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有多聰明?玄武門之變後說了10字,既保住性命又保全皇家臉面

2024-09-14     花西亦花心

前言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共歷經了24個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朝代,其中不乏一些頗為強大,甚至於有著一統九洲跡象的朝代,

但最為讓人流連忘返,印象深刻的還是當屬有著「萬國來朝」「門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巔峰的大唐王朝。

而我國「萬國來朝」盛世之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作為唐朝的開拓者、先驅者,其出色的能力也讓其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政治家、軍事家,成為了歷史上眾多皇帝望塵莫及的皇帝。

但是李淵最終也沒有逃過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自古無情帝王家」兩者規律間的所謂「魔咒」,不得不說李淵在對待「家務事」上,是有些「痴傻」的,其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苦心經營的大唐,在李家內部居然出現了令人不齒的「禍起蕭牆」事件,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更為令人驚嘆的是,從那之後大唐由一個盛世走向了另一個盛世!

而李淵對於這起所謂禍起蕭牆的「玄武門之變」事件也有著自己的看法,當玄武門之變剛發生全世界等著國際之大唐朝鬧笑話,等著看所謂六親不認、手足相殘、甚至弒父的事件發生的時候。

李淵就立刻進行了自證清白的「大公關」,用僅僅10個字,就既保全了李家兄弟的身家性命,還有皇家的臉面,李淵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公關家」!

「中庸」李淵與「激進」李世民

隋朝末年,起兵反隋的人已經是摧枯拉朽,不可阻擋,整個中華大地戰火不斷,生靈塗炭,硝煙瀰漫在大地之上,社會彼時正在經歷一個巨大的變革,隋朝已經是強弩之末。

李淵作為為隋朝效命多年,鎮守隋朝一方安寧,內平戰亂,外阻突厥,勝仗無數,功勳卓越。

當所有人都在起兵反隋的時候,作為隋朝的一員大將,李淵心裡也犯起了嘀咕,開始研究自己該何去何從。

時任山西太原留守的李淵,謹慎無比,李淵認為在沒有看清局勢之前既不能出兵鎮壓各處的「亂軍」,也不能起兵與他們共同反「隋」,看了很久李淵是依然舉棋不定是「該反」,還是固守崗位幫助隋朝「鎮壓」?

翻看史書來看,在這個方面李淵是偏向「看一看」或者「鎮壓」的,當時李淵並不想起兵,也不想鎮壓,李淵之行事更加偏向於「中庸之策」。

但是,這個時候李淵之子李世民已經觀透了整個隋朝之局面,李世民認為當時隋朝四周已經是四處起兵,八方來敵,隋朝滅亡已經是必然的歷史趨勢,吾輩應該以摧枯拉朽之勢,立刻起兵跟隨歷史潮流分一杯「歷史的羹」,以自己父親的實力那必然分的還是一杯「大羹」。

所以李世民見父親李淵遲遲不下命令「反」,認為其大概是有些「舉棋不定」,害怕錯失良機,有些心急的李世民就在暗處就開始悄悄的幫父親雲集豪傑,運籌所謂足以抵擋「千軍萬馬」的強大勢力,並且開始籠絡父親李淵身邊的重臣——裴寂。

李世民當時害怕父親訓斥,並不敢直接告訴父親自己心中想要「反隋」的想法,所以就找到了父親身邊既是舊相識也是重臣,經常與父親飲酒作樂、下棋取樂的裴寂。

李世民早就把裴寂此人摸摸的透透的,知道其愛「賭博」,便安排人故意輸錢給裴寂,裴寂贏了錢十分開心,久而久之裴寂與李世民也親近了起來。

見時機成熟,裴寂此人確實可「交」,李世民就告訴了裴寂實情,而裴寂直接給李世民打了包票,表示「包在我身上」,然後裴寂就約了李淵「喝酒」,酒過三巡之後,提了這個事情。

正如李世民所料,李淵不同意,但是在李世民和裴寂的雙重勸阻之下,一句「若反,他日必將稱王」把李淵說心動了。

最終李淵決定起兵,李淵見起義軍眾多,命令李世民開倉救民吸收當地的兵力,再加上李世民籠絡的周邊豪傑,還有李淵、李世民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起兵的3萬兵馬,很快就以摧枯拉朽之勢蔓延中原,最終渡過黃河,入主長安城。

隋恭帝禪讓帝位給李淵,李淵在太極殿稱帝,定國號為唐,而李淵在成為皇帝之後,立馬秉持著「立嫡立長」的原則,封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而這此舉動也成為了「禍起蕭牆」兄弟相慘的導火線。

「玄武門之變」——李淵十字保唐朝

李淵封李建成為「太子」,本身在刻板的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李建成雖為長子,但是卻無長子應有之穩重,其性格傲慢,生活散漫,完全就是一副不堪大任的模樣。

然而次子李世民,且不說性格如何,在李淵「創業」的過程中,李淵要說是功績第一的話,李世民的功績那絕對是第二名以上,甚至可以與李淵並列第一,而且李世民自幼在軍營中莫爬滾打,眾多將士都是看著李世民長大的,大仗小仗他們都見過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頭腦,在他們心中李世民若不是年級尚小,當選皇帝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所以宮中在李建成被李淵立為太子之後,宮中就有了眾多反對的聲音,當時李世民居然被封為了一個小小的秦王。

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之後,兢兢業業的在崗位上做貢獻,本來無意去爭奪這個皇位,可是李建成既然幾次三番的下毒想要毒害李世民,而李淵「視而不見」。

李世民被逼無奈,秦王府的諸位將士決定跟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最終李世民把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都射殺,最終釀成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

李淵在這場政變之中主要採取的「中庸」之政策,也是讓李世民痛下殺手的導火索,按李世民的意思就是說:「既然沒人『能當』這個皇帝,那我就來!」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之後,非但沒有受到朝中大臣的指責反而大臣們紛紛簇擁李世民為太子,而李淵還在「搖擺不定」的時候,李淵手下的大臣們勸李淵將皇位給了李世民。

李淵聰明的很,他明白這回自己不得不退位了,不然很難收場,於是主動退居,讓為太子的李世民當了皇上,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李世民當時已經「弒兄殺弟」,這個皇帝之位是有些燙手的,對於自己的父親甚至都要有些殺紅了眼,但是李淵說了十個字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也保住了李世民最後的體面——「孝道」。

李淵言:「近幾日來,幾有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講的是有一個叫做曾參的孩子,被風言風語傳「殺了人」,但是母親一直不相信,可是傳的人越來越多,每個人都要在母親耳朵邊說一句「你兒子殺了人」,久而久之母親就相信了自己的兒子殺了人,最後扔了織布的投杼瘋了。

李淵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作為你的父親就是受到了他人的迷惑,你不能殺我。」

李世民自知已經「弒兄殺弟」,聽了這話,也不再計較,最終守住了最後的「溫涼」。

而之後,痛心疾首的李世民每每想起來自己親手殺掉的兄長和弟弟都內心十分悲痛,倘若李世民當年真的將父親李淵殺害,唐朝盛世恐怕也就不會長久,之後的貞觀之治,萬國來朝更不會出現了吧!

參考文獻

[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記》與「玄武門之變」[J].敦煌學輯刊

王顯非.「玄武門之變」起因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3c6c8c184c8b916382a2ccb75d7864b.html