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吳曉波商榷:不要指望房地產來救內需

2023-05-27     抱朴財經

原標題:與吳曉波商榷:不要指望房地產來救內需

消費力的大幅度增長是建立在工作機會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的增長才是穩健的。跳過就業和收入,直接跳到結果——指望用房地產撬動消費,這不現實,因為問題是:沒錢如何買房和消費?

作者:今綸

5月26日,吳曉波先生推出了自己的文章《只有救樓市才能救內需》(以下簡稱「吳文」),房地產對於內需的重要性被再次強調,然後,他提出了五條建議,但是在我看來,這五條建議可能對當下的樓市沒有太大的作用,即使實施也效果堪憂。

我特寫作此文,與諸位方家商榷。

吳文和以往所有在樓市下跌時刻的主流觀點一樣,認為房地產關係到很多行業和就業,這一點我是認同的。

吳文就此認為應該加大救樓市力度就可以解決內需的困難境遇,這似乎沒有問題,實際上很有問題。

以往每次救市的基礎是什麼?信心在,經濟增速還不錯,人口沒有負增長。如今呢?

必須承認,目前的形勢比以前複雜。同一副藥反覆吃,其實是會有耐藥性的,即邊際效應遞減。

所以,救樓市可能在往期很有用,但是在今天,即使全力救市,效果也要打折扣。

另外,把內需的重啟向上在很大程度上寄望於房地產,在以往可以,在今天要存疑。我們來看看吳文的五點建議,仔細剖析一番。

01 建議充滿善意,但刺激作用有限

吳文的第一點建議是「儘快對房地產稅和產權到期問題作出具體的法律安排和明示」。吳文認為「2021年10月提出的『展開房地產稅試點』,是本次樓市危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我認為不是,否則如何解釋今年一季度的樓市「小陽春」以及成都樓市的上漲?

實際上,看多樓市者都是樂觀認為房地產稅是十年以後的事,又或者即使收房地產稅,房東、業主也可以把成本轉移給接盤俠。

吳文認為「儘快對房地產稅和產權到期問題作出具體的法律安排和明示」就可以打消購房者疑慮,還是有點想當然了,看多樓市者曾經比他更樂觀。

何況,房地產稅的試點落地比長期推遲的可能性更大。為什麼?因為地方財政比較困難。這個,大家都懂。

事情的另一面,即使宣布20年不收房地產稅,對樓市也沒有什麼影響,有資金實力的人不是擔心房地產稅,而是擔心沒有接盤俠,沒錢的依然買不起。

吳文的第二點建議是降低改善型住房的房貸利率。

其實準備購買改善型住房的人士收入不錯,降低房貸利率對於準備購買改善型住房的人士有沒有用,有一點用,作用不大他們不會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改變家庭的重大決策。

而且能夠在複雜的當下,尤其是就業情況如斯的當下,有勇氣購買改善型住房的人有多少?

我看到的是諸多重要城市的二手房掛牌量高漲,很多人想把多餘的房子變現。

吳文的第三點建議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這是一個良心建議、好建議,但它的重要作用是降低存量房業主的負擔。

減輕的這一點負擔會有助於他們的消費?恐怕不會。他們會選擇快速存錢,儘快提前還房貸

4月末,本外幣存款餘額279.55萬億元,同比增長11.9%。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273.45萬億元,同比增長12.4%。

吳文的第四點是建議全面取消限價政策。這一點我完全支持,是個市場化的好建議。

實施此建議可以解決豪宅的二手房、一手房之間的價差問題,避免一系列亂象。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住宅而言,並不存在漲價的情況,開發商只想降價,現在是開發商想降價而不得。

如果開發商可以自主降價,可以有效激活房地產市場,但作用依然有限。

為什麼?如果限價取消的話,富人還會去搶豪宅嗎?至於工薪階層,會看看自己的錢包,沒有多大決心去買房,最重要的是保住工作,難道不是嗎?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顯示,今年4月,16-24歲勞動調查失業率為20.4%,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創201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另外,取消限價,普通住宅的房價下來了,銀行答應嗎?就算銀行答應了,這個量還能回到以前的情況嗎?

