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愜意的夏夜,卻突然感到悲傷?只因對你的思念太過執著

2020-02-23     也可自話

《唐詩三百首》017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題解

這是一首夏日懷友詩,是寫給友人辛大的,作於南亭。

南亭一般認為是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亭子,在孟浩然的隱居地。

辛大應該是孟浩然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孟浩然集中,可以找到四首跟辛大有關的詩,分別是《都下送辛大之鄂》這首詩中稱辛大為「辛居士」、《張七及辛大見訪》詩中稱辛大是自己的「世外交」、還有《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從孟浩然對辛大的稱呼可知,這位辛大應該也是位隱士,孟浩然另外一首詩《西山尋辛諤》中寫「回也一瓢飲,賢哉常晏如」,可以看出辛諤也是一名隱士,又有「因訪故人居」可與本詩中「感此懷故人」句互證,加之又都姓辛,因此有人推斷說辛大就是辛諤。

至於到底是不是,沒有定論,反正這說法我覺得還挺靠譜的。

捎帶提一嘴,孟浩然明明是李白的頭號偶像,卻給別人瘋狂寫詩,李白知道了,會不會有和杜甫一樣的感受?

注釋

山光:指傍山而落的夕陽。

池月:池邊的月亮。

散發:古代男子束髮,因此常以散發表達放蕩不羈。

軒:窗戶。

閒敞:清凈寬敞的地方。

清響:微細的聲響。

鳴琴:琴。

恨:遺憾。

中宵:半夜,亦作「終宵」,則是整夜。

賞析

詩人在夏日思念友人,可分為兩段賞讀,前六句為第一段,描寫夏夜在南亭乘涼時的情景,把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的美景,寫得如詩如畫,閒適至極。後四句為第二段,由景生情,從納涼過渡到懷人,感情細膩入微。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寫景,用字妙不可言,夕陽西下用「忽」,素月東升用「漸」,僅兩個字,就傳達出了一快一慢的真實感受,夏日的太陽毒辣,如今忽然而落,一輪明月從池塘東邊漸漸升起,為詩人帶來了一縷清涼。經歷過的人都懂,這種快感,不只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孟浩然是隱士,沒有廟堂中的勾心鬥角,他自然是有資格放蕩不羈的,古人散發可說是放蕩不羈的標配,你看魏晉時期那一批名士,以放蕩不羈愛自由為人生信條,行散時都是赤足散發的形象。再「開軒臥閒敞」,打開窗戶,躺在寬敞而靜謐的地方,頗有一種以天為被地為床的名士風流。

這可不是我牽強附會,硬把孟浩然與魏晉名士打包,晉陶淵明作《與子儼等疏》寫過一樣的場景,一樣的閒情,云: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這一成語典故就出自這裡,羲皇是上古伏羲氏,用此典是比喻無憂無慮的人。孟浩然顯然是化用了陶淵明的典,閒情逸緻,讓人嚮往。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寫完身心雙重快感,這還不夠,好作品要有層次,這不,嗅覺和聽覺上的快感又來了。清末文人王壽昌盛讚這兩句詩,說「當與日星河嶽同垂不朽」,日月、星河、山川都是亘古不滅的,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也盛讚:「一時嘆為清絕」。

這兩句詩何德何能當此誇讚?

只因其絕妙地描繪出了夏日納涼時的閒適意境,倚窗而臥,靜謐養神,忽然淡淡的荷花香隨著一陣涼風而來,竹露滴答在池面,清脆悅耳,本來靜謐的世界,瞬間靈動起來。

詩人不用睜眼看,只用耳鼻,就可體會到這羲皇上人的怡然自得。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魏晉名士阮籍在《詠懷》詩中寫「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孟浩然這句詩的意境是不是也和他很像,又是魏晉名士,這不是巧合,這是有意為之。

適此良辰美景,怎能不撫琴一曲?只可惜,沒有人能懂我的琴聲,如果辛大在那該多好,他是我的知音。關於知音,伯牙子期的故事不再贅述,辛大是孟浩然的知音,在孟詩中不止一次提到過:「山公能飲酒,居士好彈箏」《七及辛大見訪》。

所以當孟浩然想要取琴彈奏一曲的時候,就會想起辛大這位知音好友。辛大不在,孟浩然便不彈琴,一如子期亡,伯牙絕弦破琴。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由景而起撫琴之意,又因撫琴想到知音,又因無人賞而生出遺憾,越是遺憾,越是想念,越是想念,越是難眠。帶著這種思念和遺憾之情,不知熬了多久,迷迷睡去,不知道在夢中能不能與好友相會呢?

詩以夢結束,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Kjpc3ABjYh_GJGVB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