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隨手談詩。
剛剛過完了新年,鬧完了元宵,立春才半月,北方的冰雪還未融化,依然有些肅殺蕭索的景象,但今年的第二個節氣「雨水」,已經如約而至。
雨水
古人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把四季分屬於五行,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缺了一個土咋辦呢,古人就想出了一個「長夏」來彌補,(「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王冰次注《素問·六節藏象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之後繼之雨水。
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這話咋理解呢,簡直就是玄學嘛,簡單理解就是,四季五行都有其階段性,冬水生春木,所以冬天大寒之後就要立春,立春之後就需要一個雨水來滋潤春天,當然,你如果要抬槓說這都是玄學,那科學也不是不能解釋,立春之後,北半球的日照時間和強度都逐漸回升,氣溫回暖明顯加快,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曰「雨水」。
春雨貴如油
對於我們這個農耕文明來說,雨水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古人在日常勞動和生活中,總結出了許多經驗,比如「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這是雨水對農作物的影響,所以人們又說「春雨貴如油」,足見勞動人民對雨水的珍視;
又比如「冷雨水,暖驚蟄」、或是「雨水東風起,伏天必有雨」,通過雨水這天的冷暖,就可以預測半個月後驚蟄、甚至夏日三伏的天氣情況,真是充滿了智慧。
各位觀眾老爺可以留意一下今天的天氣,到了驚蟄和三伏天,看看準不準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不僅是勞動人民珍視雨水,成天舞文弄墨、風花雪月的詩人們,也對雨水充滿了喜愛,最能體現春雨特色的,當然要數韓愈那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但我作為四川人,還是更喜歡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而最浪漫的,毫無爭議當屬陸遊那句:「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春雨三候
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又把每個節氣分為三候,每5天為一候,共72候,每一候都有特定的徵兆,比如植物開花發芽、動物交配遷徙、天氣化凍回暖等。
雨水的三候是: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水獺捕魚之後,會把魚在岸邊排列,就像人類祭拜祖先一樣,所以是「獺祭魚」;鴻雁是一種候鳥,哪裡暖和哪裡跑;三候草木萌動,貴如油的春雨,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大地,喚醒了草木,萌發出新芽。
所以你看,春天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雨水是一個生髮成長的節氣,古人靠天吃飯,但天公再怎麼作美,還是要勤勞耕作才能豐收,民諺說「懶漢種田,又望來年」,文人也說「平生懶惰今始悔,老大勸農天所直」。
希望各位觀眾老爺呢,都不要詩中的懶漢,該努力就要努力,當然也不要太卷,該躺平還是得躺,躺下來或聽聽春雨、或享受暖陽,切勿浪費大好春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289a32af444d574ddc9f4ed2641f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