吳文的第五點是建議認真落實「三支箭」和保交樓政策。

吳文陳述——「去年底的『三支箭』,從貸款、債券和股權三個方面,對民營房企給出了積極紓困的政策安排。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地方商業銀行出於自身利益和安全性的考量,並沒有給予民營房企享受與國有房企同等的待遇」,我完全認同。

不過就算「三支箭」落實到位,民營房企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自保,而不是去拿地王,或者大肆擴張。

認真保交樓政策當然是很好的,但是,交樓都需要保了,還指望更多人恢覆信心進來繼續買買買,是不是有點難度?

總結一下,吳曉波提出的這些建議都充滿善意,有的是良心建議,但即使全面實施,對房地產來說,刺激作用有限。

02 信心與錢包是支撐消費的重要力量

我說點實在的:不要指望房地產來救內需才是最應該有的心態,因為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放棄指望房地產上行來大規模重啟內需,我們才能討論其他問題。

但這不等於放棄房地產,恰恰相反,房地產的剛需是長期存在的,房地產行業本身也會長期存在,只是量大量小的區別。

中國現在的房地產問題很複雜: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鑑-2020》,詳細披露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項數據。

數據顯示,我國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戶居住面積達到111.18平方米。由於我國城鄉居住面積差異大,通常而言,農村、小城鎮的人均居住面積要遠大於城市。

各地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積數據更能直接反映各地居民的居住情況。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6.52平方米。

在絕大多數三四五線城市,房價相對便宜,但工作機會少。在一二線城市,工作機會相對多,但年輕人買不起房,少數人手上有很多房。

但是這少數人沒有什麼消費慾望,年輕人買了房就沒錢消費,所以,指望「救樓市然後救內需」其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需要兩步,第一,年輕人有「上車」(買首套房)的首付資金和每月還貸的能力。

第二步,搞定首付和每月還貸之後,年輕人還要有持續消費的能力。買了新房之後的買空調、買家具、裝修的消費都是一次性消費,在人口現狀下,這種一次性消費的趨勢就是會越來越弱。

但是,並不是說中國的消費就完全沒有亮點。

恰恰相反,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周,我去貴州出差,和一位餐飲界人士聊天。

他的旗下有酒店和餐飲,我就問他酒店生意如何,他說還可以,餐飲生意也還不錯,他主要做地方菜系。他走的是相對中端的定位,比較經濟實惠,酒店和餐飲都在市區。年底,公司要從10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還要再增加一處門店。未來五年,在盈利的前提下,還會陸續增加五家以上的門店。

你看,這不是消費力嗎?雖然不是房地產那種大起大落的力量,但是它的堅韌,它的務實,它的緩慢向上,還是值得欣喜的。

我們要習慣這樣的基於經營力量和產品力量增長的消費力,而不是基於政策刺激的增長。

還有一家電纜企業,2014年開始在貴州生產,去年產值16億,今年產值有望破20億,這後面都是消費力在支撐,有一些裝修房子、酒店、民宿的剛需存在。因為質量過關,營銷得力,這家企業的發展勢頭很好。

你看,不是沒有消費力,而是市場在房地產增長乏力之後,自己在調整,有一個回落的過程,但優秀產品、優秀企業也在逆流而上。

這樣的消費力不具備排山倒海的勢能,但它們的綿長與韌性同樣值得欣喜。

那樣波瀾壯闊的時代,過了就過了,我們要調整心態,重新審視錢包,計劃人生,這其實是經濟大周期的常態。

蟄伏經年,經過一定時段的休養生息,希望我們的就業率逐步上升,在那個時段才能再談消費力的大幅度增長。

消費力的大幅度增長是建立在工作機會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的增長才是穩健的。

跳過就業和收入,直接跳到結果——指望用房地產撬動消費,這不現實,因為問題是:沒錢如何買房和消費?

這不是一個古老的「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嗎?

信心與錢包是支撐消費的重要力量,我們需要恢覆信心,我們需要錢包充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574579c054c2937529100cc125a8a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