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還該來碗鹹菜筍粒軟菜羹?

2020-05-05   寧波日報

鹹菜筍粒軟菜羹。記者 崔引 攝

莙薘

用勺子舀起一勺鹹菜筍粒軟菜羹,壓根顧不上燙,送入口中,寧波人偏愛的咸、鮮味道在口中迴蕩……今天,立夏。相比腳骨筍、鹹肉倭豆飯,被叫做「軟菜」的莙薘菜就像是個「小透明」。殊不知,它本來也應該是立夏的「當家菜」之一。

被勾起的食慾

眼看鐵鍋冒煙,58歲的張開妃不慌不忙倒油入鍋,隨即放入早已切好的軟菜;翻炒幾下,看著軟菜似軟非軟,她將一旁早已備下的鹹菜花、筍粒一併倒入鍋中;加水,再調點水澱粉……前後頂多也就10分鐘,鹹菜筍粒軟菜羹就出鍋了。

因為加了鹹菜花,在燒這道菜的過程中,整個廚房都瀰漫著一股咸香、酸爽的味道。儘管是悶熱的午後,食慾還是在這股味道中被一點一點撕開。

用勺子舀起一勺羹,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軟菜並不如它的名字那樣軟,反倒有些硬、脆,細品還自帶一絲滑滑的感覺。兩口下肚,感覺需要來一大碗米飯才夠完美。

張開妃有些不太理解這道羹為何會這麼受歡迎。對她來說,實在是一道普通到甚至不好意思拿出來招待客人的家常菜。只要家裡有軟菜,她都會燒上這樣一道羹。

張開妃的家在海曙區章水鎮樟村。燒菜前,她在家門口洗軟菜,有經過的左鄰右舍,都會叨上一句:「在燒軟菜羹啊?拿點鹹菜花、筍粒一起燒。」看來,這道菜在當地深入人心。

並不是沒有其他吃法,比如就像炒青菜一樣,直接炒軟菜,但總感覺像是少了什麼。

生生不息的軟菜

用來燒羹的軟菜,是20分鐘前張開妃剛從地里掰回來的。

她家地里總共也就種了4棵軟菜,油亮油亮的。即便是在被各種綠色占據的田野間,軟菜也因為綠得油亮而格外引人注目。

蹲下來看了一眼軟菜,長得挺有意思,跟包菜一樣,菜葉是一圈圈長的。外圈的葉子最大,越往裡,葉子越小。

張開妃直接上手掰,「平時自家燒個羹,掰兩三片就夠了。」這倒是跟之前在章水鎮菜場看到過攤販賣軟菜的方法類似:兩三片菜葉或者三四片菜葉捆在一起賣,價格根據菜葉的多少、大小略有浮動,但每捆也就一兩元。

伸手摸了摸軟菜,絲毫沒有軟的感覺,而是硬邦邦的。不過,和普通的青菜相比,菜梗部分顯得格外飽滿、厚實。

「軟菜長得很快,像今天這樣掰掉一圈之後,過個兩三天,就又會長大一圈。」張開妃說,「一開始掰會感覺有點硬,等掰過三四回,菜梗、菜葉摸上去就會軟很多。」

如此生生不息,也難怪張開妃會說,雖然只種了4棵軟菜,但足夠一家人吃一季。

「勸君珍惜好時光」

說軟菜是立夏的「當家菜」,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種菜是到了立夏節氣才有。張開妃卻說,早在清明節氣,他們就已經開始吃軟菜,等到立夏節氣,「軟菜差不多已經要開花了,等它開花,就要整棵割掉,等到來年再種。」

照這麼說來,軟菜這種立夏「當家菜」反倒多了幾分「勸君珍惜好時光」的味道。

立夏為啥要吃軟菜?在張開妃的記憶中,多是傳說吃了軟菜,到了夏天就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民間還流傳有一種說法,因為成熟到可以掰下來的軟菜葉子比較大,像老式的蒲扇,吃了夏天就不會覺得熱。

軟菜只是民間的叫法,它的學名叫莙薘菜,是一種葉用甜菜,按葉柄的顏色分有不同的類型,其中農家種得比較多的是青梗的莙薘菜。

因為它栽培容易,產量高,可多次剝葉採收,供應期長,可在夏季缺少葉菜時上市。

關於莙薘菜,民間還流傳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傳南宋初年,金兵大舉南下,宋高宗趙構為躲避敵兵,從臨安(今杭州)逃到明州(今寧波),慌亂間躲進了一戶農家的菜園,結果踏壞了軟菜。

誰知當晚下了場雨,極具生命力的軟菜第二天就恢復原樣,還長得更加鬱鬱蔥蔥。

因此民間也把莙薘菜稱為「君踏菜」,意為被君王踩踏過的蔬菜。立夏吃莙薘也寓意人們像它那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除了被人們寄予厚望的「夏天不長痱子」,據《嘉祐本草》記載,它還有「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利五臟」的功效,但是張開妃說,因為這種菜鐵、鉀含量較高,「痛風患者最好還是不要吃」。

記者 石承承 通訊員 史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