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電影公司半年報:過拐點、強反彈,復甦首戰告捷

2023-09-01     話娛

原標題:9家電影公司半年報:過拐點、強反彈,復甦首戰告捷

來源丨犀牛娛樂

文|小福

每年暑期檔收尾之際也是電影公司半年報的扎堆發布之時。

這幾天,各大上市電影公司陸續釋出了2023年半年報,此次半年報基本延續了一季報走勢,絕大多數公司的營收和凈利都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加,只有博納影業一家公司營收、凈利暴跌。

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262.58億元,同比上漲52.8%,復甦趨勢積極向好。不過具體來看,上半年的六個月可以說是冷熱分明。一邊是創造了影史第二的春節檔、端午檔和影史第三的五一檔,另一邊則是依舊刺骨的三四月冷檔期。

電影行業就在這種波動的市場狀態中緩慢進行著自我修復,為火熱的暑期檔做好承上啟下工作。而諸多上市電影公司,亦在今年上半年迎來了期待三年之久的,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

電影公司「解憂」

在犀牛君梳理出的9家重點上市電影公司中,萬達電影、上海電影、橫店影視、金逸影視等4家公司均實現了同比扭虧。

而在6家實現盈利的公司中,國資托底的中國電影業績修復效率最高,營收和凈利同比分別大漲了87.95%和1684.56%。

這主要是由於中影的行業定位,決定了在參與出品、發行項目數量及質量上的優勢。在整體回暖的大環境下,頭部項目產出率和發行項目市占率穩升。

上半年,中影主投及參投的項目達20部,累計實現票房146.71億元,其中主投出品的《流浪地球2》以40.29億元票房達春節檔票房亞軍。發行業務方面,上半年中影共發行影片 296 部,實現票房 202.67 億元,占全國票房總額的 85.15%。全國票房前十的國產與進口影片均為公司主導或參與發行。

市場回暖的直接受益方還有院線類上市電影公司。

在去年過得異常艱難的萬達電影重新找回行業優勢地位,從去年同期的虧損5.81億元大幅上升至盈利4.23億元。

得益於上半年電影市場回歸正軌,優質項目供給數量提升帶動了大量觀眾積極入場。而萬達電影作為行業院線龍頭,票房和觀影人次的恢復程度上高於行業均值。

根據萬達電影半年報,2023年1-6月,萬達電影國內影院實現票房36.5億元(不含服務費),同比增長49.7%,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3.5%;觀影人次0.88億,同比增長54.4%,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6.4%。

不過與此相對的,萬達電影的內容板塊在上半年表現平淡。主控項目中,去年末上映的《想見你》依靠4.03億元累計票房成為該報告期成績最好的一部影片,《宇宙探索編輯部》《倒數說愛你》則僅有千萬量級。

同為院線相關企業的橫店影視和金逸影視也順利扭虧。其中橫店影視近年來在內容業務上也有不錯眼光,上半年由其全資子公司橫店影業參與出品的《流浪地球 2》《熊出沒·伴我「熊芯」》《保你平安》《灌籃高手》《人生路不熟》等多部項目都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

在向好的大環境下,即便是一身沉疴的企業也能緩一口氣,像華誼兄弟和北京文化均在上半年實現了虧損縮窄,營收漲幅可觀。

華誼兄弟在上半年缺乏有力主控電影項目,主控的《愛很美味》累計票房僅收1455.1萬元。不過劇集業務方面馮小剛執導網劇《迴響》的上線倒是拉了華誼一把,這也是上半年為華誼帶來最多收入的作品。而北文方面,在上半年並無項目釋出,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暑期的《封神》上。

也有少數人笑不出來。

此前在復盤今年一季報時我們就觀察到,今年上市電影公司的營收情況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地位逆轉。在過去幾年表現穩健的公司優勢削弱,一些受市場影響巨大的公司則由於市場復甦而獲得了巨大的提振。

半年報中,這種狀態仍然在持續。

穩健的光線傳媒依舊穩健,只是比起其他公司,只靠平穩度日已經不夠亮眼。今年上半年,光線傳媒依靠春節檔的《深海》和五一檔的《這麼多年》兩部主投、發行項目基本維持住了穩定的經營狀態。儘管漲幅極低,但仍優於去年同期。

去年正式上市的博納影業則陷入頭部內容斷檔危機。今年上半年只有《無名》《別叫我「賭神」》兩部主控項目上映,累計票房僅9.72 億元,和去年攜《長津湖之水門橋》橫掃春節檔時的局面天差地別,上半年凈利潤同比暴跌212.22%。對於內容型電影公司而言,無法穩定輸出高質量內容是導致業績不穩的主要因素,博納也難逃這一定律。

不過總的來看,今年上半年電影市場還是處於穩步復甦的階段。拋開缺失主控項目的博納、積重難返的北文這類少數公司,行業頭部的大部分公司都實現了觸底反彈,在回暖的市場環境下穩步提升業績。

復甦第一程

這樣的成績無疑讓上市電影公司在復甦戰中拿下了一個漂亮開局。

而接下來的暑期檔,這種強勁復甦勢頭還會在電影行業持續下去。今年暑期檔憑藉超過200億的成績創造了歷史新高,同時還首次誕生了兩部30億+和兩部20億+的項目,爆款項目數量為歷史之最,觀影人次亦創造了新的紀錄。

儘管除了中影、北文等少數公司外,大部分上市電影公司在暑期檔的出品、發行參與度不算太高。但暑期檔出色的大盤表現必然還是能夠刺激提振各公司相關業務,為第三季度業績開一個好頭。

從存貨方面來看,接下來的國慶檔將成為下一個上市電影公司交戰點。由中影主導的獻禮大片《志願軍:雄兵出擊》、華誼《前任4:英年早婚》、光線《堅如磐石》已蓄勢待發。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電影公司已經到了「半場開香檳」的時刻。不難發現,目前各上市電影公司上半年的營收、凈利數據普遍低於19年同期,距離疫情前的市場狀態還有一定的差距。與此同時,歷史最佳暑期檔所帶來的熱度能否延續到後續幾個月乃至年底,前景也並不明晰。

這其實和整個股市邏輯相似。

8月27日,財政部和證監會先後發布四條股市重大利好政策。其一是時隔15年證券交易印花稅再次實施減半徵收;其二是對優化IPO(首次公開募股)、再融資作出新的監管安排;其三是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為;最後是對融資融券作出最新安排。

然而在這套高力度扶持政策頒布後,大盤並未如預期般迅速開啟牛市。這意味著,在薄弱的經濟環境下,階段性利好政策已經不足以在短期內給予市場巨大信心。無論是過去三年還是今年,我們還遠沒有到了能鬆一口氣的時刻。

但犀牛君仍然認為,電影行業長期向好的趨勢並不會因此轉變。

自2018年開啟「影視寒冬」以來,電影行業開始了長達5年的漫長出清,而疫情三年更催化了各公司的出清速度。過去的2022年,既是行業的新谷底,也是頭部公司利空出盡、行業泡沫擠盡的時刻。隨著今年市場重回正軌,各公司重新輕裝上路,是觸底反彈,亦是新的起點。

而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重回正軌、行業徹底復甦還需要更多優質內容源源不斷的注入,這是只有時間才能夠治癒的沉疴。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5a673792cb49a4b947228635e4bfb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