在兒童產業的哪個細分行業,你的兒童觀決定了你能夠為兒童做什麼和怎麼做。

我不是預言家,我是一個兒童教育與閱讀方面的研究者,我想基於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針對兒童閱讀的未來發展,談一些個人觀點。

一、低齡化

兒童的閱讀應該從何時開始?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人說從小學開始,有人說從幼兒園開始,有人說從嬰兒說話開始,有人說從嬰兒降生開始。

究竟應該從何時開始呢?

兒科醫學、腦科學和教育學的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和大量臨床試驗得出的結論是,兒童閱讀應該從嬰兒出生開始,其形式是大聲朗讀,特別是在嬰兒出生後的前12個月。

家長的大聲朗讀和對話,有助於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發展嬰兒聽覺和語言能力,提供保育安全感。

實踐證明,大聲朗讀是培養嬰兒學會閱讀和表達的最有效的措施,沒有之一。

長久以來,我國對嬰兒早期閱讀的重視度不夠,對早期閱讀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更沒有開發出適合嬰兒閱讀的繪本讀物,市場上銷售的繪本大多是為3-8歲兒童出版的。

我想說,隨著早期閱讀和科學育兒理念和方法的推廣普及,嬰兒的早期閱讀將得到更大發展。

現在,環境已經有所改觀,西方國家經典的嬰兒繪本已有引進,原創低幼繪本也開始湧現,但嬰兒繪本的數量、形式、內容與功能都值得深入挖掘。

二、視覺化

我們正在快速進入一個新的讀圖時代,如果不相信,那麼就請看看你手機里的各種表情符吧,生活和各種媒體中更是如此。

然而,長久以來,我們重視文字閱讀,語言成為人類思維的底層代碼。

我們早已習慣通過文字語言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溝通和交流,語言發展了人類的左腦,我們建立起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

右腦是形象思維,也有叫視覺思維,心理學研究認為,視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直接關聯。

目前腦科學研究領域,正在呼籲加強兒童的視知覺訓練和右腦功能開發。有過親子共讀經驗的成年人都知道,兒童往往比成人具有先天的讀圖能力優勢,而且越是「畫中有話」的繪本孩子越是喜歡。

在親子共讀繪本的時候,兒童是「聽聲音、看畫面」的,與聽覺的被動接受不同,兒童的視覺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閱讀參與和意義創造的過程。

繪本閱讀和童年繪畫對於兒童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儘管繪本閱讀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很多家庭還沒有開展起來。鄉鎮和農村地區的親子閱讀啟蒙和市場開發尚待啟動。

三、社區化

兒童的繪本閱讀有三個情境:

親子共讀

集體閱讀

獨立閱讀

現在的親子共讀以一二線城市家庭為主,其實,從國外經驗來看,社區圖書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繪本集體閱讀的情境。

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全民閱讀,《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將兒童閱讀作為社會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將兒童閱讀作為重點保障的內容。《公共圖書館法》也明確了社區圖書館的地位和作用。

這次論壇的主題叫繪本時代,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圖書館和兒童繪本館,繪本的集體閱讀將成為一種主流方式。

四、書聯網

大家知道,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滋生很多新的行業應用,而IOT就是萬物互聯時代,IOT在交通領域的表現是車聯網,而IOT在出版、教育與閱讀領域的表現形式之一將是書聯網。

儘管數字出版方興未艾,但事實已經證明,紙質書將長期存在。

但在我看來,未來的圖書,特別是繪本都將內置一個RFID晶片,這個晶片通過另外的智能終端,比如手機、電視、音像、汽車、投影、眼鏡、頭盔等設備,連接到雲端的各種資源和服務。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些繪本具備了這樣的功能。

比如百年百部中國兒童圖畫書經典書系,只是目前只有智慧型手機能夠獲取雲上的音視頻內容,支持這種技術的其他設備將越來越多。而且,雲端將區分來訪者和來訪設備適配推送合適的內容。

這種情境下的兒童閱讀:

兒童不僅可以通過想像將自己帶入故事從而獲得間接的閱讀體驗,還可以像玩電子遊戲那樣,通過角色扮演置身故事之中,獲得直接的參與體驗。

五、智慧閱讀

最近幾年,在出版和兒童閱讀領域,比較熱的一個話題是兒童的分級閱讀。出版了很多所謂的兒童分級閱讀的書系,還有商家的兒童分級的評測系統,還有單位在研發中文分級閱讀的詞表和樣例文本。

在我看來,分級閱讀是工業社會的產物,是標準化思維的結果,分級閱讀是前網際網路時代產生的針對性兒童群體的閱讀指導的方法和策略,其目標是對的,是好的,也就是說,為不同的孩子找到合適的讀物,提高兒童學會閱讀的效率。

其措施,是通過建立一套公共的定量分級標準,來實現對讀物文本的難易程度的測定,實現對兒童閱讀理解能力的評測,然後進行兒童與讀物的關聯匹配。

這種策略的核心是分級標準,這需要長時間、大數據量的樣本積累,建設和維護成本很高。

傳統的分級閱讀,無論其分級指標如何,其分級體系都是相對靜態的,在時間上,關注的是兒童閱讀的「現在」,而忽視了對兒童讀者的「過去」和「未來」這兩位維度的分析和指引。

而我的觀點是:兒童的分級閱讀已經過時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兒童的智慧閱讀。

智慧閱讀,是人工智慧在兒童閱讀和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它應該是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它的底層不是工業社會的標準化思維,而是智能社會的個性化思維。

說白了,面向未來,在兒童閱讀服務領域(包括出版、教育、文學等領域),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基於AI的兒童閱讀服務雲平台,通過對兒童知識、閱讀對象、閱讀行為、閱讀社交等數據的記錄、獲取和分析利用,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因童而異」的閱讀服務策略和成長路徑,當然也包括針對特殊兒童(閱讀低能、閱讀障礙、讀寫超常等)的發現篩查、閱讀干預和領讀服務。

現在國內出現了一些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閱讀服務產品,儘管商業模式和業務邏輯不一而同,但這些都是積極有益的探索,希望各服務提供者保持開放心態,合作共生。

我們已經來到智能社會的門口。智能社會將是人機和諧、人人和諧、兒童友好的社會。

智能社會是任何行業都必須要面臨的最大的一個變量,所有行業的未來都需要在AI的社會大背景下進行重新規劃和再造。相比AI技術的發展與日臻成熟,我們人類自身還沒有做好準備。

最後,我想說,人類發明了語言文字,並讓閱讀成為一種後天可習得但不可遺傳的能力

人類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閱讀。

而AI可以說是我們人類的一個共同的孩子,這個孩子也在學習閱讀,AI的閱讀對象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而且它記憶力超強,計算力超強,而且還不會遺忘,更重要的是它的能力可以在代際間遺傳。

我們要學會教育孩子,讓數基孩子碳基孩子共生。

在兒童閱讀方面,我們還有很多未知,以上只是個人意見,請各位指正。

王志庚

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中國記憶項目中心主任,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