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效應」續了綜藝的命

2022-05-24     話娛

原標題:「王心凌效應」續了綜藝的命

文/王心怡

來源/壹娛觀察

沉寂已久的內娛,因為《乘風破浪3》的上線,終於火熱起來。

首期播畢,《乘風破浪3》近乎屠榜微博熱搜榜,什麼#寧靜那英打起來##寧靜那英說hold不住於文文##鄭秀妍 二代團yyds##於文文 拽##王心凌乘風破浪再唱愛你#等話題,涉及的內容既包括了觀眾期待的「扯頭花」,又不乏姐姐們初舞台的精彩表現。

然而,在開播近兩天之後, 這屆「浪姐」徹底爆了,原因就在於全網王心凌男孩女孩的賣力「應援」。

從網傳參加節目,到官宣,再到初舞台登場,王心凌及其所承載的回憶殺就為《乘風破浪3》提供著持續的熱度、不菲的話題度。當初舞台的經典曲目《愛你》正式響起,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 逐漸擴散開來各種「當我的老公觀看王心凌《愛你》」的趣味性視頻,「中年男子」集體用「痴痴的眼神」、「 害羞的笑」、「 忍不住的舞蹈動作」來向「 甜蜜教主」完成青春致敬。

王心凌初舞台《愛你》

聲勢不斷擴大,隨後,王心凌的經典歌曲、過往影視作品開始陸續霸占社交媒體話題,那句 隨處可見的「粉絲只是老了,不是死了」的高亮評論,讓整個內娛」活「起來了。

「王心凌效應」也讓市場對於「我有多久沒看綜藝」的質疑來了個完美回應,綜藝該有的製造流量話題又引領流量話題的能力再度被印證。細細拆解,無論是「王心凌效應」引爆《乘風破浪3》,還是07快男使得《歡迎來到蘑菇屋》成功以小博大,綜藝市場的流量密碼里的變量,逐漸被顯露出來。

「回憶殺」+「造梗」,解碼「王心凌效應」

劉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孤勇者》小孩,你是哪一類?

從周末開始,這樣的「靈魂拷問」便散布在社交媒體的各個角落,而時下正在全線引爆的梗當屬「王心凌男孩」。

抖音上的妻子們不再忙著拍家庭瑣事,而是把拍攝選題齊嗖嗖地瞄準了「當我的老公觀看王心凌唱跳《愛你》的反應」,頓時間,各個拍攝集錦成段子式地逗笑著抖音用戶們,而被封閉已久的中國宅男們也紛紛喊出「我要給王心凌投票」的宣言。

這波熱潮越滾越大。不光是抖音,連年輕人聚集的小紅書、B站,也不斷湧入「中年男孩看王心凌」的reaction視頻。

小紅書截圖

從節目開播到現在,超過20個有關王心凌的熱搜詞條占據著話題榜前列,#王心凌乘風破浪再唱愛你##王心凌練習室唱跳版愛你##王心凌怎麼保持少女感##王心凌甜心奶奶##劉耕宏女孩王心凌男孩##你一票我一票王心凌80還唱跳##為什麼王心凌突然又火了##王心凌回應又火了#……不止於此,王心凌還讓自己的周邊也沾上了「喜氣」,周日晚間,其主演的古早偶像劇《微笑Pasta》以詞條#微笑pasta#占領微博熱搜第一,隨後與她搭檔的男主角張棟樑,劇集主題曲《小烏龜》等等都在熱搜上駐足已久,「復古」浪潮還沒有結束,《愛上查美樂》《天國的嫁衣》等王心凌偶像劇也「殺」進網友視角,甚至當#王心凌QQ音樂屠榜#的話題一出,網友們才發現在線音樂平台最新的飆升榜前十,有九首歌來自於這位甜心教主。

相關數據顯示,《乘風破浪3》初舞台表演全網熱度,王心凌的《愛你》以46.34斷層拿下第一的位置。

「王心凌效應」點燃背後,離不開情懷與玩梗的巧妙結合,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次情懷的「血」足夠厚。

