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大學的「准天之驕子」們,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小哥哥,小姐姐,大學四年未能畢業,只領取了結業證書,或者別人四年讀完的大學,他們卻讀了五到八年呢?
你是否直白地理解,他們未能按時圓滿畢業只因為有些科目不及格,掛科,補考,規定補考期限內仍舊不通過而導致了上述結果?
那麼我們來考慮一個問題,如果大學四年,你所有的科目都一次性通過,沒有掛科,沒有補考,你是否就會順利畢業,領到畢業證和學位證呢?
你會質疑這個問題的科學性吧!但是我要老老實實地告訴你,答案是否定的,不是說大學四年你所有科目一次性通過就能順利畢業的。
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修夠專業要求的學分。
學分是個啥?
從概念上講,學分就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分量的單位;通俗來講,就是對於一門學科,學生要通過多大量的學習才算合格,而這個量往往是通過學習時長開考察的。
弄懂了學分的概念,接下來你肯定會稍微有些糊塗,我不管學分是什麼概念,我只要把每門課都學好,該得的學分都得到不就是了嘛?
問題自然不是這麼簡單,因為大學裡每門科目的學分是不盡相同的,或許你已經對大學的選課制度有所了解,但是具體分類及選課該如何操作只怕你並不清楚。
大學科目分類
大學課程一般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四類。
專業基礎課,就是你所選擇的大學專業必須完成的專業學習科目;
專業選修課,是你所選擇的專業可以通過選修完成的專業學習科目;
公共基礎課,是在校大學生必須完成的基礎學習科目;
公共選修課,是在校大學生可通過選修完成的基礎學習科目;
通過上述簡單分類,我們可以直觀看到,兩類後綴基礎的課程是必須完成的;而兩類後綴選修的課程是可以通過學生自己選擇完成學習的。
而大學每門課程都有相應的學分,所以能不能積滿學分,順利畢業,拿到畢業證,學位證的關鍵是什麼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問題取決於你如何選擇專業選修和公共選修課。
選修課策略
1,了解學分要求
當你進入大學之後院校兩級會發給你新生須知的小冊子,學分標準一定包含在內,首先認真研讀這部分內容,了解本專業大學四年的學分要求是多少,然後刨去專業基礎和公共基礎課而外專業和公共選修課你還需要完成多少學分;
2,合理安排選修學分完成節奏
你要明確一點,萬不可把選修學分平均安排到大學四年的學習當中。正確的做法是選修課儘量前壓,最好能在大三之前完成選修學分的百分之八十五,甚至是九十。原因其實異常簡單,到了大四,考研,畢業設計或論文,實習,找工作將占去你大部分之間。很多大學生之前沒有合理安排選修課,到了大四時間又不允許,結果很自然地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這種情況無法畢業或延遲畢業的每年都大有人在。
如果建議再具體一些,大一的時候儘量多選幾門課,因為大一,尤其是大一上半學期,是大學四年中可也最輕鬆的一段時期,但是大學數學生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生活,一切都沉浸新鮮感之中。如果你不想因為後期需要趕學分而懊惱,請珍惜這段時期,多選幾門課,讓自己儘快融入大學學習生活。
3,根據學分合理選擇課程,切忌貪圖輕鬆
無論是專業選修課還是公共選修課,那些名目聽起來吸引人的,課程上起來比較輕鬆的,一定是學分較低的。舉個例子,我當年大學階段公共選修課就有一門《中國功夫發展史》,課程內容就是每周看一部動作片,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但是該科目的學分就更驚喜,更意外了,0.5個學分,算到動輒兩百多的學分畢業標準,這0.5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4,根據教學時間和學習精力合理安排選修課
所謂的教學時間,說白了就是你在選擇選修課的時候首先要避開專業基礎和公共基礎課程;其次,要合理將選修課平均穿插在每周的時間點上。大學時期對每個人的自制力都是個磨練的過程,如果選修課的戰線拉的過長,比如周三之前你要完成百分之八十的選修課程,隨後的百分之二十集中在周五一天,長此以往,你的精力和時間安排都會發生不規則的傾斜,有些劣習甚至會影響你的一生。
再者就是個人的學習精力,這一點也是不能忽視的,你千萬不能這樣認為,既然我大學前兩年時間充裕,何不在大二之前就把選修課的學分修滿呢?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儘管大學的學習相對輕鬆一點,但是大學課程在廣度和深度上和你中學接觸的知識絕不是一個量級的,最直觀的反應就是,你要學好一門課,外延的必讀書目都能讓你焦頭爛額。因而面對選修課的時候你還必須考慮到一個因素,就是這門課既然選了,就一定要一次性通過,而且是高分通過。
一次性通過很好理解,為社麼還要高分通過呢,可能你沒有考慮到另外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就是大學對於保研的要求,學分修滿自然是必要條件,但是另外對於各種科目的分數也是有具體要求的,所以千萬不要對選修課就抱有六十分萬歲的態度!
說到這裡想必你應該已經十分明了何謂學分,學分對於大學學習的影響,學分的構成和選修課的關係,以及如何選擇選修課了吧!
如果了解了,那麼步入大學之後一定要嚴格執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