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生鮮打入「社群新陣地」

2020-04-06   寧波日報

消費者在M6生鮮門店裡掃碼支付。(徐能 攝)

編者按: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發展,「煙火人間」重回生活。打開家門、走向街頭,突然發現直播帶貨的「網紅」多了,生鮮電商成功打進了「最後一公里」,就連從不退讓的「辣媽」也帶著孩子上網衝浪了……今日起,本報推出「化危為機,觸摸消費新脈動」系列報道,帶你一起領略和探討這些新模式、新業態蘊育的新市場、新機遇。

記者 徐展新

疫情發生時,人們宅在家裡,為了保障生活供應,寧波愛默隆生鮮(以下簡稱M6)的社區門店組建了200多個「吃貨群」。只要在群里吆喝一聲,M6就會準時配送到小區。

如今,疫情防控形勢一天天好轉,微信群還有用武之地嗎?

近日,記者在M6紫郡小區「吃貨群」里遇到了蘇阿姨。她說,這幾天,這個超過300人的大群格外熱鬧。「大家展示在家烹飪的成果,分享日常生活的有趣瞬間,『群管家』則在線答疑解惑、組織活動,儼然成了一個大家庭。」她很喜歡群里開發的知識競答「輕應用」,「時不時領到消費券,長知識,還得利」。

對於這樣的變化,M6董事長葉維水把它稱為「意外之喜」。「疫情防控期間,人們出行受阻,為了滿足他們的生鮮購買需求,我們成立了『吃貨群』,主要是為了收集訂單,配送貨方便,沒想到如今卻成了『引流場』。」葉維水說,目前,M6已開設80多家門店、布局100多組線下自提櫃,組建微信「吃貨群」200多個,集聚消費者近60萬人。

「依靠他們,M6可以獲得穩定的訂單,同時還可以組織活動增加曝光度;聯合餐飲、教育企業開展跨界合作,尋找更多利潤增長點。」葉維水說,本來以為疫情會對實體生鮮造成「滅頂之災」,沒想到危中有機,可以利用特殊時期積累的客群和線上消費習慣,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群生鮮」市場。

葉維水將這樣的微信群定義為「社群生鮮的觸角」。在他看來,疫情防控期間生鮮訂單業務的暴增只是偶然現象,疫情緩和後終將回歸常態。但特殊時期積累的流量,卻是一塊值得挖掘的富礦。

得益於社群的壯大,M6深耕多年的「互聯小村」也在當下有了用武之地。去年秋天,M6的第六個「互聯小村」面世,選址寧海楊梅嶺水庫,命名「湖鮮之美」。此前,M6已將前端業務延伸到番茄、番薯、土豆、對蝦等類別,開發了一系列「小村出品」的衍生商品。每年會有數十場體驗活動在「互聯小村」舉辦,參與者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

「注重體驗、講好故事,讓貨架上的商品『活起來』!」葉維水眼中,這是生鮮企業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創新經營理念的有效途徑。

大量社群數據的累積,為M6的精準服務提供了施展空間。

M6的線上商城裡,一份茭白的量是0.4公斤、兩份是0.6公斤、三份則是0.8公斤。看似不合理的定量標準,是M6運用大數據分析用戶消費習慣得出的結論。「不同地域消費者的生活習慣不同,定量越精準、越能長久地贏得人心。」葉維水說。

大數據的價值遠不止於此。M6還在探索分析門店周邊消費者的偏好,聯合餐飲企業製作生鮮「爆品」;展開生鮮產品基礎數據的收集分析,確保口感、品質,為後續的數字化服務提供保障。

4月1日下午5時許,就在結束與葉維水的交談1小時後,M6又收穫一則喜訊:經有關部門審核,旗下子公司碼上吃(寧波)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改名,增加了「數字化」三個字。

「這在寧波甚至全國都是少見的!」葉維水難掩欣喜。

小小的名稱變化,折射出行業發展變化的積極信號,展露著寧波本土生鮮企業響應發展重點領域新興產業號召、擁抱數字經濟發展浪潮的信心。在網際網路思維的浸潤下,「社群生鮮」正乘風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