回看王心凌過往作品,《愛你》《第一次愛的人》《Honey》《睫毛彎彎》等歌曲時至今日都是不少人KTV必點曲目,而奪得過台灣年度收視冠軍的《天國的嫁衣》《微笑Pasta》《愛上查美樂》等劇集,出現在台灣偶像劇風靡的時期,高收視率也證明其作品的成功和對於演員的加持。

王心凌與張棟樑主演的《微笑Pasta》

2003年發布首張專輯的王心凌,通過大熱影視劇和傳唱度高的音樂作品,以及有特色的個人標籤,積累下了大量粉絲。

而這些粉絲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某種程度的「隱性」粉絲,他們或許不再愛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安利,但他們同樣也是有過真金白銀購買專輯的經歷、追星的經歷,而這些經歷和熱情被《愛你》喚醒,在情懷的作用下被頂至高點。

一個原因同樣不能忽略,那就是王心凌這幾年並沒有在內地節目上過多曝光,所以,此次節點一到,「只是老了」的粉絲們自然迎來了一次集體狂歡。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波「王心凌效應」也與初舞台大部分可以引起情懷的姐姐沒有選擇「製造情懷」有關。

比如,引起不少期待的鄭秀妍只是靜靜地唱了英文歌和中文歌,並沒有展現記憶深處的韓流頂級女團的唱跳舞台,更不談有多少與少女時代有關的元素;Twins的舞台乾脆沒有合體,雖然蔡卓妍唱了首《小酒窩》,但還是做了一些改編……

蔡卓妍初舞台《小酒窩》

相比之下,王心凌則從穿著到舞蹈,近乎原汁原味地還原,讓人一秒回到青春。

首期播完,「王心凌男孩女孩們」已經開始詢問起如何給王心凌投票,而連續幾天不斷出現的新話題,以及持續引起的討論,讓「王心凌效應」持續加碼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作用於《乘風破浪3》節目本身。

芒果TV和總製片人、總導演吳夢知再次玩明白了「情懷」密碼。

情懷梗該明刀「殺」向90後了

《乘風破浪3》被引爆之前,整個綜藝市場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僵局。

年初的熱門綜藝裸播到底、綜N代招商數銳減、平台方降本增效限制投入等等不利消息正在刺痛每個綜藝人的心,根據藝恩數據統計,2022年一季度新綜藝總量77部,相比2021年同期少了10部,而綜藝的品牌投放數量為139個,比去年的204個同比下滑31.8%,綜藝凜冬之下,寒風越刮越猛。

伴隨著「全民追綜」的熱鬧場景已經消逝已久,再加上「後來者」短視頻平台成了一個個「爆梗」的主要來源,長視頻的綜藝之「疾」需要一味良藥。

而《乘風破浪3》和「王心凌效應」的出現,無疑給急需振奮的綜藝市場帶來了亮光, 而其中取勝的關鍵詞,離不開綜藝都愛的老一套——情懷梗和回憶殺。

《乘風破浪3》相關熱搜

比如,以「回憶殺」為核心看點之一的《王牌對王牌》就曾把《還珠格格》《神鵰俠侶》《士兵突擊》《上錯花轎嫁對郎》等劇組拉到錄製現場搞起重聚,朱茵曾在現場再度扮起紫霞仙子,李若彤也重現小龍女……時至今年的第七季,「回憶殺」、嘉賓扮演經典角色,仍是《王牌對王牌》不能放過的元素之一。

而在音樂競演綜藝方面,去年熱播、同樣是出自芒果TV和吳夢知之手的《披荊斬棘的哥哥》更是集大成者,古惑仔重聚、言承旭再次唱起《流星雨》、Beyond情懷、內地搖滾樂……與如今的《乘風破浪3》一樣,也是用了一期,攪動了各個年齡層受眾的關於青春的DNA。

近的來看,今年能夠引起聲量的節目也不乏「情懷梗」和「回憶殺」。

《大偵探7》用不斷鋪陳的「撒偵探梗」和最後兩案對整個明偵宇宙的回顧,勾起觀眾從第一季以來的回憶;《歡迎來到蘑菇屋》用07快男的重聚,實現了「最窮節目組」的以小博大;當林子祥唱起《男兒當自強》,當女歌手們合唱起《海闊天空》,《聲生不息》以改編演唱港樂金曲,帶來一波一波回憶殺……

《聲生不息》林子祥

「回憶殺」和「情懷梗」的作用是看得見的。

綜藝節目中選擇的「情懷梗」和「回憶殺」通常是經典內容或曾經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內容,這就意味著當這些內容被重新「翻出來」,大機率會攪動觀眾,哪怕僅僅是對於節目的關注和觀看,進而增加形成話題和討論的幾率,也更容易形成宣傳、發酵的抓手。

而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火熱的當下,「玩得好」的「回憶殺」和「情懷梗」也更容易引起反覆觀看、持續討論和二創,從而增益於節目本身。

就算「玩得不好」或極其生硬,也可能會反向操作,賺一波話題。比如,當年《王牌對王牌》試圖重聚06超女十強中的幾位,但現場許飛的發言讓節目的「回憶殺」環節出現「翻車」危機而引起一波討論,節目播出後許飛發文回應網友質疑從某種程度又延長了節目的熱度和話題度。

《王牌對王牌》許飛

觀眾並不排斥「回憶殺」和「情懷梗」,只是希望看到不生硬、不刻意,能夠真正喚起回憶的內容。觀眾需求存在,但是對於國產綜藝來說,「回憶殺」和「情懷梗」的選擇也在、也需要進行改變。

略顯心酸卻不爭的事實是觀眾的年齡在增長,平台核心用戶也在疊代, 這就可能導致吃「回憶殺「和「情懷梗」的群體在發生變化,變化之下,國產綜藝選擇的回憶殺」和「情懷梗」也就需要隨著群體的變化而變化。

這一點,對於以70後為領導層的長視頻平台而言,需要再去細嗅的氣味轉變,畢竟屬於70後,甚至80後的很多回憶,對於現在社交媒體平台長久居民的85後、90後以及Z世代來說,即使認可為經典,但記憶印象之中,當年的真情實感沒有那麼深刻,從而導致這撥社交媒體的主流群眾再去主動發酵和玩梗的機率就有所降低。

誠如今年年初《歡迎來到蘑菇屋》的口碑獲贊,從而在內娛無聊的情況之下,開啟了「考古熱」,超女快男,甚至是《爸爸去哪兒》都被網際網路獲得「再造」機會,而真情實感體驗過這波當年熱潮的也大都是85後、90後和Z世代年齡層靠前的人群,因此,「再就業男團」的團綜被高聲呼喊,周杰倫演唱會即使是重播也能「爆」了微博熱搜,再到這次呼嘯而來的「王心凌效應」,這波人群的情懷勢能開始逐漸被引爆。

《歡迎來到蘑菇屋》07快男重聚

或許在凜冬之下的長視頻綜藝市場,大談特談資金不夠的內容創新,稍顯乏力,但是, 在對於「老伎倆」的研究上,是不是也該大步走到90後情懷梗的「創新式復用」之上,而對於背後的內容平台領導者們,也該真正讓下一撥更年輕的創作者去掌握即使是「用老梗」的話語權了。

83版《射鵰英雄傳》當然也是無數人心目中的經典,也會引起回憶,但是,更多未被呈現的「王心凌們」和「《微笑Pasta》們」也是時候去幫長視頻綜藝「禦寒」了。

「情懷」的力量不會淡去,有效「回憶殺」、精準「情懷梗」,誕生越來越多的「王心凌效應」,照樣也能續了長視頻綜藝的命。

大領導們,不要低估「王心凌們」的超高人氣。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58400f7e96b3a8ec17e1fecf8bda3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